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绪三年(1877年),当大清的御医们还在为慈禧太后的脉案绞尽脑汁时,遥远的西方发生了一件震动后世的事:医生们在解剖中首次发现,一种名为卵圆孔未闭(PFO)的心脏结构异常,竟可能与致命的脑卒中密切相关!
想象一下:一个看似健康的人突然中风倒下,御医们翻遍典籍、把遍脉象,却找不到任何明确病因。自那以后,我们终于知道,凶手可能就藏在心脏里那个本应在出生后闭合的“小心眼”——PFO。
它像一个隐秘的非法通道,让静脉系统的血栓“偷渡”到动脉系统,引发“反常栓塞”,造成毁灭性的脑卒中。

百年悬案:心脏里的“小心眼”是福还是祸?
孔令秋教授在课程开篇提到,这个让全球医者争论不休的结构,在某些情境下竟可能成为生命的“安全阀”?真相远比想象更复杂。

历史的尘埃与黄金发现:
1877年(光绪三年):医生们首次将PFO与中风联系起来,提出“反常栓塞”概念。
1985年:超声心动图首次捕获PFO处骑跨血栓的“犯罪现场”,铁证初现。
1994年:左右心房同时检测到血凝块,为PFO导致反常栓塞提供了直接证据,封堵治疗的理论基石就此奠定。

从紫禁城到现代导管室,人类对这个“小心眼”的认知,走过了一条布满荆棘与荣光的道路。

揪出心脏里的“隧道工兵”:影像学大显神通
要抓住PFO这个狡猾的“通道”,现代影像学就是最犀利的“侦探”。
经胸超声 (TTE)、经食管超声 (TEE)、右心声学造影 (cTTE/cTEE)、CT血管造影/心腔内超声 (ICE) ……

孔较瘦在课程中展示大量震撼的动态影像,教你识别那些致命的细节。
多少“泡沫”(微泡)穿过PFO进入左心,分流严重程度如何?流程图中暗藏玄机,孔较瘦独家解读,让你秒变“拆弹专家”。


PFO分型:简单?复杂?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孔较瘦将用高清影像揭示PFO的“真面目”:简单型PFO、复杂型PFO

选错患者、选错伞型,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哪些是封堵术中的“硬骨头”?
哪些极易残留分流或导致伞片磨损!
识别它们,避免陷阱!

PFO的“多宗罪”:隐秘杀手还是替罪羔羊?
PFO绝非善类,它关联的临床综合征,个个触目惊心:
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 患者一坐起来就喘不上气、嘴唇发紫?PFO可能是幕后黑手!
潜水员的噩梦——减压病: 潜水员快速上浮时,血液中氮气形成气泡。PFO大开方便之门,让气泡直冲大脑或冠脉,轻则关节剧痛,重则瘫痪猝死!
隐源性卒中的头号嫌犯: 找不到原因的脑梗?PFO嫌疑最大!尤其是年轻患者。
偏头痛(Migraine)的神秘关联:封堵后部分患者头痛奇迹般消失。是巧合还是确有其事?课程将呈现最新研究证据与争议焦点。
肢体动脉栓塞的远端黑手: 手指脚趾突然发黑坏死?别只盯着动脉硬化,PFO导致的反常栓塞可能是真凶!
其他罕见综合征: PFO的“罪行清单”还在不断加长...

灵魂拷问:
所有PFO都需要“堵”吗?
绝对禁忌症是什么?
孔较瘦掷地有声:
NO!
孔较瘦说,以下情况,即使有PFO相关疾病,封堵也需按下暂停键:
光绪三年,
慈禧太后突然说:
“PFO封堵暂停键,孔较瘦课程里有”。
(见文末)
心内VS神内:十年“三国杀”,封堵之争风云录
PFO封堵术的江湖,曾是一片血雨腥风。神经科医生,被誉为PFO封堵的“守门员”,一度严防死守:
2010/2014卒中预防指南: 将阴性结果归为Ⅲ类,几乎关上封堵大门。
2016年曙光初现: 指南松动,首次松口:“药物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封堵”。
2017年“诺曼底登陆”:三大研究震撼发布!

RESPECT、REDUCE、CLOSE。三项发表在顶级期刊《NEJM》的研究如同三颗重磅炸弹,用铁的数据证明:对于精心筛选的PFO患者,封堵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心内科与神经科长达十年的拉锯战,终于在这一年迎来历史性和解!

2024共识:哪些患者必须封?哪些是高危PFO?
全球指南共识如雨后春笋,孔令秋教授在课程中独家、透彻解析指南共识精华:
“高危”PFO的六大“通缉特征”:
“大洞”(直径 > 4mm):通道宽敞,血栓“偷渡”更便利。
“不安分的邻居”(合并房间隔瘤 - ASA):房间隔瘤随心跳疯狂摆动,像“泵”一样主动把血栓吸进左心房!
“静息中的叛徒”(静息状态下的中-大量右向左分流 - RLS):无需屏气等诱发,平时就大开方便之门,危险等级最高!
“幽深隧道”(长隧道型 PFO ≥ 8mm):结构复杂,封堵难度大,易残留分流。
“厚墙掩护”(继发隔脂瘤样肥厚):增加了封堵器放置难度和远期磨损风险。
“活蹦乱跳的原发隔”:活动度过大,影响封堵伞稳定性。

德国指南(2018)与美国ANN指南(2020)的强力推荐:
德国指南结论严谨: “16-60岁,隐源性卒中+确诊RLS的PFO患者,应予以封堵!”
美国神经病学会(ANN)有了定论:肯定PFO封堵在隐源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明确建议:年龄<60岁、无其他明确病因的PFO相关脑梗患者,充分沟通后可建议封堵!
封堵江湖的未尽之战:警惕陷阱,决胜未来
封堵术虽已正名,但江湖从未平静:
封堵术本身会增加卒中风险吗?(伞上血栓?)
我们真的排除了所有其他可能的卒中病因吗?(别让PFO当了“替罪羊”!)
是否存在适应症滥用的风险?(警惕过度医疗!)
孔较瘦分享案例:
“曾有一名45岁患者,因肺栓塞求诊,发现穿过卵圆孔…… ”
“还有一位患者,拿着某医院的报告单来找我……”

有些私密的内容,只能亲耳去听、亲眼去看,无法用文字转述
孔较瘦的课程,就是要用血淋淋的教训、实墩墩的经验、热乎乎的干货,帮您铸就无懈可击的诊疗逻辑!

从光绪三年到2025年:一堂终结PFO诊疗迷雾的“封神”课
150年前,人类首次窥见PFO与卒中的神秘关联。
今天,我们终于手握科学的利器,能精准识别哪些患者必须封堵、哪些患者可以观察、哪些患者是绝对禁忌。

孔令秋教授亲授的《PFO:究竟哪些患者需要封堵?》,
正是这样一门终结混乱、拨云见日的“封神”课程。
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不是一堂普通的课。
这是一张避免误诊漏诊、避免诊疗过度的“免责金牌”,
是一把开启PFO精准诊疗大门的“金钥匙”!
百年前的光绪御医束手无策。
百年后的你,
能否精准锁定心脏里那个肇事的“小心眼”,
为患者做出最明智的封堵抉择?
课程目录

机会仅此一次!买书送课
扫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
学习孔令秋教授《2025 PFO封堵》决策终极指南精品课!
洞悉百年争议,掌握六大高危特征,规避致命陷阱,
成为PFO诊疗江湖的定鼎之人!
课程席位有限,严道医声独家
各位同道,
您岂能缺席这场决定患者生死的知识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