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HCIC采访间|马量教授对话沈法荣、王现强教授:精准把握晚期心衰治疗的“时间窗”与“选择项”




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晚期心力衰竭,因其高死亡率和有限的有效治疗手段,一直是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心内科与心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到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治疗选择逐渐增多,但如何精准选择、把握治疗时机以及为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是临床决策的关键难点。2025杭州心血管创新大会采访间特别聚焦“晚期心衰的治疗策略”,邀请权威专家展开深度对话,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决策参考。


作为大会亮点之一,采访间突破会场物理边界,打造沉浸式学术互动体验,邀请顶尖专家实时分享前沿观点与临床洞见,成功将大会的核心思考与人文关怀传播至更广泛的领域。本场对话,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马量教授、浙江求是心血管病医院沈法荣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现强教授,就晚期心衰治疗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内外科碰撞。



Q

马量教授:临床上,部分外科同仁关注到晚期心衰患者接受CRT治疗存在成本较高但疗效不尽理想的情况。请问沈教授从心内科角度来看,CRT治疗在晚期心衰患者中的精准适应人群与禁忌人群是什么?而当内科手段在极晚期心衰中力有未逮时,外科的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就成为了重要选项。请王教授介绍下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这两种外科治疗手段的当前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沈法荣教授:CRT技术在国内应用已逾20年(自1999年始)。但晚期心衰并非CRT的理想适应证。选择CRT时,我们非常强调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左室射血分数,尽管现在也有尝试在EF>35%的患者中进行CRT,但这不属于我们今天讨论的严格意义的晚期心衰范畴(晚期心衰的EF通常很低)。其次,QRS波宽度是最关键的指标之一,必须大于150毫秒。此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和女性患者,对CRT的反应可能更好。但对于需要长期静脉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的晚期心衰患者,CRT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当LVEF值低于25%时,CCM的效果也受限。因此,面对晚期心衰,我们必须严格参照2025年的国际最新指南,强调精准化和个体化管理。通过个体化筛查,对于调整后符合条件的晚期心衰患者,也可以尝试CRT来改善患者症状。


王现强教授:对于终末期心衰,心脏移植长期以来被视为治疗的“金标准”。近年来,人工心脏(心室辅助装置),尤其是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治疗效果持续改善,其5年生存率在发达国家已经与心脏移植相当。因此,人工心脏已成为终末期心衰一个非常重要、有效且安全的治疗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在心脏移植供体数量全球性短缺的现实下,人工心脏扮演的角色愈发关键。未来,人工心脏有望替代很大一部分原本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国内人工心脏的发展近些年尤为迅速,随着多个国产品牌的上市推广,开展该技术的医学中心和植入量都在快速增长。预计今年全国人工心脏植入量有望突破1000例。


Q

马量教授:临床上常会遇到一类晚期心衰患者,他们心功能虽差但尚存一定的恢复潜力。对于这类患者,两位专家认为治疗决策该如何权衡:是优先尝试内科的CRT治疗还是考虑直接转向外科的人工心脏或移植?外科治疗的时机又该如何选择?


沈法荣教授:马教授这个问题非常好,也印证了王教授强调的“心衰需要全周期管理”的观点。对于这类“有一定潜力”的晚期患者,我们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心内科评估。如果评估结果预测该患者对CRT反应比较好,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尝试CRT治疗。前提是必须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细致的沟通。因为CRT的起效和症状改善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不像心脏移植术后能相对较快地提升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如果患者期望值很高,希望术后短期内就达到非常好的状态并快速出院,那么CRT可能就不太适合,直接的外科治疗可能更能满足其需求。


王现强教授:这本质上是一个关于适应证把握和最佳手术时机的问题。虽然适应证在指南中有明确规定,但具体何时实施手术存在弹性空间。正如刚才沈教授讲的CRT治疗,我赞同优先无创/微创治疗。如果在药物治疗或者CRT等有效的情况下,能让患者心衰症状获得改善,平稳过渡几年,并且不影响后续外科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那么前期使用这些创伤更小的治疗手段时间越长越好。因为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心脏移植还是人工心脏,都存在挑战和局限性,比如心脏移植中位生存期约十余年,人工心脏植入后可能面临并发症风险(如卒中、出血、感染、器械相关并发症等),这些并发症发生得越晚对患者总体预后就越好。此外,人工心脏本身也有其设计的使用寿命。所以我们强调内外科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的优化管理是核心。核心目标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最恰当的治疗策略和时机,最大化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场聚焦晚期心衰内外科协同治疗策略的深度对话,通过心内科与心外科的权威碰撞,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具实践价值的个体化决策路径与全周期管理思路。对话聚焦全周期管理的落地细节:从急性期多学科联合查房快速明确治疗优先级,到慢性期心内科随访与心外科术后康复的无缝衔接,再到终末期姑息治疗阶段的人文关怀协同,为临床搭建了 “评估 - 干预 - 随访 - 调整” 的完整链条,真正让个体化决策不仅停留在方案制定,更贯穿于患者诊疗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最终助力提升晚期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获得感。


扫码进入微官网

查看完整采访视频

阅读数: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