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由镜湖医院心血管健康中心主办,澳门临床内科学会协办的“肺动脉高压治疗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在澳门成功举办。会议深度剖析全球首个靶向血管重塑药物Sotatercept(WINREVAIR®)的突破性价值及亚洲临床应用实践,为肺动脉高压(PAH)治疗领域带来范式革新。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姚桦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卢婷婷副教授、镜湖医院心血管健康中心吴宝群医生进行专题授课,并与众多专家共同围绕热点关键问题展开探讨;潘宝全医生、刘红医生、牛云茜医生共同主持会议。
开场致辞:降低疾病恶化风险,创新药带来新希望
▼▼▼

会议伊始,镜湖医院副院长张振荣教授致开场致辞。张振荣教授表示,肺动脉高压作为一种由多因素引发的肺血管病变综合征,可导致肺血管阻力持续升高,按照病因分类可分为5大类。其中,第一类属罕见病,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15~60(约每万人1.5-6例)。尽管,肺动脉高压治疗已应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但患者平均生存期仍仅有5~7年,被称为”绝望之症”。传统治疗仅能延缓恶化,却无法阻断肺血管狭窄与重塑的核心病理进程。
在此方面,全球首款靶向血管重塑机制的创新药Sotatercep带来了突破性改变。该药于2024年获美国FDA批准,被国际指南推荐为全风险等级患者的附加疗法,通过源头干预疾病进展,显著逆转患者活动能力衰退,大幅降低疾病恶化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澳门已成为亚洲少数率先引入该药的地区,镜湖医院已建立完善的规范化用药体系,通过严格遵循国际指南制定分层治疗方案、优化长期疗效监测机制、强化医患协同教育等措施,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架起“生命之桥”。
“我们将持续推动创新疗法与精细化管理的深度融合,重塑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格局,为患者点亮生命新希望。”
主题讲课:多维度探讨肺动脉高压治疗经验
▼▼▼
姚桦:肺动脉高压治疗新进展

随后,姚桦教授带来主题讲课。她表示,随着认知深入和诊断标准更新(2022年欧洲指南:静息mPAP> 20mmHg,PAWP≤15mmHg,PVR> 2 Wood单位),肺动脉高压(PH)不再被视为罕见病,其高死亡率(既往平均生存仅2.8年)已获重视。治疗核心目标是改善症状、血流动力学、心脏结构并逆转血管重构,关键在于将患者维持在”低风险状态”,因中、高风险患者不良事件风险分别是低风险的约3.5倍和5.5倍。疗效评估需综合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WHO功能分级、NT-proBNP水平、右心功能和PVR等指标。
过去治疗依赖针对内皮素、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三个通路的传统药物。中国国家医保政策显著提高了药物可及性,大幅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靶向激活素信号通路新药——Sotatercept的问世,为治疗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STELLAR研究(2023)显示,在WHO II-III级PAH患者中,Sotatercept显著增加6MWD约45米,并将至临床恶化时间(死亡/需移植/住院)风险降低84%。ZENITH研究(2025中期)在病情更重(WHO III-IV级)、已接受三联治疗的患者中,加用Sotatercept使临床恶化风险降低76%,研究因此提前终止。以上结果推动了全球指南的更新,2024年世界肺动脉高压大会(WSPH)及后续美国、比利时共识建议,对于中低危及以上风险患者,应在现有治疗基础上加用Sotatercept。
Sotatercept作为首个被证实显著改善血管重构和预后的新机制药物,改写了治疗格局,强调维持低风险状态和早期足量联合治疗的重要性。目前,澳门是亚太首批、大中华区唯一可在医院内正常使用该药的地区,期待其应用能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在讨论环节,围绕各位专家提出的问题,姚桦教授逐一展开解答。
1. 关于药物剂量调整,姚桦教授表示,临床研究中仅需个别调整剂量,当前仅观察到1例蜘蛛痣副作用,未出现头痛、腹泻等典型血管扩张症状,尚无因副作用停药案例。
2. 对于疗程与研究方向,她强调,目前无证据支持停药,建议经济条件允许者长期用药;同时透露,五羟色胺途径新药及吸入制剂正在研发中。
3. 针对早期筛查难题,她表示对心悸患者应关注右心负荷,推荐心脏超声初筛,重点提示”运动后晕厥”是WHO分级的特异性标志,基层机构遇疑似病例需及时转诊。
4. 就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高龄患者用药,姚桦教授明确该药适用于经右心导管确诊的动脉型肺动脉高压(第1类),强调治疗中需每3个月通过6分钟步行距离、BNP及规范右心导管评估病情进展。
卢婷婷:肺动脉高压治疗病例分享

