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微创心脏外科理念的持续深化,心外科医师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然而,究竟何为“微创”?它远不止于表面的“小切口”,更是涵盖内在组织创伤更小、全身应激反应更轻、术后康复更快的综合理念。
1994年,刘迎龙教授首创腋下小切口治疗常见先心病,三十余年间,该项技术已成为我国先心病外科治疗的核心术式。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范太兵教授、梁维杰教授融合全胸腔镜与腋下小切口技术优势,形成“改良腋下小切口技术”,经腋下隐蔽切口、中心体外循环下治疗全年龄段、多种类型先心病,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引起了国内及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由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主办、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承办的“第一期先心病改良腋下小切口技术研讨班”在郑州成功举办。本次研讨班吸引了来自全国24个省份、90家单位的160余位医生参加,以“理论授课+模拟培训+手术直播”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改良腋下小切口技术的理念和技术细节,旨在推广改良腋下小切口技术,传授操作经验,培养青年医师,推动我国微创先心病外科技术的规范化和体系化发展。
薪火相传 深耕于心
砥砺前行 突破于行
▼▼▼


会议伊始,在大会执行主席、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梁维杰教授,以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李群教授的主持下,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雷超教授;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第十届委员会小儿心脏外科学组组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陈欣欣教授;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邢泉生教授分别发表致辞。

王雷超教授表示,作为国家首批区域医疗中心和部省共建单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学科建设、科研转化及高难度技术方面持续突破。其儿童心脏中心是河南首家、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先心病诊治基地,2024年手术量达3785例,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三。近年来,在改良腋下小切口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实现多种先心病的微创修复,成为常见先心病治疗的“中国创新”,并在国际顶级学术舞台上获得高度评价。期望此次研讨班能够促进经验交流、推动技术规范落地,共同助力我国先心病外科微创水平再上新台阶。

陈欣欣教授回顾我国先心病外科的发展态势提到,2024年全国先心病手术量达到约8.8万例,数量再创新高,以改良腋下小切口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在各中心快速增长。他充分肯定了国内多位专家团队在改良腋下小切口手术方面所做的长期探索和贡献,并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当前学界正不断探讨如何优化切口设计和手术路径,使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效果更佳。相信通过交流碰撞,本次研讨班必将推动这一技术进一步成熟。

邢泉生教授指出,随着产前筛查技术进步及介入治疗的发展,先心病手术在整体心外科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尤其是在微创技术兴起的背景下,外科医生被迫思考如何创新突破。改良腋下小切口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不仅满足患者和家属对“微创、无痕”的需求,更为外科医生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未来应在手术器械、体外循环以及可吸收材料应用等方面继续突破。只要坚持以病人安全为根本、以技术革新为动力,先心病外科治疗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
精研术业 求实求新
▼▼▼
正如陈欣欣教授、邢泉生教授所说,“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发展,经历了从胸骨正中切口到微创切口的持续探索。如何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最大程度减轻创伤、缩短康复周期、兼顾患者的美观需求,是外科医生始终思考的问题。”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讲课照片
为此,研讨班特别围绕“腋下小切口及全胸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与经验”设置学术讲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马增山教授介绍“马氏全胸腔镜手术”的应用经验,强调全胸腔镜在操作视野和精细化处理上的优势,可兼顾美观与手术稳定性;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罗书画教授从解剖学角度讲解腋下小切口的组织结构基础;深圳市儿童医院花中东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马力教授分别讲解了腋下小切口手术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并发症处理,以及腋下小切口技术的应用体会。
手术路径改进、围术期协同管理以及创新材料应用,是今后先心病外科微创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二节学术讲课聚焦“改良腋下小切口技术的手术应用与综合管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团队的分享更加系统、细致:梁维杰教授介绍了团队近年来的探索成果,强调改良腋下小切口不仅是“切口更小”,而是在手术路径、体外循环配合及器械优化上持续创新,使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各年龄段、多种类型先心病手术,并逐步走向规范化。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讲课照片
麻醉、体外循环和监护等多学科协作同样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王韬甫教授从麻醉管理角度,分享呼吸道及循环稳定保障的实践经验;钱晓亮教授则介绍了在小切口条件下如何实现安全、高效的体外循环建立;华影教授结合监护经验,讲解术后患儿在呼吸支持、镇痛及并发症防范方面的重点。此外,宋书波教授展示可降解材料在先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指出介入无植入结合可降解材料,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持久的治疗选择。
深浸式体验 得实践真知
手把手指导 破临床难点
▼▼▼
在邢泉生教授看来,所谓“改良腋下小切口技术”,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更多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例如手术器械和体外循环的改进,手术路径的创新,以及更丰富的手术经验积累。要真正做好“小切口”手术,首先必须有扎实的常规手术功底和处理复杂病例的能力。


专家讲课
为让更多青年心外科医生快速、安全、系统地掌握相关技术,本次研讨班结合“理论讲授+实操演练”,精心设计了模拟培训平台。学术讲授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巧教授分享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操作要点;广东省人民医院苏展豪教授则讲解年轻医生如何快速上手胸腔镜心脏手术的心得。




上下滑动室缺缝合视频及要点操作演练照片
模拟培训部分先由梁维杰教授进行室缺缝合视频及要点操作演练,他提到:“模拟培训的意义在于缩短学习曲线、提升操作熟练度,并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掌握腋下小切口微创技术。通过现场导师的实时点评和答疑,学员不仅能理解手术的关键步骤,更能对解剖、病理特点及操作要点形成深层次认知,这对于未来临床实际操作帮助极大。”随后的实操环节采用导师小组模式,指导来自全国各地大型中心与地方医院的学员在猪心标本上进行仿真操作,练习手术路径、缝合技巧及器械应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模拟培训照片


手术演示
9月21日,研讨班迎来更加直观的手术演示教学环节。梁维杰教授带队完成3例具有代表性的先心病改良腋下小切口技术,涵盖特殊类型VSD、TOF及成人先心病,参训学员全程观摩手术操作。据梁维杰教授介绍,“这次选取的手术案例不仅典型、具有临床代表性,也是腋下小切口操作中最常见的类型。通过直播,学员不仅能观摩操作细节,还能理解手术策略、路径选择及技术改良在不同类型先心病中的具体应用。”
荟萃研讨硕果 共绘发展蓝图
奠基规范普及 开启发展新篇
▼▼▼
研讨班活动最后为参训学员依次颁发证书,至此首期先心病改良腋下小切口技术研讨班圆满落幕。先心病改良腋下小切口技术经过多年的持续改进,已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系统化的技术体系。该术式操作简便、手术快捷、适应范围广,在保证手术安全和疗效的基础上,既满足外科医生对操作精度与便捷性的追求,也有助于年轻医生快速掌握,同时响应患者对创伤小、恢复快的期望。
展望未来,先心病外科将持续向着更微创、更安全的方向迈进。随着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引入,以及新型材料和创新器械的不断应用,改良腋下小切口手术乃至整个微创外科都将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先心病改良腋下小切口技术研讨班也将持续开办,培养更多兼具微创理念与精湛技艺的先心外科医生,进一步促进微创先心病外科技术的推广与传承,为患者带来更安全、高效、舒适的手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