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进入直播页面)
7月5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健康促进会、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第十二届武汉国际心血管病大会”召开期间,作为大会重要专场之一,终末期心衰外科治疗新理念新技术论坛乘着学术新风重磅开讲。本论坛分为两节进行,邀请多位来自中、美、德的国内外专家,从短期辅助到长期支持、从术式创新到特殊病例管理,共同探讨终末期心衰治疗的新路径、新未来。
循证之路|重塑终末期心衰干预模式
▼▼▼
论坛第一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强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安琪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戴小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周诚教授共同主持,围绕终末期心衰手术治疗中的短期支持策略、长期辅助装置应用、术前优化与术后撤泵管理等关键节点,展开临床经验分享。

德国柏林心脏中心Evgenij V. Potapov 教授以ECPELLA过渡至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为题,介绍了重症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机械循环支持策略。通过展示多项短期辅助装置的应用案例,他强调侧位或经心尖路径的植入方式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提升支持效率。在谈及向LVAD过渡时,他指出,早期识别器械转换时机及评估右心功能状态,是提高长期预后与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汉诺威医学院Guenes Dogan教授聚焦LVAD植入患者术后右心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干预要点,指出术后右心衰发病率不容忽视,常源于术前未识别的右心功能不全或肺血管高阻状态。通过临床图像及实时参数监测,分享了团队在围术期评估右心功能的手段,并讨论了药物治疗与右心辅助装置的使用时机。他强调,对于高风险患者应在术前进行血流动力学预测建模,以制定个性化支持方案,实现双心平衡辅助。

美国纪念医疗保健所I-Wen Wang 教授从短期与长期机械辅助的转化出发,结合国际多中心数据,探讨了在心脏供体资源紧张背景下,短期支持(如IABP、ECMO)与长期辅助(如LVAD)的临床路径选择。此外,还分享了在评估支持转换可行性时,如何结合器官功能评分、炎症反应状态与神经系统稳定性综合判断,提示在临床策略制定中需兼顾循证证据与个体化变量。

在国内临床实践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现强教授分享了LVAD术后撤泵可行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介绍,目前国内针对三款主流LVAD泵型的临床评估正在有序推进,相关多中心研究已积累了具有代表性的入组数据。在长期辅助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的自主心功能逐步恢复,已达到撤泵的临床标准。这些初步成果不仅为撤泵人群的识别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建立本土化的评估路径和适应证标准奠定基础,未来有望使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在LVAD支持下恢复到正常。

江苏省人民医院邵永丰教授以短期辅助装置桥接LVAD的多路径方案为题,介绍了IABP、ECMO、Extra VAD及CorVAD等多种短期装置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与选择策略。他指出,在患者病情极不稳定时,合理选用短期辅助可为后续植入创造窗口期,同时降低围术期风险。通过实际病例展示,邵教授总结了在不同循环障碍类型下,辅助装置路径组合的适应证与利弊,并呼吁加强术前MDT协作评估,提升辅助策略的个体化匹配程度。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张向立教授分享了团队在VAD术前优化方面的实践探索。他强调,术前评估不应仅关注左心功能,更应纳入右心状态、肾功能、营养水平及合并症控制等多维指标,形成完整的风险预测模型。基于中心实施的病例,他介绍了在术前强化利尿、呼吸功能训练、抗凝优化管理方面的流程改进,并指出,术前干预的系统化有助于降低术中并发风险,提高术后恢复速度,尤其适用于基础条件不佳的高危患者。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敏教授关注LVAD或心脏移植术后的机械循环辅助支持,重点介绍右心辅助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必要性与判定标准。通过几例术后早期出现右心衰竭的病例,总结右心辅助装置的植入时机、流量设置与并发症控制经验。在移植或LVAD支持后,右心往往因负荷突然变化而失代偿,因此需在术前就制定潜在干预预案,并在术后48小时内严密监测CVP、混合静脉氧饱和度与肝功能变化,实施快速干预。
驭械之道|拓展复杂病例治疗边界
▼▼▼
论坛第二节由广东省人民医院黄劲松教授;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符竣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晓宁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宝栋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国华教授共同主持,围绕新一代人工心脏的研发进展、微创技术路径、复杂病例策略与外科再手术管理等前沿议题展开讨论。

