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医院心衰规范诊治能力,携手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发展。2025年7月26日“心衰规范诊疗管理系列全国巡讲—广东省省级培训班”于线下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心衰中心主办,会议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黎励文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晨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玉玲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爱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徐验教授、东莞市人民医院杨燕华教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张震洪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孙艳香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静静教授参加、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医院郑伟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刘彤教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刘宝骅教授。众多医师参与学习,共话心衰规范化诊疗,推动心衰中心建设发展。

主席致辞
▼▼▼

董吁钢教授线上发表致辞,首先对广东省心衰中心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他着重指出,当前心衰中心的数据填报工作仍有提升空间,强调规范化数据管理对推动临床治疗标准化和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价值。在谈及学科发展时,董教授特别提到心衰中心应当积极跟进二尖瓣、三尖瓣介入等前沿治疗技术,同时深化与疾控中心的战略合作,以完善慢性心衰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并倡议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其中。最后,他肯定了广东在心肌病和罕见病领域的成果,并再次感谢与会同道的付出,认为广东心衰中心在全国表现突出,并对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黎励文教授在开场致辞中重点强调加强基层医生培训及规范化治疗推广等工作。黎教授建议已通过认证的医院需准备再认证工作,通过网审的医院要为现场检查做准备,新建单位则应学习如何在心衰中心官网注册及管理患者数据。她特别强调,数据填报对国家医疗政策制定的重要性,指出各级医院的数据有助于反映全国心衰流行病学特点,促进疾病管理的同质化。最后,黎教授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希望与会者能收获学术启发并在广州度过愉快时光。
刘晨:2025年上半年省心衰中心质控数据汇报

刘晨教授在会上分享了2025年上半年的心衰中心质控数据,包括新增中山市南朗医院、民众医院及广州市增城区石滩医院3家基层版认证基地,江门市中心医院、东莞市中医院等多家单位拟于下半年申请认证。目前联盟共有注册医院162家,其中示范基地4家,通过认证的医院达82家(标准版53家、基层版29家)。数据填报方面,上半年共完成3825例(标准版2757例、基层版1068例)。在质控指标上,院内诊断工具应用率整体达标,出院前HFrEF患者四大类药物使用率均超心衰中心要求,其中多家医院达100%。随访率短期(1周、1月)达标较好,但中长期随访率(3月、1年)仍有提升空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保持稳定,30天再住院率4.29%、死亡率0.4%。当前主要问题包括部分单位数据上报不及时影响质控,以及随访期间指南导向药物治疗执行率未达标,需进一步加强数据管理与随访质量优化。
陈爱兰:心衰中心建设意义及进展规划

陈爱兰教授基于中国心衰流行状况严峻(≥25岁人群患病率1.1%,年新发297万例)、诊疗欠规范(诊断工具使用不足、药物达标率低)且社会经济负担重(人均年住院费近3万元)的背景,深入解读了心衰中心的建设意义及进展规划。心衰中心建设八年来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注册单位超2700家,1063家通过认证,覆盖31个省份并成立85个地市级联盟。通过信息化质控平台和持续指南更新,出院前HFrEF患者关键药物(ARNI/β阻滞剂/SGLT2i)使用率提升至90%以上,2022年较2019年出院1年死亡风险下降超40%。依托多层级培训(全国/省级会议200余场)、质控飞检及再认证机制,联合新媒体随访工具和全民科普,推动诊疗规范化。2025年将深化分级诊疗,强化基层帮扶、早期筛查和真实世界研究,致力构建“预防-诊治-随访”全周期管理体系,实现"每位心衰患者获得最恰当治疗"的目标。
杨燕华:心衰中心质控考核方案与质控指标解读

杨燕华教授深入解读我国的心衰中心质控考核方案与质控指标。基于我国心衰疾病负担沉重的背景,心衰中心构建了标准化质控体系:通过四级管理架构(国家-省-市-医院)实施总分110分的考核机制,涵盖7大维度21项计分指标。该体系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监测,重点强化分级诊疗差异化质控——标准版侧重疑难危重症诊治管理,基层版聚焦慢性病随访。核心指标包括强制性的诊断工具应用率(超声心动图/利钠肽检测)、HFrEF患者出院前四大类药物(ARNI/β阻滞剂/MRA/SGLT2i)启动率≥80%、以及随访阶段GDMT药物持续使用率。建立黄红牌警告及“质控之星”评选机制,结合省级飞检与再认证动态管理,驱动诊疗质量持续改进,最终实现“为每位心衰患者提供最恰当治疗”的核心目标。
张震洪:心衰中心数据填报与归档办法解读

张震洪教授对心衰中心的数据填报与归档办法进行解读,心衰中心具有严格的数据管理体系,要求所有单位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可溯源性和时效性原则。通过信息化平台实行三级审核机制(填报员录入、审核员校验、归档员提交),确保数据质量。标准版中心每月需连续上传当月前10例新入院患者数据,基层版上传前8例,且出院后30天内须完成填报、45天内完成归档,逾期数据将被锁定。数据归档后不可修改,但需持续补充随访记录(1周/1月/3月/12月)。该体系通过病例全流程追踪、电子与纸质档案双备份以及人员专项培训,为心衰中心认证评审、诊疗质量评估及卫生政策制定提供核心依据,最终实现"每位患者获得最恰当治疗"的终极目标。
孙艳香:如何高质量开展“两会”

