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高血压防治的梗阻点亟需得到解决——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5版全解析


“收缩压每降低10 mmHg,或舒张压每降低5 mmHg,死亡风险降低10%~15%,脑卒中风险降低35%,冠心病风险降低20%,心力衰竭风险降低40%。”最新发布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5版》开篇便用明确数据揭示了高血压控制的重大临床意义。



然而在我国高达2.45亿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仍不足20%,基层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2025版指南的发布,正是为了破解这些梗阻点,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明确、实用的诊疗指导。





基层高血压管理的三重困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高血压管理的“主战场”,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趋势。然而现实中医务人员面临着诸多困境。


  • 诊断不规范是首要问题。许多基层机构仍在使用未经验证的电子血压计甚至腕式设备,测量方法也缺乏标准性。“设备精准,安静放松,位置规范”的血压测量三要点在基层实践中难以全面落实。


  • 药物可及性差构成第二重障碍。指南明确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应配备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五大类降压药。但现实是,许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药物品种单一,甚至缺乏最基本的降压药物。


  • 患者依从性低是第三大挑战。长期服药带来的经济负担、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症状改善后的自行停药等因素共同导致血压控制达标率低下。




四大因素制约防治效果


  1.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是核心问题。基层高血压管理需要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组成的团队协作,但贫困地区往往缺乏专业人才。指南要求的“完成最新一版指南培训”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2. 设备配置不达标同样突出。指南推荐使用经准确度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并定期校准,不推荐使用腕式或手指式电子血压计。然而调查显示,超过40%的基层机构仍在使用的血压测量设备不符合标准。


  3. 转诊机制不顺畅使得疑难病例得不到及时处理。指南明确列出了五类需要转诊的人群:起病急、症状重、疑继发、难控制、孕产妇。但在实践中,上下级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转诊通道。


  4. 随访管理不到位导致患者流失。指南要求血压达标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未达标者每月随访一次,但基层人力有限,难以实现有效随访,更不用说年度评估中要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系列检查。





2025版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的创新之处


面对这些梗阻点,2025版指南给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 诊断标准更加明确。指南保留了140/90 mmHg的诊室血压诊断标准,但同时强调了诊室外血压监测的重要性。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 mmHg即可诊断高血压,这一定义有助于发现隐匿性高血压。


  • 治疗目标更加精细化。对于<80岁的高血压患者,推荐诊室血压降至130/80 mmHg以下;对于≥80岁的高血压患者,建议降至150/90 mmHg以下,可耐受者建议降至140/90 mmHg以下。这种分层目标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理念。


  • 药物推荐更加实用。指南继续推荐A(ACEI/ARB)、B(β受体阻滞剂)、C(CCB)、D(利尿剂)四大类基本药物,并强调了单片复方制剂的优势。新增了沙库巴曲缬沙坦等新型药物的使用建议。





标准化诊断流程与精准测量


血压测量的准确性是高血压诊断的基石。指南详细规定了血压测量的“三要点”:设备精准,安静放松,位置规范。


在设备选择上,指南明确推荐使用经准确度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定期校准,配备不同规格的袖带。明确不建议使用传统的台式水银柱血压计,也不推荐使用腕式或手指式电子血压计。


测量方法上,要求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测量时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背靠椅背,上臂中点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首诊应测量双上臂血压,若双上臂收缩压测量值差异超过20 mmHg,应转诊以除外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可能。


诊断流程方面,指南提供了明确路径:当首诊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家庭血压≥135/85 mmHg时,对血压<180/110 mmHg的患者,应在4周内尽快预约2次非同日诊室血压测量,或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或指导患者进行规范的家庭血压测量以明确诊断。




达标、平稳、综合管理的治疗策略


高血压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构成了新版指南的治疗核心理念。


如上所述,在降压目标方面,指南推荐:对于<80岁的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应降至130/80 mmHg以下;对于≥80岁的高血压患者,建议降至150/90 mmHg以下,可耐受者建议降至140/90 mmHg以下。


药物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情况分层制定。对于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指南提供了清晰的阶梯治疗方案:起始治疗可选择单药或两药联合;效果不佳时可增加药物种类或剂量;三种药物足量仍不达标时建议转诊。


对于有合并症的患者,指南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方案:合并心肌梗死者首选A+B;合并心绞痛者选择B、A或C;合并心力衰竭者选择A+B;合并脑卒中者选择C、A或D;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者首选A。


药物选择方面,指南详细列出了各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ACEI和ARB尤其适用于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心率偏快(≥80次/分钟)的患者;CCB适用范围相对广,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更适用;利尿剂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





系统性融合传统与现代


2025版指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系统性整合了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内容,为基层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中医将高血压归属为“眩晕”、“头痛”、“风眩”、“头风”等范畴,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过度劳逸、禀赋不足等,病理因素多为风、火、痰、瘀、虚。


指南推荐了两种主要证型的辨证论治:风阳上亢证推荐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可选择天麻钩藤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等;肝肾阴虚证推荐杞菊地黄丸加减,中成药可选择杜仲平压片、杞菊地黄胶囊等。


