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又掀波澜、数值争议!!! AHA/ACC 2025成人高血压指南全面更新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与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11家相关医学学会,正式更新发布了《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管理指南》。该指南以近年来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治疗目标、管理策略进行了重要的更新,特别强调了多学科团队协作、风险分层管理、药物起始治疗策略、居家血压监测的重要性以及血压控制目标等方面内容。



以下为指南的十大关键要点(Top Take-Home Messages):


1.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最常见且最可调控的危险因素,相关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房颤、卒中、痴呆、慢性肾病以及全因死亡。总体血压治疗目标是所有成人均应低于130/80 mmHg,但需对特定人群,如需机构护理者、预计寿命有限者或妊娠期女性,做个体化考量。


2. 临床医生应积极与社区领导、卫生体系和医疗机构合作,在社区中对所有成人进行高血压筛查,并落实指南推荐的高血压预防与管理策略,以提高高血压控制率。


3. 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在评估并解决患者药物可及性及其他结构性障碍方面十分有效,能够满足个体化需求并减少血压控制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团队成员可包括医生、药师、执业护士、护士、医师助理/助理医师、营养师、社区健康工作者及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员。


4. 血压分级的框架如下:正常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20 mmHg且舒张压<80 mmHg;血压升高定义为收缩压120–129 mmHg且舒张压<80 mmHg;1级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30–139 mmHg或舒张压80–89 mmHg;2级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



5. 对于所有成人,强烈建议采取生活方式调整预防或治疗血压升高和高血压,包括维持或达到健康体重、遵循有益心脏健康的饮食模式(如DASH饮食模式)、减少钠摄入量、增加膳食钾摄入、适度体育活动、积极管理压力并减少或戒除酒精摄入。


6. 对于平均血压≥140/90 mmHg的所有成人,或者对于平均血压≥130/80 mmHg且合并临床心血管疾病、既往卒中史、糖尿病、慢性肾病,或经PREVENT™风险评估工具定义的10年心血管风险≥7.5%的成人,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7. 对于平均血压≥130/80 mmHg但经PREVENT™工具评估的10年心血管风险较低(<7.5%)的成人,若经初始3至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后,平均血压仍维持在≥130/80 mmHg,推荐启动药物治疗。


8. 对于所有2级高血压患者,建议启动降压药治疗时即使用包含两种不同类别一线药物的单片固定剂量复方制剂,而非分别服用两片药物,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缩短血压控制达标的时间。


9. 居家血压监测结合多学科团队的频繁互动、标准化的测量和治疗方案及居家测量方案,是提高血压控制率的重要综合工具。目前不建议依赖无袖带设备(如智能手表)进行准确的血压测量,除非此类设备未来展示出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0. 对于非妊娠成人,无急性靶器官损伤表现的重度高血压(血压>180/120 mmHg),应及时在门诊环境下进行评估与治疗,并启动、恢复或强化口服降压药物治疗。



除此之外,指南还对以下内容进行了更新:


  • 将“高血压急症”(Hypertensive urgency)更新为“重度高血压”(Severe hypertension),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患者的临床状态,指导相应的治疗策略。

  • 针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指南新增强调应常规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即便无低钾血症表现,也需进行此项检查,以提升诊断率及针对性治疗的落实率。此外,在进行原醛症初步筛查时,除醛固酮拮抗剂(MRA)之外,无需停用其他降压药物,以避免延误诊断时机。

  • 生活方式干预方面,指南新增建议钾盐替代品(potassium-based salt substitutes)可有效降低血压,尤其适用于以家庭食物制备为主要盐摄入途径的人群。但需特别注意,伴有慢性肾病(CKD)或正在服用影响钾排泄药物的患者,应适当增加血钾监测的频率。

  • 血压药物治疗启动的风险评估标准有所更新,明确指出无临床心血管疾病但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或10年心血管风险(经PREVENT™工具评估)≥7.5%的患者,应在血压≥130/80 mmHg时即启动药物治疗。而风险<7.5%的患者则应在为期3至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未能有效控制血压至<130/80 mmHg时启动药物治疗,以防止靶器官损害和血压进一步恶化。

  •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指南特别升级推荐使用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尤其适用于伴有慢性肾病(eGFR<60 mL/min/1.73 m²或尿白蛋白肌酐比≥30 mg/g)的患者,即使患者仅存在轻微的白蛋白尿,也建议考虑使用,以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 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推荐也进行了重要修订,明确推荐凡存在eGFR<60 mL/min/1.73 m²且伴有尿白蛋白≥30 mg/g的患者,应常规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包括ACEi或ARB但不推荐联合使用),以降低心血管风险并延缓肾功能损害。

  •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管理建议有所更新,指南首次明确推荐对急性期内(7天内)收缩压在150–220 mmHg的患者,应迅速将收缩压目标设定为130-140 mmHg之间,以改善功能性结局。当血压降至130 mmHg以下时,应暂停使用降压药物。同时强调降压过程中需保持平稳,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和峰值出现。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特别是接受血管内治疗成功再灌注的大血管闭塞患者,指南明确警告在再灌注后24至72小时内应避免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以下,以防止长期功能预后受损。

  • 认知功能保护方面的推荐也有所升级,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目标推荐严格控制在<130 mmHg,以有效降低发生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的风险。

  • 指南新增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建议,包括对重度妊娠期高血压(≥160/110 mmHg)患者,应在确认诊断后30至60分钟内迅速启动药物降压,将血压降至<160/110 mmHg;而对于慢性高血压孕妇(妊娠前已存在或妊娠20周前出现140–159/90–109 mmHg),应积极控制血压至<140/90 mmHg。指南同时强调应向计划妊娠或已怀孕的高血压患者积极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以降低子痫前期风险,并强调避免使用阿替洛尔、ACE抑制剂、ARB、直接肾素抑制剂、硝普钠及醛固酮拮抗剂等可能损害胎儿的药物。

  • 难治性高血压领域新增推荐指出,应强化对继发性高血压原因的细致评估,并特别关注可能干扰降压疗效的药物,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同时,对于考虑行肾动脉去神经术(RDN)治疗的患者,指南强调应由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在共享决策模式下与患者充分沟通风险与获益,确保治疗决策符合患者预期。

  • 此外,针对重度高血压(>180/120 mmHg)但无急性靶器官损伤的非妊娠且非卒中的患者,指南明确不推荐在住院期间为非心脏相关疾病患者间歇性使用额外口服或静脉药物进行急性降压,以防止潜在不良反应与风险。


上述要点和更新内容体现出新指南核心理念,即以风险分层驱动高血压诊治策略,强调早期干预、严格控制血压目标,并推动团队化、多学科协作与居家血压监测等实用工具在临床实践中的全面应用。这些循证建议的更新与落地,将为广大临床心血管医生提供更明确、更高效的高血压管理路径,助力我们在真实世界环境中进一步降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风险,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阅读数: 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