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心”潮澎湃:2025年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学术大会隆重开幕!




凝心聚力同发展,携手并肩向未来。


2025年9月6日,由浙江省医学会主办的“2025年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学术大会”开幕式成功举行,本次大会同时也是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成立后的首次年会,意义非凡。


来自全国各地心血管病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临床医师、科研工作者及相关同仁齐聚杭州,以大会为桥,以学术为帆,以创新精神为楫,共叙友谊,共话进展,共绘心血管学科发展新图景。开幕式上,《时光对话,致未来的我们》这一特别环节的温情上演,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主持。以线下或线上形式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葛均波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 王建安教授

浙江省科协常委、浙江省医学会驻会副会长 陆新成先生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 马长生教授

中华医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 霍勇教授

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 杨杰孚教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医院院长 周胜华教授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傅国胜教授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医院院长 毛威教授; 

欧洲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徐清波教授

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委:王利宏教授、叶红华教授、吴高俊教授、张邢炜教授、郭晓纲教授、黄翯教授、黄进宇教授

浙江省历代砥砺耕耘的心血管人:陈君柱教授、单江教授、高炎教授、黄洪章教授、任森根教授、屈百鸣教授、黄兆铨教授、符蓉教授;

以及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青年委员、各学组成员代表们,共同见证2025年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学术大会盛大启幕。


蒋峻教授主持


开幕致辞

远见卓识

▼▼▼

毛威:砥砺前行,推动浙江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创新发展

大会主席毛威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向莅临盛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道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支持浙江心血管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长期以来始终秉持传承、创新、协作、共享的理念,一代代浙江心血管人不懈努力,在瓣膜病、冠脉起搏电生理、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心血管高危队列的及心血管基础研究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毛威教授最后以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主席的一句话与在座同仁共享:“when others talk about power, money and treasure, we talk about science, medicine and cardiovascular patient.”期待在全体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医疗服务、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助力健康浙江、健康中国2030战略在浙江早日实现。


王建安:直面变革 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

王建安教授表示,在老一辈专家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在历届主任委员的引领以及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当前行业日新月异的深刻变革,王建安教授强调,需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要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China的研究’),实现从0到1的创新”。这需要广大医务和科研工作者沉心深耕、积极探索,共同推动我国心血管领域科研与临床实践水平的全面提升。


葛均波:聚焦前沿 前瞻心血管学科发展方向

葛均波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浙江省心血管病学科取得的卓越成就。他指出,浙江不仅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和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更有诸多标志性成果登上了国际舞台。展望未来,心血管病学的发展将重点聚焦于三大方向:一是人工智能赋能诊疗决策;二是高质量临床研究推动治疗革新;三是在泛血管理念指导下,从代谢到预防到干预到康复的系统性、全周期健康管理。他特别强调:“浙江一直处于科技与医学创新的前沿,期待在王建安教授、毛威教授的领导下,浙江心血管学科能够继续保持创新活力,在全国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马长生:求真务实 开展大规模、高质量RCT研究

马长生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中国心血管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于推动原创性临床研究,尤其是大规模、能够改写国际指南的高质量RCT研究。他指出,以王建安教授FLAVOUR研究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已在顶尖期刊发表,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论文产出已实现数量领先,下一步聚焦于提升研究质量、创新水平和实际临床影响力。马长生教授特别呼吁,整个行业应珍惜资源、高效协作。不论是经费还是时间,都要用在真正有价值、能解答重要临床问题的工作上:“不仅要做出研究,还要得出阳性结果,改写指南”,希望在全国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心血管学科迈向新高度。


全力支持 将心血管作为医学高峰建设重点领域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表示:浙江省将心血管专科作为医学高峰建设的重点领域,在各项政策支持和王建安教授等专家带领下,已形成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团队和具有浙江特色的诊疗方案。“在推动医学高峰的同时,我们也不忘基层工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近年来,浙江持续推动“山海”提升工程,重点建设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提升基层尤其是山区海岛地区的心血管救治能力。未来,浙江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正积极谋划启动第二轮医学高峰建设,并明确将继续把心血管专业作为重点方向,为浙江卫生健康现代化、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时光对话,致未来的我们》

▼▼▼

前行之路,有薪火照亮;岁月长河,因传承而生生不息。致辞过后,大会进入格外庄重而温暖的环节——《时光对话,致未来的我们》。

陈君柱教授、单江教授、高炎教授、黄洪章教授、任森根教授、屈百鸣教授、黄兆铨教授、符蓉教授等浙江省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前辈专家,将写满期望与智慧的寄语郑重投入时光信箱。这不仅是一封信,一份厚重的嘱托,寄托着老一辈学者对学科未来的深切期盼。


青年医师代表向前辈们献上鲜花。这一刻,学术的炬火完成交接,使命在新一代手中接续点燃。仪式最后,在全场见证下,时光信箱被郑重封存,待岁月检阅,由时代批阅。——愿那时星火已成燎原,照耀之江大地。


中心发言

启迪创新

▼▼▼


在备受瞩目的中心发言环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君柱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王利宏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张邢炜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高俊教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叶红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郭晓纲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黄翯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黄进宇教授担任主持,众多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以前瞻的视野和开拓性的见解,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葛均波教授以“STEMI救治要点与微循环保护”为题,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数据、病例分析及团队科研成果,重点探讨了微循环功能障碍(CMVO)的机制与防治进展,为优化STEMI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马长生教授着眼于“心房颤动治疗”,分享多项国际前沿研究,剖析了当前房颤诊疗领域的热点争议及最新进展,强调个体化精准治疗将成为趋势。霍勇教授聚焦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ASI)、系统阐述了该创新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前景,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全新方向;杨杰孚教授从最新指南解读出发,指出应加强心肌病早期筛查,建立心肌病分类数据库,规范心肌病治疗;周胜华教授带来了立体定向放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提出放射治疗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充满潜力但也面临挑战,需要更广泛的技术创新和多学科合作。王建安教授立足浙二经验,以AI赋能医疗变革为切入点,分享了关于AI智能全景医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葛均波教授、马长生教授、霍勇教授、杨杰孚教授、周胜华教授、王建安教授讲课


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深入解读了其团队建立的创新性“多维影像冠脉粥样硬化诊疗关键技术体系”的临床价值与应用推广情况;徐清波教授围绕CD34阳性细胞展开,探讨解血液循环成纤维祖细胞在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傅国胜教授带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与靶向干预最新研究的专题报告;毛威教授分享了从CKM综合管理到以SDM为导向的代谢类药物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的演进与展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宝霞教授围绕“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的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展开论述,指出对于HFpEF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管理;蒋峻教授就其团队在血管造影衍生的微血管阻力指数(Angio-IMR)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解读。


陈韵岱教授、徐清波教授、傅国胜教授、毛威教授、陈宝霞教授、蒋峻教授讲课


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更清晰勾勒出未来学科创新与发展的路径。浙江心血管人将始终秉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西湖之畔启程,将学术的星星之火带往天一阁、雁荡山、南太湖、东极岛、千佛山……乃至更辽阔的天地。新征程已启,浙江心血管病学事业正以更加开放、协同、创新的姿态,凝心聚力,共赴山海!


扫码查看微官网

阅读数: 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