孙艳香教授分享了如何高质量开展“两会”的优秀经验,中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通过规范化的“两会”(典型病例讨论会和质量分析会)提升心衰诊疗水平。典型病例讨论会每两月举行一次,由心衰中心主任主持,核心成员及多学科团队(心外科、药学科、营养科等)参与,围绕重症病例(如爆发性心肌炎后慢性心衰患者)展开结构化讨论:管床医生10分钟汇报病例后,聚焦诊断争议、治疗难点及随访管理,结合国内外指南证据进行多学科分析,最终形成个体化诊疗决策。质量分析会则每季度召开,基于质控数据设定改进目标(如加强随访系统化管理),并制定具体措施(如专病门诊、MDT协作)。两会严格分离,均需完整记录)并归档,确保经验转化为持续质量提升的实际行动。
郑伟:心衰中心基层管理分享

郑伟教授分享了心衰中心基层管理经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医院作为中山南部区域医疗中心,于2024年9月通过国家心衰中心(基层版)认证,通过整合资源建立规范化心衰管理体系:设立心衰病房与门诊,制定中西医结合随访路径(含专用病历模板),依托微信社群(130+患者)及电话实现动态随访;强化分级诊疗,与中山市人民医院签订危重患者转诊协议,与镇社区服务中心、宝元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明确基层上转标准(如症状加重、利钠肽升高);持续优化流程,落实绩效激励、季度质量分析会及病例讨论会,结合中医康复特色提升慢性心衰管理能力,2025年第二季度跻身广东省心衰质控前列,切实推动"每位患者获得最恰当治疗"目标。
徐验:心衰治疗新进展/指南解读

徐验教授分享了心衰治疗的新进展和指南解读,基于心衰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2024年指南明确分层治疗方案:针对HFrEF患者,“新四联”疗法(ARNI/ACEI+β阻滞剂+MRA+SGLT2i)作为IA类推荐,其中SGLT2i通过DAPA-HF等研究证实可降低全射血分数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23%(HR 0.77);HFmrEF/HFpEF治疗取得突破,非奈利酮在FINEARTS-HF研究中降低主要终点事件风险16%(RR 0.84),而GLP-1RA类药物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分别减轻肥胖患者体重10.7%和改善症状评分,最新汇总分析显示其降低HFpEF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31%。特殊人群管理方面,维立西呱(VICTORIA研究)可降低重症患者事件风险10%,静脉铁剂减少心衰再住院30%,STRONG-HF研究则强调出院后早期强化滴定GDMT药物可降低180天再住院风险8.1%。中医中药方面,芪参益气滴丸联合标准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和心功能。这些进展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用药,实现从神经内分泌抑制到代谢-炎症机制调控的范式转变。
黎励文:现代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进展

黎励文教授分享了现代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进展,芪参益气滴丸(黄芪、丹参、三七、降香)通过多靶点机制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其核心成分黄芪甲苷调控心肌能量代谢,丹参素减轻氧化应激,三七皂苷R1抑制心肌纤维化,降香油促进成分吸收并调节脂肪酸氧化。临床研究证实,在指南导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用该药可显著提升患者心功能——HFrEF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32米(3个月)、NYHA分级改善率提高40%,HFpEF患者E/A比值升高、BNP水平下降;且能降低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安全性方面,国家药监局监测显示不良反应率<0.01%,与西药联用无显著相互作用。该药获《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等7部指南推荐,适用于气虚血瘀型心衰患者(HFrEF证据等级A级,HFpEF证据等级C级),尤其对GDMT治疗后仍有症状的缺血性心衰患者具有逆转心室重构潜力。
刘彤:优秀心衰中心建设分享/病例分享

刘彤教授展示了一名65岁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在中西医联合治疗中的获益。患者在西医规范治疗(包括沙库巴曲缬沙坦、达格列净等指南推荐药物)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后,临床指标显著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提高、BNP水平下降,且未出现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显示芪参益气滴丸通过调节ATP合酶活性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抑制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等多靶点机制发挥治疗作用,其疗效得到多项临床研究和18个指南共识的支持。该案例表明,在西医治疗存在瓶颈时,早期联合具有明确药理机制的中成药,能为心衰患者提供额外获益,并为西药滴定至靶剂量创造有利条件,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在复杂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协同价值。
刘宝骅:病例分享

刘宝骅教授分享了一名72岁男性患者因严重主动脉瓣狭窄(Vmax=4.63m/s,AVA≈0.48cm²)合并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导致急性心力衰竭(NT-proBNP>9000pg/ml,LVEF 37%)的诊疗过程。患者在接受新活素、利尿剂等抗心衰药物治疗(包括芪参益气滴丸)后,心功能部分改善(LVEF升至45%),最终成功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后跨瓣压差显著降低(PGmean从50mmHg降至25mmHg),NT-proBNP降至1530pg/ml,LVEF提升至50%。该案例体现了多学科协作下,药物优化(包括中药辅助)与介入治疗(TAVR)的协同作用对重症瓣膜病合并心衰患者的重要价值,特别是对于高龄、外科高危患者,TAVR可作为有效治疗选择。
会议总结
▼▼▼

会议结束,黎励文教授进行总结,她指出本次会议为已获认证和正在申请心衰中心建设的医院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广东省心衰中心建设工作颇具成效,目前已建设有八个地市级心衰中心,并有80余家单位通过了认证。此外,黎教授还强调了实现心衰患者同质化管理的重要性,要改变以个人经验为主导的治疗模式,特别关注基层医院在心衰患者长期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她呼吁基层医生通过培训提升规范化诊疗能力,建议今后会议增加典型病例分享环节以促进经验交流,并宣布大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