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进入直播页面)
内容纵贯「金字塔」
技术锚定「疑难靶」
创新穿透「学科壁」
视野链接「海内外」
……

自2013年创办以来,大会以“促进心血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步履铿锵地走过了十二载春秋。以创新,致“心”程,本届大会秉持着“加强合作、扩大交流、互利共赢、携手发展”的宗旨,聚焦心血管领域医工交叉与自主创新,联动国内外各级医疗中心优势与特色,共谋心血管疾病的新进展、新突破、新趋势,为广大参会嘉宾搭建了一个分享经验、碰撞智慧、提升技能的学术平台。
学术氛围持续高涨,交流热情依旧满溢。从6月30日-7月3日线上手术直播,到7月4-6日线下学术内容,大会历时7天,共设置1个主论坛,11个分论坛,4场专题会,在381位国内外资深专家的鼎力支持下,开展了146余场专题讲座,吸引了线上线下超17,000人次的讨论与交流。
叙友谊 凝共识 谋未来
▼▼▼
“此刻的相聚,既是对领域前沿进展与实践经验的分享,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无限期许”,大会主席董念国教授在开幕式上的欢迎辞,为大会奠定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基调。

当前,心血管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机器人辅助手术、经导管介入技术、微创及杂交(复合)手术、ECMO支持等新兴诊疗手段不断涌现,推动着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模式发生改变,也对广大心血管医师的知识储备、技能更新及跨领域协作能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汇聚不同地区、不同中心的心血管领域专家智慧,及时把握学科发展脉搏,整合前沿研究成果与优质临床资源,对我国心血管外科事业的持续进步至关重要。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在此背景下,第十二届武汉国际心血管病大会邀请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顶尖专家学者开展了精彩纷呈的主旨报告。胡盛寿院士、董念国教授、张丽教授结合AI等创新技术,分享了其对心血管医生带来的变革,以及AI在心脏超声诊断、心衰外科治疗的应用,为心血管外科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武汉经验,中国智慧;Y.Joseph Woo教授、Frank W.Sellk教授、Joseph Sabik教授、Evgenij V. Potapov教授分享了主动脉瓣修复术、罗斯手术、冠脉、心衰等心外科发展趋势与创新转化;Thierry Folligue教授、LEPRINCE Pascal教授、Kay-Hyun Park教授展望了结构性心脏病、心衰外科治疗、复杂主动脉弓手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助力心血管外科领域持续开拓创新,推动相关临床实践的优化与进步。
诸位专家从全局视角出发,碰撞创新理念,传播先进技术,引发参会嘉宾对心血管外科前沿技术的深入探讨,为心血管外科的未来发展之路指明方向。
重实践 攻疑难 提技能
▼▼▼
深度关切临床真实需求,展示心血管诊疗前沿技术。6月30日-7月3日,大会手术直播活动于线上率先启航。四天全线上手术直播分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终末期心脏病外科治疗、主动脉疾病外科治疗四大主题,通过病例解析、术式原理等学术报告夯实理论基础,并以多台高难度手术的实时演示,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操作。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董念国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一例川崎病外科治疗手术演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苏伟教授团队开展了一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矫治手术演示,为复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指导;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尚小珂教授团队应用协和自主研发针对单纯主动脉瓣膜反流的DOCS VALVE瓣膜开展了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演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郭超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一例腔镜二尖瓣成形术手术直播,既有国产创新器械的临床应用,也涵盖对国际前沿方向的微创探索,为瓣膜外科治疗打开了更加多元的路径;董念国教授带领团队演示了一例BiVAD双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术,并系统总结了术前右心功能评估,术后抗凝维持和右心功能恢复等管理经验,打造终末期心衰患者外科干预新范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吴龙教授开展了一例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拆解手术思路、把控风险要点,进一步拓宽了主动脉疾病外科治疗的技术与策略边界。
从常规术式的标准化流程到复杂病例的个性化方案,从学术报告到专家讨论,系列手术直播搭建起了一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桥梁,为广大心血管术者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提供了切实助力。

此外,大会的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手术操作培训班还通过现场授课、3D打印模型操作演示、模型训练、一对一反馈多种形式,为更多年轻临床医师们提供了技术指导、策略启迪。
新理念 新技术 新活力
▼▼▼
大会处处彰显 “新” 意,无论是前沿理念碰撞、创新技术交流,还是原研器械亮相,无不紧扣 “新理念新技术” 而展开。线下学术论坛更是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以新理念、新技术,探索学科发展新路径。

终末期心衰外科治疗新理念新技术论坛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不仅围绕左心室辅助装置、左右心衰竭、短期与长期机械辅助转化、桥接,术后心功能恢复撤泵经验、术前筛选及优化、人工心脏研发与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刻讨论,还分享了LVAD在儿童晚期心衰的应用、LVAD同期冠脉搭桥、术后再次植入RVAD、心脏手术后再次手术、无体外循环支持微创LVAD、BIVAD单中心的临床经验,为终末期心衰外科治疗提供了全面且前沿的新理念、新技术,拓宽终末期心衰诊疗“心”边界。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同时,瓣膜/微创外科治疗新理念新技术论坛分为瓣膜成型、复杂瓣膜病外科处理两大主题,探讨更精准、创伤更小的治疗方案;主动脉外科治疗新理念新技术论坛针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复杂疾病,交流腔内修复术、杂交手术等新技术,提升主动脉疾病的诊疗水平;心血管外科重症诊疗新理念新技术论坛关注术后及危重症患者管理,分享多模态监测、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技术的优化应用;冠脉外科治疗新理念新技术论坛充分分享了微创冠脉搭桥等新技术、新进展,推动冠脉外科向更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结构性心脏病新理念新技术论坛深入探讨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结合的新策略;先心外科治疗新理念新技术论坛聚焦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分享胎儿先心病干预、微创外科矫治等新技术;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及生命支持新理念新技术论坛关注短中期体外生命支持热点、体外循环技术的优化与生命支持设备的创新,为复杂手术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跨学科 多交叉 共合作
▼▼▼
当不同学科的知识图谱在碰撞中完成重构,参会嘉宾们还在跨学科对话中,构建出了“预防 - 诊断 - 治疗 - 康复” 全周期管理的融合范本。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大会心血管医工交叉与创新论坛突破学科壁垒,将医学需求与材料工程、智能算法深度耦合,生动诠释了“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转化医学逻辑;心血管超声评估新技术论坛则搭建起影像学与临床决策的实时对话平台,让诊断工具创新赋能精准医疗;而心血管外科危重症护理新理念新技术论坛将护理学科从传统辅助角色升级为与心外科诊疗协同共进的“生命守护共同体”。
多个主题鲜明的论坛百花齐放,来自海内外的参会嘉宾各展所长,深耕理论传递前沿进展,聚焦实践分享创新方案,以多元视角碰撞真知灼见,用跨界思维激发创新灵感。现场亮点频现、智识涌动,呈现出一场场开放包容的学术盛宴……
加强合作、扩大交流、互利共赢、携手发展。
第十二届武汉国际心血管病大会(WICCD 2025)在热烈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这场思想盛宴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构建起开放包容的交流生态,让每位参会同道满载新认知、新启发与新联结,真正实现了思想的交融与智慧的共赢。相信,本次大会所凝聚的智慧与共识,终将化作临床实践,助力区域内心血管医学持续突破,攻克更多难题,为更多心血管病患者带来新希望,为心血管健康事业注入新活力。
聚首汉江谋协作,创新共赢终有别
第十三届武汉国际心血管病大会WICCD 2026
与您,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