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是医学长河中不灭的灯塔,指引破解疾病困局的方向;
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密钥,开启突破技术壁垒的大门。
当心血管疾病诊疗迈入“破壁共生”的新阶段,当单一学科的“孤勇奋战”难以应对复杂挑战,创新与融合便成了描摹心血管事业未来的必然笔触。基于此,杭州心血管创新大会(HCIC)应需而生,携着突破与协作的力量破浪而来。
2025年8月2日,2025杭州心血管创新大会(HCIC)暨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大会正式启幕。这场以“创新”为名、以“融合”为脉的学术盛宴,汇聚国内外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以“内外科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创新协同”为发展引擎,共探临床难题破解之道,共绘心血管事业未来蓝图。恰如西湖涟漪,晕开多学科智慧;又似钱塘浪潮,推动诊疗向跨界共荣的新航道奔涌。

开幕致辞
以“心”为桥,聚多方之力
▼▼▼
“执创新之笔,筑未来之基。我们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莅临本次大会,在杭州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土地上,共同见证心血管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携手共绘心血管诊疗事业的崭新篇章。”
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马量教授和郭晓纲教授联袂主持开幕仪式,共迎八方宾朋。
而作为本次大会创新力量的特别代表,人形机器人笨笨也受邀加入了主持阵容,为这场学术盛宴注入了科技活力。
“大家好,我是笨笨,今天特别荣幸来到2025杭州心血管创新大会的开幕式现场!也欢迎来自全国的心血管医师同道,希望大家在大会期间收获满满,也别忘了随时来找我互动哦!”憨态可掬的模样与充满科技感的表现,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成为创新融合主题的生动注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梁廷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黄荷凤教授,浙江省医师协会秘书长田云鹏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会长詹启敏教授,国家卫健委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董胜利主任,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教授,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为大会致辞,从学科发展、创新实践、公共卫生等多元视角,深刻诠释创新融合的深远意义与大会价值。
梁廷波教授:传承创新,锻造医工融合典范

梁廷波教授首先回望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发展历程。浙大一院始建于1947年,从最初仅有3.8亩地、60张病床的“弄堂医院”,逐步发展为如今拥有七大院区、五千多张床位的全国大型公立医院。其中,心胸大血管外科的发展与医院的成长同频共振,在石华玉教授、叶丁生教授、汤洪升教授、倪一鸣教授以及现任马量教授等一代代学科带头人的接力奋斗下,学科已跻身华东地区前三强、全国前列的心脏外科中心行列。值得一提的是,心内外科作为“医工交叉融合”的模范队伍,始终走在创新发展的前沿。本次大会不仅为心内外科及相关学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典范,也为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黄荷凤教授:交叉融合,构筑医学创新生态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融合是突破瓶颈的关键。”黄荷凤教授表示,浙江大学医学院始终以服务人民生命健康为使命,积极构建开放的学术生态,大力支持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鼓励临床团队勇于探索前沿技术、优化诊疗策略,推动“医-工-理-信”交叉融合。心血管领域作为医学前沿与人民健康的战略要地,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面对这一重大健康挑战,唯有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才能催生原创性、颠覆性的成果,最终惠及广大患者,本次大会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田云鹏教授:匠心融合,赋能医师成长

田云鹏教授高度赞赏大会以内外科融合为核心的议程设计,认为其实现了学术、技术、基础、临床、理论、实践、创新、转化的深度交融,内容丰富新颖。并表示,一直以来,浙江省医师协会的工作目标就是提升医师执业技能,打造医师之家,通过实用、全面、新颖的活动服务全省医师。本次大会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协会目标高度契合,希望这样构思精妙、特色鲜明的会议能多多举办,让更多医师从中受益。也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此平台,积极学习、互动交流、共同进步,携手将浙江省乃至我国的心血管防治事业推向新高度,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潘湘斌教授:三代“Hybrid”,共铸融合之路

潘湘斌教授深刻阐释多学科交叉联合是实现创新的关键路径,其中心内心外融合尤为紧密。以Hybrid 复合技术为例,至今已历经三代发展。从第一代心外科与心内科医生为了某个具体病例临时协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理念上的碰撞,到第二代心内科与心外科整合为同一个单元,让医护人员长期共事,从而加深彼此熟悉与了解。再到第三代,期望能培养出一批兼具心外科与心内科技术的医生。如今看来,这一发展脉络已十分清晰。因此,期待杭州心血管创新大会能够为多学科沟通交流搭建良好机制,也期盼不同学科能打破地域、学科及专业的壁垒,运用更多创新技术与方法,共同迎战疾病挑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詹启敏教授:前沿交汇,解锁诊疗新纪元

