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心知著 | 通过冠脉周围脂肪组织CT衰减评估他汀类药物对冠脉炎症的影响

健心知著

2025.07.09

第487期

640 - 2025-07-09T093822.643.png

通过冠脉周围脂肪组织CT衰减评估他汀类药物对冠脉炎症的影响

640 - 2025-07-09T093833.509.png

刘健、毕鹏飞、苏晓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健心荐语

冠状动脉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但目前临床尚缺乏便捷的监测手段。冠脉周围脂肪组织(Pericoronary adipose tissue, PCAT)的CT衰减值已被证实可作为冠脉炎症的影像学标志物,其数值升高与炎症反应增强相关。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还具有多效性抗炎作用,但其对PCAT衰减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

文章介绍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3年5月至2022年7月期间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旨在探索他汀类药物对PCAT衰减的影响,该研究于2025年3月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 - Cardiovascular Imaging》杂志。

研究方法

1.研究人群

本研究纳入了2013年5月至2022年7月澳大利亚两家医疗中心疑似或确诊稳定性冠心病,且接受两次CCTA(间隔≥12个月)的患者,根据他汀类药物的服用情况分为3组:未使用药物组(既往和随访期间均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新使用药物组(既往未服用,随访期间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和持续治疗组(既往和随访期间均服用他汀类药物)。

2.数据的测量与分析

PCAT衰减值的测量分别在患者层面和病变层面进行。以右冠状动脉近端开口周围的PCAT衰减值(PCATRCA)作为患者层面的测量指标,以斑块长度范围内的PCAT衰减值作为病变层面的测量指标(PCATLesion)。

比较三组患者基线与随访的PCATRCA、PCATLesion变化;采用混合效应多变量线性回归校正心血管危险因素、体重及钙化负荷,评估他汀类药物与LDL变化对PCAI衰减的预测价值。

研究结果

1.基线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了157名接受CCTA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排除了图像质量不佳、缺少空腹血脂谱、影像数据不完整的患者后,剩余94例患者。其中,未使用药物组36例,新使用药物组26例,持续治疗组34例。该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8年。三组的基线特征中,除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存在组间差异(25.0%、34.6%、64.7%,P<0.01)外,各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及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患者的基线特征见表1。

患者基线期与随访期的的CT采集参数见表2,三组间亦无显著差异

640 - 2025-07-09T093839.319.png

表1:纳入人群的基线特征

640 - 2025-07-09T093842.507.png

表2:患者基线期和随访期的CT采集参数

2.空腹血脂谱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

经随访,未使用药物组的血脂谱无显著变化;新使用药物组的总胆固醇水平由5.15±1.18降至3.87±0.92(P < 0.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由2.98±1.03降至1.80±0.64(P = 0.0002),持续治疗组总胆固醇水平由4.79±1.54降至4.22±1.05(P = 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由从2.52±0.93降至2.12±1.01(P = 0.009)。此外,三组的冠状动脉钙化总分和单支血管钙化评分均显著升高(表3)。

640 - 2025-07-09T093846.043.png

表3:基线期和随访期的空腹血脂谱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

3.冠状动脉斑块特征

在未使用药物组中,钙化斑块数量显著增加,但非钙化斑块与混合斑块数量未见明显变化。同时,总斑块体积(total plaque volume,TPV)、钙化斑块体积(calcified plaque volume,CPV)、非钙化斑块体积(non-calcified plaque volume,NPV)、平均斑块负荷以及管腔狭窄程度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新使用药物组中,非钙化斑块数量显著减少,钙化斑块数量显著增加。同时,TPV、CPV也显著增加,NPV呈现下降趋势,但结果不显著(P=0.56)。

在持续治疗组中,仅观察到钙化斑块数量显著增加。同时,TPV、CPV也显著增加,但NPV显著下降(P=0.02)。(具体数据见表4)

640 - 2025-07-09T093849.769.png

表4:基线期和随访期的传统斑块特征

4.PCAT衰减

4.1 PCATLesion变化

新使用药物组(−77.5 ± 12.4 HU和−84.9 ± 10.6 HU,P < 0.0001)和持续治疗组(−78.5 ± 11.2 HU和−83.5 ± 12.5 HU,P = 0.0003)的PCAT衰减值均显著减少,而未使用药物组(−81.9 ± 10.5和−84.0 ± 10.7,P = 0.1)无显著变化(图一)。在校正心血管危险因素、体重变化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后,他汀类药物剂量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化均与PCAT病灶衰减百分比独立相关(表5)。

640 - 2025-07-09T093853.018.png

图1:三组随访前后PCATLesion的变化

640 - 2025-07-09T093855.699.png

表5:预测PCATLesion衰减百分比的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

4.1.2 PCATRCA变化

经随访,三组的PCATRCA均显著降低,新使用药物组降幅最大(由-75.6±9.5 HU到-84.3±8.5 HU,P<0.0001),其次为持续治疗组(由-76.2±9.7 HU到-80.2±10.2 HU,P=0.03),未使用药物组降幅最小(由-78.8±9.4 HU到-83.3±7.9 HU,P<0.01)。(图二)

640 - 2025-07-09T093858.862.png

图二:三组PCATRCA的变化

结  论

他汀类药物治疗与PCATLesion减少相关,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未观察到PCATLesion的显著变化。若能在更大规模研究中得到验证,PCAT衰减值可用于监测冠状动脉对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反应并指导临床决策。

讨论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他汀类药物对PCAT衰减的影响,为抗炎治疗的疗效评估提供了无创量化工具。PCATLesion较PCATRCA对局部炎症的变化更加敏感,未来可联合应用以指导冠心病的精准干预和心血管风险筛查。该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该研究为一个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限制了结果的外推性,其次,该研究未设定明确的终点事件,未探究他汀类药物、PCAT衰减与临床事件的关联,未来应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大样本研究,以验证PCAT衰减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并探索其在新型抗炎疗法中的应用价值。

阅读数: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