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周盛大召开的第23届心房颤动学术会议(CAFS 2025)期间,强生医疗科技以“CARTO三十年,创新在一起”为主题,与众多行业专家共襄盛举,庆祝了CARTO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问世三十周年,并发布了同名主题预告纪录片,以本土术者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房颤治疗历经三十载探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1995年,CARTO XP的问世标志着心电生理领域正式迈入三维时代;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2011年CARTO 3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快速建模(FAM)和高精密度标测技术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强生医疗科技始终以创新为引领,不断优化升级CARTO系统,近年已陆续推出V6、V7到V8的升级 ,从ICE技术的诞生让低零射线消融(绿色电生理技术理念)成为现实,到如今迈入GREAT RF超高效消融与GREAT PFA脉冲消融的全新时代,公司在过去三十年创新不止,用每一次突破为房颤的标准化、专业化诊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圆桌讨论环节,强生医疗科技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四位在电生理领域建树颇丰的专家,对中国电生理的创新之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从早期探索艰难起步,到如今百花齐放崭露头角,专家们在交流中回溯往昔、展望未来,为中国电生理的创新发展勾勒出清晰脉络,也让现场及线上观看直播的观众对这一关乎万千患者健康的领域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知。
四位专家共同回溯了中国电生理领域从拓荒到革新的发展脉络。刘少稳教授回忆起自己在初期时的艰难摸索,从前往异国他乡进行动物实验,到回国后通过不断摸索学习,逐步开展成熟应用,期间,他体会到了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指导下对消融精准度带来的优势。
“其实走到今天,你看这个三维最大的帮助是复杂的心律失常。它最重要的就是连续的消融,它能知道你这个消融点相对连续,否则你以前都说我是连续的,其实是在你脑子里面两维下的连续,放到三维,它完全就是上下左右在那飘的点。”
陈明龙教授在对话中表示:三维理念的引入使中国电生理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术操作从二维模式逐渐转向三维为主导,房扑等手术的开展方式也随之改变。
“大面积的三维标测系统推进以后,大家对心电生理的理解又不一样了,上了一个台阶,所以那个时候第二个十年,应该是技术成熟的十年。展望未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积累和大量患者数据的沉淀,我们期待中国能引领整个电生理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启全新的篇章。”
蒋晨阳教授则分享自己在早期首次使用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为患者实施房颤消融手术的经历,尽管操作过程充满波折,但设备对消融点的精确记录为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那时医院买了一台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我想这么好的设备应该用起来。当时找的第一个病例是一位持续性房颤病人,然后手术中通过这个机器帮助我们记录消融的点,点我们打得很好,但也很艰难。不过幸运的是,这位病人后面好多年都维持窦律。”
薛玉梅教授则感慨,传统X射线下的房颤手术耗时漫长令她望而却步,而随着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的出现,让她在学习电生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认知,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
“结合我们中心对这种复杂电生理的理解,我们总结出HAVE术式,通过拖带、通过一些电位的识别,结合高密度的解剖、电生理的电压这些信息,一起来判断消融的靶点。”
在电生理技术创新技术发展的交流中,四位专家围绕自身研究与实践领域,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房颤消融术式、绿色电生理技术等关键议题,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刘少稳教授回顾了大环隔离术式的发展经历。他将大环隔离比作武术蹲马步,认为打好基础才能在房颤治疗中取得长远效果,“就像你练武术蹲马步一样,可能起步难一点,但是将来肯定走得远,因为高质量的电隔离是房颤治疗的关键所在。”
陈明龙教授分享了STABLE-SR术式的前世今生和临床实践。作为一种在环肺静脉隔离基础上的个体化基质改良及碎裂电位消融技术,这一术式不仅优化了手术流程、缩短了手术时间,还降低了医源性房速的发生,对此他认为需要注重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有策略地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标测诊断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
蒋晨阳教授围绕绿色电生理展开阐述。鉴于房颤消融需求增长,却面临医生因穿铅衣手术引发关节病痛、手术室资源不足的双重矛盾,绿色电生理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可实现无射线环境下做手术,依托心腔内超声技术、三维定位等工具保障手术安全高效。“目前这个技术已在全国积极推广,已有182位医生完成了培训、评估和认证。未来我们还将建立团标,进一步推动绿色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与规范。”
薛玉梅教授则指出房颤消融仍存在诸多亟待攻克的难点,需持续探索优化治疗方案。她认可了射频消融在老年房颤病患中发挥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她也强调了绿色电生理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手术质量,更能有效延长医生职业生涯,为医患双方带来显著益处。
四位专家的分享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房颤治疗及电生理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这些实践感悟不仅共同勾勒了出房颤诊疗领域不断突破、持续进步的生动图景,更为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势必将为患者带来了更优质诊疗的“心”希望。

扫码进入【Carto 30年,创新在一起】学术专栏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