作为BiVACOR人工心脏的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Daniel Timms介绍了其团队在新型人工心脏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BiVACOR装置采用全磁悬浮、单一转子设计,具备左右心室同步支持能力,并通过主动流量调节适应患者的不同生理需求。他指出该装置具有高度耐久性与血液相容性,在过渡至心脏移植的应用中表现出良好支持效果,期待其在终末期心衰治疗中实现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天津市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刘晓程教授聚焦无体外循环支持下微创LVAD植入的实践路径,分享了泰达医院在该术式领域的探索与积累。他指出,相较传统开胸手术,微创路径可有效减少术中创伤,并降低术后出血风险。在具体操作中,团队采用微创方式植入装置,同时配合术中超声精确定位,确保装置导管对位精准。他还提及术后抗凝管理和右心功能监测的重要性,认为微创LVAD已成为特定高危患者的重要可选路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舒强教授围绕LVAD在儿童晚期心衰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讲解,指出目前国内儿童辅助循环治疗仍面临器械匹配、年龄限制和术后管理等多重挑战。他通过多个真实案例介绍了团队的植入经验,并结合临床路径分享了术前评估、围术期监护和家属教育等关键环节。更需要进一步推动儿童LVAD适应证及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为该领域治疗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贡鸣教授分享了在终末期心衰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LVAD同期冠脉搭桥术(CABG)的应用策略。他指出,针对这类患者,单纯LVAD植入难以解决整体心功能障碍问题。团队在临床中探索将CABG与LVAD同步实施,以期在优化左心室排血的同时,恢复冠脉灌注。此类联合手术的术前评估至关重要,需明确冠脉病变程度、高危区域,并精确规划吻合顺序及辅助顺应性,以保障术中安全性与术后效果。

南京市第一医院邱志兵教授以LVAD术后再次植入RVAD为题,探讨术后右心功能不全的处理路径。他指出,部分患者在LVAD植入后因右心负荷突增,导致难以维持有效前向循环,此时如常规药物支持无效,需考虑机械辅助干预。他结合多例病例,分享了RVAD植入时机判断、回流路径选择与双侧协调支持策略。临床实践中,术后右心衰的早期识别和RVAD及时植入对于提升患者远期预后具有决定性作用。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华正东教授聚焦心脏术后再手术中进行LVAD植入的临床挑战,指出再次开胸的主要风险在于心包粘连、结构位移与组织脆弱,术中处理稍有不慎易引发大出血或重要结构损伤。为此,团队在术前充分评估粘连程度、制定个体化切口路径,并在术中通过分离导向和经导丝引导降低风险。同时,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凝血功能障碍也需高度警惕。他强调,外科团队经验、围术期协同,是再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周诚教授基于中心经验,分享双心辅助装置(BIVAD)在重症心衰患者中的应用策略。他指出,部分终末期心衰患者在左心支持后仍出现右心功能无法代偿的情况,此时联合植入BIVAD可显著改善整体循环状态。他重点介绍了中心在BIVAD患者选择、置入顺序、导管固定及术后监测方面的标准化流程,强调术后抗凝、血流调控和感染预防为维持支持效果的关键。
本次论坛梳理了当前终末期心衰外科治疗在术前评估、围术期策略、长期管理等多个阶段的进展。中外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各自中心的临床实践与技术突破,也反映出在特殊人群管理、复杂合并症处理、高风险再手术应对等方面,临床实践对专业判断与团队协作提出更高要求。未来,如何在更复杂的病情中实现更加精准、安全、可持续的治疗决策,仍是摆在临床实践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持续的经验交流与多学科协作,相关领域的诊疗理念与实践路径有望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形成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以长期预后为导向的综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