更具特色的是,指南详细介绍了中医特色适宜技术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应用,包括针灸、推拿、耳穴贴压、穴位贴敷、刮痧、中药足浴、中药代茶饮等方法。这些方法大多安全、简便,通过短期培训即可掌握,特别适合基层应用。


指南还推荐了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研究表明,太极拳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坚持约22周,血压平均可降低5-11 mmHg。八段锦每周练习5天,每日1次,每次2遍,坚持3-6个月也可有一定程度的血压降低作用。





超越降压的综合干预管理


高血压管理不仅仅是降低血压数值,更是对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全面管理。2025版指南特别强调了综合干预的重要性。


  • 降脂治疗是综合管理的关键环节。指南根据ASCVD及其危险因素合并情况确定了LDL-C目标值:对于≥2次ASCVD事件或1次ASCVD事件合并≥1项高危因素的患者,LDL-C目标值为<1.4 mmol/L;对于除上述情况以外的ASCVD、慢性肾脏病、≥40岁的糖尿病等情况,LDL-C目标值为<1.8 mmol/L。


  • 抗血小板治疗方面,指南建议已患ASCVD、血压稳定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的高血压患者,如无禁忌证及不良反应,应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每日1次。对于未患ASCVD的高血压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阿司匹林。


  • 血糖管理也是综合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南要求所有高血压患者年度评估时均需检测空腹血糖,条件允许时建议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初次发现血糖升高者应进一步明确糖尿病诊断。





构建顺畅的双向转诊通道


转诊机制是连接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重要桥梁。2025版指南明确了需要转诊的五类人群:起病急、症状重、疑继发、难控制、孕产妇。


  • 初诊转诊指征包括:(1)血压显著升高≥180/110 mmHg,经短期处理仍无法控制;(2)怀疑新出现心、脑、肾并发症或其他严重临床情况;(3)妊娠和哺乳期女性;(4)发病年龄<30岁;(5)伴蛋白尿或血尿;(6)非利尿剂或小剂量利尿剂引起的低钾血症(血钾<3.5 mmol/L);(7)阵发性血压升高,伴头痛、心慌、多汗、视力模糊;(8)双上肢收缩压差异>20 mmHg;(9)因诊断需要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 随访转诊指征包括:(1)至少3种降压药物(包括1种利尿剂)足量使用,血压仍未达标;(2)血压明显波动并难以控制;(3)怀疑与降压药物相关且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4)随访过程中发现严重临床疾病或心、脑、肾损害而难以处理;(5)需要转诊的其他情况。


  • 指南还特别列出了需要急救车转诊的严重情况:(1)意识丧失或模糊;(2)血压≥180/110 mmHg伴剧烈头痛、呕吐,或突发言语障碍和(或)肢体瘫痪;(3)血压显著升高伴持续性胸背部剧烈疼痛;(4)血压升高伴下肢水肿、呼吸困难,或不能平卧;(5)胸闷、胸痛至少持续10 min,伴大汗,心电图示至少两个导联ST段抬高,应以最快速度转诊,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考虑溶栓或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其他影响生命体征的严重情况,如意识淡漠伴血压过低或测不出、心率过慢或过快,突发全身严重过敏反应等。





基层医生该如何行动


面对新指南的要求,基层医务人员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高血压防治能力。


  • 组建专业团队是基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依托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成立由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组成的管理团队,鼓励上级医院专科医生(含中医类别医生)加入团队给予专业指导。


  • 规范血压测量是关键。基层医疗机构应配备经准确度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定期校准,配备不同规格的袖带。医务人员应掌握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完善药物配备是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应配备ACEI、ARB、β受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五大类降压药,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单片复方制剂。有条件的机构建议配备沙库巴曲缬沙坦等新型药物。


  • 加强患者教育是长效手段。基层医疗机构应积极应用权威、科学的科普资料,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基层高血压防治的挑战与机遇


2025版指南的发布为基层高血压防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但真正落实仍面临诸多挑战。


  •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首要挑战。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药物可及性和人才队伍建设仍远远落后于指南要求。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通过政策倾斜缩小地区差异。


  • 医务人员培训不足是另一大挑战。指南要求的很多内容,如动态血压监测、中医药适宜技术等,需要专门的培训才能掌握。这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 患者教育任重道远。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需要长期努力。这需要医疗机构、社区、媒体等多方合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高血压防治氛围。


尽管面临挑战,但2025版指南的发布无疑为基层高血压防治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全面落实指南要求,我国高血压控制率有望显著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望有效降低。



这份指南不再只是纸面上的规范,而是连接传统与现代、基层与专科、预防与治疗的桥梁。从精准测量到综合管理,从西药治疗到中医药整合,从患者教育到转诊机制,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解决方案。


基层高血压防治的道路仍然漫长,但有了科学的指南作为指引,有了全国基层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遏制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目标终将实现。


阅读数: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