胸有心弦,E鸣惊人|EV-ICD血管外除颤器专题会圆满召开:开启“无导线除颤”新时代


在心脏性猝死(SCD)防治需求日益迫切的当下,心血管领域的技术创新始终是守护生命的核心动力。而当我们谈论预防SCD的“武器库”时,血管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EV-ICD)无疑是当前最受瞩目的突破之一。


2025年7月5日,第十九届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期间,“胸有心弦,E鸣惊人”EV-ICD血管外除颤器专题会以前沿视角聚焦无导线除颤技术革新。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知名心血管病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EV-ICD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关键问题,通过循证证据分享、临床病例剖析与多学科讨论,系统呈现了 EV-ICD 这一“无静脉导线”除颤方案的技术突破与临床价值,为中国SCD预防开启了全新的治疗思路。



开场致辞

高屋建瓴,寄语未来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此次专题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并致辞,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朱芳一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教授共同主持活动。


张澍教授:技术革新引领除颤治疗新时代

聚焦技术创新与突破,张澍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健康的严峻挑战,传统除颤器(ICD)在我国虽已累计完成 1 万台植入,但导线相关并发症始终是临床痛点。EV-ICD的出现,标志着 “无静脉导线” 除颤时代的到来 ,依托“港澳药械通”政策和“先行先试”政策,国内很多医生积极开展EV-ICD植入手术,手术时长均控制在1小时内,且零不良事件发生,为规避传统ICD导线风险提供了切实解决方案,是真正意义上的“E鸣惊人”。


王景峰教授:多学科协作推动技术规范化落地

王景峰教授说道,2024年5月中国大陆首例EV-ICD在博鳌植入后,借助“港澳药械通”政策的有力支持,2024年10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也完成了EV-ICD的首例临床应用,截至目前已经成功植入25台。EV-ICD的优势在于创伤更小、安全性更高(特别是降低了感染风险)、保留住了宝贵的静脉通路,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为很多合适的病人带来临床获益。也因此,大家都在积极开展这方面工作。王景峰教授透露,当前正在开展植入前的临床评估研究,已经入选了200例患者,旨在建立RCT术前评估的中国标准。希望未来,随着植入经验的初步积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推动EV-ICD植入多学科(心内科、心外科、影像科)协作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建设。


主旨演讲

前沿技术与临床实践深度解析

▼▼▼


随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教授分别带来精彩的主旨报道,从理论到实践深度解码EV-ICD。


汤宝鹏教授:全球视野下的技术突破与临床价值

汤宝鹏教授详细介绍了EV-ICD的临床研究与全球应用现状。EV-ICD是近年来SCD预防领域的重大突破,是一种创新的植入式除颤治疗方案。这种创新疗法在不进入心脏以及血管的情况下,可提供除颤、ATP、停搏预防起搏,以及与经静脉ICD相当的体积和寿命,有效规避了传统经静脉ICD导线长期面临的感染、断裂、静脉闭塞等风险,适用于符合ICD适应证,无需永久起搏或CRT治疗,未接受过胸骨切开手术的患者人群。关键的EV-ICD Pivotal上市前临床研究及Enlighten上市后注册研究均证实,该技术具有高植入成功率、高除颤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更高患者满意度,为特定患者群体开辟了全新的治疗路径。

目前,EV-ICD全球尚处应用早期阶段,中国领先中心虽已经成功开展植入并积累初步经验,但其推广仍需规范化植入操作培训与多学科合作,以保障安全,惠及更多患者。汤宝鹏教授最后强调,团队正在积极参与和开展中国人群的真实事件研究,以期更精准评估其长期表现、优化患者选择、完善手术与程控策略。EV-ICD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治疗理念革新,未来期待更多高质量长期随访数据,并探索其在更广泛适应症中的应用潜力。


周淑娴教授:EV-ICD单中心实战经验与操作精要

周淑娴教授系统分享了该中心的EV-ICD植入操作经验,涵盖患者筛选、术前CT评估、手术难点及解决方案。EV-ICD是唯一具有ATP功能的血管外ICD,为心脏骤停高危患者提供了新选择。作为目前唯一具备ATP功能的血管外ICD,EV-ICD为心脏骤停高危患者提供了新选择。鉴于其为全新术式,术者必须接受规范化培训,并严格执行术前、术中、术后流程。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解剖定位以及心内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以确保安全地完成胸骨下隧道建立、胸骨下除颤电极的精准植入及DET测试。这项将电极置于胸骨后、心包外的创新技术,成功规避血管损伤风险,为中国患者提供“无静脉导线”的除颤新选择。


智慧激荡

多维度厘清临床应用边界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在讨论环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伟教授,浙江求是心血管病医院沈法荣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样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戴研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耀东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沈敏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徐原宁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叶强教授等多位专家,就EV-ICD的适用人群、患者筛选、术前评估要点、多学科合作、并发症及预防方案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专家们一致认为,年龄小于50岁需终生防护者(避免静脉导线远期并发症)、既往ICD感染或静脉闭塞患者(规避二次手术风险)、终末期肾病透析者(保留中心静脉通路)是EV-ICD的绝对优选人群;而对于严重胸骨畸形/纵隔粘连者/需高频心房/心室起搏者(心外膜起搏捕获不稳定)则需谨慎评估。

此外,专家们还指出,EV-ICD在心脏猝死一级预防中,尤其是对于心衰患者,具有显著优势,其较小的体积和较低的电压不仅提升了患者的体感舒适度,也优化了治疗效果。


展望未来,共护“心弦”

▼▼▼


在浓厚而热烈的学术氛围中,“胸有心弦,E鸣惊人”EV-ICD血管外除颤器专题会圆满结束。本次会议不仅系统梳理了EV-ICD的技术优势、全球进展和国内宝贵的初步成功经验,更为心血管病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为中国EV-ICD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信,随着规范化培训的推进、多学科协作的深化以及中国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的积累,EV-ICD有望惠及更多符合适应证的中国患者,显著降低导线相关并发症风险,提升生存质量。未来,期待EV-ICD在更广泛人群中的长期表现得到进一步验证,持续引领中国心脏性猝死预防进入更加安全、高效的“无导线”新时代,真正实现护佑生命“心弦”的使命。


扫码收藏大会微官网

了解更多会议信息

阅读数: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