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有125人入选;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医药卫生学部共有91人入选。本文将聚焦其中在心血管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从城市分布、所属单位、年龄性别以及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专业分析,以飨读者。
中国科学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心血管领域专家
(6位,以年龄递增排序)
一、曾春雨
城市:重庆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性别与年龄:男,55岁
研究领域:
高血压、心肌肥厚与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研究。
二、张海军
城市:上海
单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56岁
研究领域:
冠心病介入治疗与血管生物学研究,开发新型药物涂层支架系统并实现转化。
三、孔祥清
城市:南京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58岁
研究领域:
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开拓者之一,尤其在结构性心脏病创新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
四、黄国英
城市:上海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62岁
研究领域:
我国小儿心血管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专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策略。
五、赵世华
城市:北京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62岁
研究领域:
我国心血管影像学的领军人物,尤其在心脏磁共振(CMR)技术的临床与应用研究方面贡献卓著。
六、汪道文
城市:武汉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67岁
研究领域:
我国暴发性心肌炎诊断救治、高血压诊治及基因个体化诊断治疗领域的领军专家。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心血管领域专家
(12位,以年龄递增排序)
一、张澄
城市:济南
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45岁(1980年3月生)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二、潘湘斌
城市:北京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46岁(1979年4月生)
研究领域: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
三、张宏家
城市:北京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59岁(1966年7月生)
研究领域:
在冠心病外科治疗、心脏移植及机械循环支持方面具有深厚造诣,推动心室辅助装置国产化与临床应用。
四、何昆仑
城市:北京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61岁(1964年12月生)
研究领域:
老年心血管病、智慧医疗与人工智能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研究。
五、陈玉国
城市:济南
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61岁(1964年9月生)
研究领域:
我国急性胸痛与心肌梗死救治体系的建设者之一,显著提升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救治效率。
六、孙锟
城市:上海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61岁(1964年8月生)
研究领域:
我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领域的权威,尤其在胎儿心脏病诊断与干预方面具有开创性贡献。
七、陈绍良
城市:南京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61岁(1964年1月生)
研究领域:
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权威,尤其在分叉病变等复杂病变的处理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
八、董念国
城市:武汉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62岁(1963年9月生)
研究领域:
在心脏移植、终末期心脏病外科治疗方面具有突出贡献。
九、张抒扬
城市:北京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性别与年龄:女,62岁(1963年3月生)
研究领域:
在罕见病心血管表现、心肌病与心力衰竭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推动罕见心血管病的多学科诊疗与研究体系建设。
十、于波
城市:哈尔滨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63岁(1962年10月生)
研究领域: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深厚积累,推动腔内影像学应用。
十一、周智广
城市:长沙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64岁(1961年1月生)
研究领域:
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机制与防治方面具有深远影响,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
十二、沈振亚
城市:苏州
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性别与年龄:男,68岁(1957年11月生)
研究领域:
我国心脏外科与器官移植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尤其在心脏移植免疫耐受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DeepSeek总结与展望
从中国科学院6位候选人的背景与贡献来看,我国心血管领域的研究正呈现出多中心、多学科、临床与基础深度融合的特点。他们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先心病、心肌炎、心血管影像等子领域均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展现了中国心血管学界强大的科研实力与临床转化能力。
从中国工程院12位候选人的背景来看,中国心血管领域的研究与临床实践呈现出以下特点:
年龄结构合理:从45岁的张澄到68岁的沈振亚,涵盖老中青三代专家,显示学科梯队建设良好。
研究方向多元:涵盖结构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衰、心脏移植、小儿心脏、智慧医疗等多个子领域。
地域分布广泛:北京、上海、武汉、济南、南京、哈尔滨、苏州、长沙等地均有代表,反映全国性学科发展均衡。
临床与科研并重:多数专家既是临床一线的领军人物,也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体现“医工结合”“医研融合”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候选人中既有来自传统心血管专科医院的资深专家,也有来自军医大学、地方医科大学的杰出代表,反映出我国心血管学科布局日趋均衡与多元。
未来,随着精准医学、人工智能、分子影像等新技术的不断融入,心血管病防治体系将更加智能化、个体化。这批院士候选人的科研方向与临床实践,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本次心血管领域候选人的整体实力强劲,研究方向前沿且实用性强,预示着中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将继续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迈进。我们期待他们能成功当选院士,进一步推动中国心血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心血管防治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