卢婷婷副教授分享了一例31岁产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历程。该患者2020年产后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右心衰竭,右心导管确诊肺动脉高压(mPAP 45mmHg,PVR 8.6 WU)。初始西地那非+马西替坦双联治疗3个月后达低风险状态(心功能I级、NT-proBNP正常、6MWD>500m)。2022年病情进展(追赶公交车后晕厥),升级为司来帕格三联口服治疗,但9个月后出现右心室收缩功能障碍(FAC 30%)及6MWD下降至454米。2023年参与伊马替尼临床试验因无效终止,2024年8月病情恶化(NT-proBNP 2341ng/L,右心房扩大至31cm²)。调整方案为利奥西呱替代西地那非并加用地高辛,同年10月启动皮下曲前列尼尔(最大耐受剂量54ng/kg/min),12月加用Sotatercept形成四联治疗。至2025年5月,超声显示右心房面积缩小至19cm²、偏心指数改善(2.8→1.8),活动耐量显著提升。
她总结表示,结合该病例,证实Sotatercept联合传统三联及注射前列环素可显著逆转右心重构,即使晚期患者仍能获益;药物总体耐受性良好,出血风险可控;建议重新评估中危患者的早期用药路径。
在讨论环节,卢婷婷副教授重点围绕以下问题分享了观点。
1. 关于患者现状,她介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可爬4-5层楼),同时强调需终身维持药物治疗。
2. 对早期用药策略,建议中危患者应考虑将Sotatercept纳入双联/三联初始方案,因该病例证实尽早干预可改善预后,且注射型前列环素操作便捷。
3. 就费用问题,她表示本院通过药品降价政策及医疗保险覆盖,已为5例患者解决经济负担。
4. 针对病因诊断,应进行患者及子女的基因检测,虽然家族史显示阴性,但仍需排除遗传因素。
吴宝群:澳门地区经验分享

吴宝群医生系统分享了澳门地区诊疗经验。她首先表示,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超1200万,死亡率居亚洲首位(2021年年龄标准化死亡率0.42/10万),但多数未获及时诊治。诊断需结合右心导管(金标准,mPAP>20mmHg)及超声评估(重点监测右心房面积、偏心指数等指标),治疗核心是维持低风险状态(2021年中国指南强调每3-6个月综合评估运动耐量及心功能)。传统三大通路药物(内皮素/一氧化氮/前列环素途径)疗效有限,3年死亡率仍近30%;2024年国际指南新增激活素信号抑制剂Sotatercept(WINREVAIR®),其STELLAR研究证实可使中重度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40.1米、临床恶化风险降低84%。
随后通过四例典型病例分享了实践策略:
病例1(45岁女性,术后PAH):三联治疗无效后加用Sotatercept(0.7mg/kg),用药5周右心房面积缩小40%(31→19cm²),活动耐量显著提升。
病例2(43岁女性):PADN术后疗效不佳,使用Sotatercept后水肿消退、睡眠改善,血小板降至22×10⁹/L但未停药。
病例3(34岁女性)及病例4(9岁男童):经多学科评估后超说明书用药,儿童患者需签署免责声明,用药后血氧饱和度改善。
吴宝群医生总结强调,Sotatercept作为首个靶向血管重塑的药物可显著改善右心结构,澳门镜湖医院已成立多学科团队推进精准治疗;PADN可作为特定患者补充手段,但需进一步明确适应证;当前,亟需提高筛查意识(推荐心悸患者优先超声检查),并通过规范随访改善患者预后。
Sotatercept:肺动脉高压治疗的里程碑式突破
▼▼▼
会议最后,与会专家再次强调创新药物Sotatercept的诞生标志着该领域革命性突破。作为全球首个靶向血管重塑核心机制的治疗方案,其独特价值在于实现疾病进程的实质性逆转——这一根本性疗效使其成为当前最受瞩目的治疗选择。
“这不仅是新药上市,更是治疗范式的转折点。”各位专家均表示,Sotatercept的关键突破在于直击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核心,为长期被“绝望之症”困扰的患者带来真正的转机。同时强调,必须依据患者个体差异定制治疗方案,包括基因特征、病程阶段及并发症等多元因素的综合评估,方能实现“量体裁衣”式的疗效优化。
正如各位专家所言,随着该疗法在澳门镜湖医院等亚洲先锋医疗机构的落地,临床实践正从“延缓疾病”向“逆转病程”跨越。未来,治疗的核心将聚焦于个体化用药路径构建,期待通过精细化剂量调整与动态疗效监测,让这项里程碑式突破惠及每一位需要救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