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北京瓣膜会召开期间,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正式宣告成立!新一届学组汇聚了众多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和青年才俊,为北京地区心血管疾病诊疗的精细化、专业化道路再添助力。结构性心脏病涵盖了一系列复杂的心脏结构异常,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常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诊治。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结构性心脏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北京地区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整体医疗水平,更将为全国范围内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为心血管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
会议伊始,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韬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为教授、北京医院张慧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徐立教授担任主持,并一致表示,近年来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技术飞速发展,中国原创技术与临床实践不断突破,学组的成立正是为了凝聚北京地区的这种顶尖结构性学科的培养,推动诊疗规范化、科研创新化、人才梯队化;新一届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的成立旨在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多学科协作、推广标准化诊疗流程、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培养更多的结构性人才,切实引导需要。
嘉宾致辞
北京瓣膜会2025

随后,北京医院季福绥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我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疾病防治成为战略性任务,心脑血管疾病尤为突出,而结构心脏病学组的成立,将充分发挥年轻专家的活力与能力,在组长们的带领下,推动北京地区结构性心脏病学的发展,使其领先全国并接轨国际;并激励与会的年轻专家们积极贡献才智,为我国慢性疾病的防治贡献力量。

紧接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致辞,他表示,我们在介入技术领域正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在新一届组长的引领下,北京医学会依据结构标准开展工作,有望取得显著成果;同时,期待与全国其他省份的结构领域专家携手合作,共同推动结构医学的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感谢心脏医学的新技术、新理念和建设机遇,希望在医学会和主委的领导下,助力各年龄段年轻医生成长,将自身融入蓬勃发展的医疗事业中;祝愿北京瓣膜会圆满成功,结构心脏学组在组长带领下取得更大成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陈晖教授通过致辞表达了对新一届学会的美好期许,希望在高水平专家们的带领下,推动结构学组更快发展,学术上取得更多成功,为提升医疗水平和患者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第十一届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成立仪式
北京瓣膜会2025

第十一届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学学组秘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新民教授邀请季福绥教授、吴永健教授、陈韵岱教授、陈晖教授、宋光远教授共同上台启动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成立仪式,宣告第十一届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正式成立!
而后季福绥教授、吴永健教授、陈韵岱教授、陈晖教授为第十一届委员会学组成员授予证书。

总结
北京瓣膜会2025
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的成立是心血管医学领域的一件盛事,新一届学组凝聚了众多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青年医师,为这一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这些青年医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富有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将成为推动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发展的中坚力量。相信在资深专家的引领和青年医师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地区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研究和诊疗水平将不断提升,为全国心血管医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期待学组能够在结构性心脏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为我国心血管医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