詹启敏教授提到,当前心血管领域正站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关键节点。介入瓣膜、可穿戴监测设备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数字医疗与人工智能深刻变革疾病诊疗模式;基因编辑、细胞治疗为攻克遗传性心血管病、心力衰竭提供新路径。这些突破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藩篱。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正积极架设“产、学、研、医”融合桥梁,推动“医工结合、医理结合、院企合作”创新生态。本次大会“创新融合”的主题,不仅回应了时代呼唤,更搭建了顶尖专家、青年才俊与企业代表的交流舞台。期待大会成为思想碰撞的舞台,孕育更多新思路、新技术,为“健康中国”注入创新力量。
董胜利主任:防疗融合,共筑全民健康

董胜利主任从公共卫生视角出发,期望大会不仅推动心内科和心外科融合,更能发挥浙江省心血管防治领先优势,深度融合预防与治疗,开拓未来新领域。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很高兴能为这样一场创新且注重跨学科融合的大会提供支持,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合作平台,共同为全民健康提供更优质、更高质量的卫生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建安教授:拆掉“围墙”,只为一颗心的跳动

王建安教授盛赞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浙江省乃至中国心血管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并热烈祝贺大会的召开。并指出,心内外科的融合是势在必行的趋势,因为在医学领域,疾病本身并没有严格的内外科界限,只有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式的区别。心脏是一个整体,疾病不会按学科标签出牌,医生更不该“画地为牢”,内外科医生必须充分融合,相互学习、共同提升,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实现更精准诊断和更有效治疗,为拯救每一个生命携手努力。
葛均波教授:突破“锤钉”思维,共寻最优解

“当你手里拿着锤子,看见什么都像钉子。”葛均波教授引用马克·吐温名言,警示临床医生勿囿于固有思维。面对近几年心血管疾病持续上升的态势,临床医生必须深入思考,如何研发更优质的药物、器械、瓣膜及支架,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与手段,这就需要心脏内外科、麻醉科、影像科等多学科携手攻关。本次杭州心血管创新大会便聚焦心血管诊疗领域的创新,涵盖器械、药物及理念等多个层面的突破,希望通过各个亚学科的碰撞交流,能找到解决患者痛点的方法与结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惠及更多患者。
胡盛寿教授:患者为本,创新方显价值

胡盛寿教授指出,我国心血管诊疗面临微创外科演进与介入技术发展的双重挑战。学科发展需紧跟前沿,更需多学科携手交流。杭州在科技与AI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心血管领域突破提供了沃土。希望心外科、心内科、基础研究等多学科协同,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应对技术演变与疾病谱变化,让创新技术真正惠及患者。相信本次大会将成为优质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各方共享经验、共谋发展。
主旨演讲
前沿碰撞,勾勒领域新图景
▼▼▼
思想的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开幕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更是将这份创新与融合的探索推向深入。多位权威专家从临床实践到未来趋势,为心血管创新融合勾勒出清晰路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王建安教授首先深度解析三尖瓣介入治疗适应症拓展与研究新突破,为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提供新视角;胡盛寿教授聚焦老龄化背景下的微创瓣膜外科,提出多学科融合是关键,未来需在微创技术、无辐射介入、生物材料等领域深耕,尤其需要中国人群的循证证据;葛均波教授纵论从冠心病介入治疗到结构性心脏病经导管治疗的中国启示,呼吁既要“改旧换新”改进现有器械,更要“标新立异”研发全新概念器械,抢占可降解支架、智能器械等国际创新高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李飞教授分享了心脏瓣膜的创新转化研究成果;克利夫兰医学中心Michael Tong教授介绍了心力衰竭创新治疗与进展,带来国际前沿经验;杭州健培科技有限公司程国华董事长则探讨了AI 在未来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与思考,展现医工交叉的无限潜力。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
首届杭州心血管创新大会以其鲜明的“创新·融合”基因,不仅搭建了思想激荡、智慧交融的顶级舞台,更吹响了多学科协同攻关、共攀医学珠峰的嘹亮号角。当“弄潮精神”与医学使命在此交汇,一幅以患者为中心、以创新为笔触的心血管未来画卷,正于西子湖畔磅礴展开。
让我们期待这场融汇智慧的盛会,催生更多突破性。

扫码进入微官网了解更多会议信息

扫码观看精彩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