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援外医疗的意义已经远超医疗本身——华西医院李侨医生讲述,一段跨越国界的行医故事


自196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向阿尔及派出第一支医疗队以来,中国援外医疗事业已走过六十多年历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时代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始终以医疗援助为重要纽带,积极推动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践行大国责任担当。一批批中国援外医疗队接力奔赴非洲,以专业服务与仁心仁术,持续为当地人民带来健康与希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李侨医生,用自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跨越山海的行医故事。


李侨医生在当地著名海岸景点恶魔之口对比照:左图是刚到圣普不久(2021年9月),当时93kg;右图是结束任期离开圣普前(2023年3月),当时78kg,减重,也是他这次援非给自己设立的任务目标之一。健康的体魄,既是面对患者时能以身作则的作好健康宣教,也是对自己家人的承诺,更是对自己健康负责。




01

万里奔赴

医者的使命和传承


“我们是第17批援圣普中国医疗队,也是复交后第6批援圣普医疗队。”

——李侨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下简称“圣普”),这个位于西非几内亚湾的非洲第二小岛国,与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作为葡萄牙前殖民地,圣普1975年独立后便与中国建交,成为中国医疗援助的重要对象。尽管中途外交关系曾有波折,但2016年复交以来,已由四川省卫健委国际交流中心承派多批医疗队支援当地医疗卫生事业。

李侨医生所在的第17批援圣普医疗队,于2021年9月接过了接力棒。这支8人队伍涵盖普外、心内、妇产、口腔医师和护士,还有中医针灸、厨师和翻译等多专业人员,他们不负使命,共同在西非岛国完成了为期一年半的援外医疗任务,用行动书写了“飞向圣普的天使”的动人篇章。

谈及参与援非的初衷,李侨医生表示,选择奔赴圣普,既是受前辈感召,也是家族传承与个人追求的结合。

“按照两国签订的《议定书》,复交后第1、第2和第4批医疗队中的心内科医师都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的师兄师姐,他们的带头和榜样作用对我影响很大,让我对援外医疗充满向往。”

而更深远的影响来自家庭,李侨医生的爷爷奶奶均投身医疗事业,这让他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以及“白衣执甲,救死扶伤”有着坚定信念。所以,能有机会到非洲这样贫穷落后、医疗条件有限的地方行使作为一名医生的天然使命,历练从医初心,是难得的机会。

“当然还有一个看似玩笑,对我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经常调侃自己从出生、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都没有走出过成都市一环路的范围,感觉就像没见过世面一样,因此有这样的机会一次就跨越万里,来到遥远的非洲,是我‘狭小’人生圈子的一次重大突破。”

从成都熟悉的诊室,到圣普简陋的病房,第17批援圣普中国医疗队的故事就此开展。




02

直面挑战

在艰难中恪守担当


提及非洲,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稀树草原、撒哈拉沙漠、热带雨林、狮子、大象、长颈鹿,以及贫穷、落后、战乱、饥荒、疟疾、埃博拉病毒等标签。

因此,出发前医疗队成员必须要做好应对困难的心理建设。但即便如此,初到圣普的医疗队所面临的现实比预期更具挑战。停电是家常便饭,停水紧随其后(依赖水泵抽水,而水泵需要用电),蚊子、蜘蛛、蜈蚣、蜥蜴、老鼠时常造访,鸡犬相闻成了天然闹钟。

医疗条件的匮乏更令人揪心。

圣普唯一一家国家级医院——艾瑞斯·德·梅内泽斯医院(葡语名:Hospital Ayres de Menezes),也被称作国家中心医院,其心内科原门诊因年久失修垮塌,只能挤在普通病房的两间屋子作门诊和检查室,住院患者则与其他内科患者共用大病房。在国内已经十分普及的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设备,在当地是不存在的,冠心病诊断全靠问诊、心电图等临床基本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只能通过简单的超声心动图大致诊断,如果需要手术治疗,则需排队等待前往葡萄牙的手术名额……设备简陋、检查手段不足、药品匮乏,许多国内常规的诊疗技术在这里难以开展。

但困难从未成为停下脚步的理由,医疗队迅速定下了清晰务实的工作目标。

“既要解决当下的病痛,更要留下长远的影响。”

在圣普区卫生中心开展巡回医疗工作


这一目标细化为三方面工作内容:全队共同承担的任务、各专科的常规与创新计划,以及跨专科的协同配合。具体包括在中心医院及门诊开展常规诊疗、定期赴各区基层医疗单位巡诊、推进中非对口援助项目、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和医院需求,以及延续青少年龋齿预防、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等项目。

而作为心内科医生,李侨医生的工作规划早在2021年初主动报名时就已启动。

“当时正值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阶段,且我们是复交后首批执行1.5年任期的医疗队,思想准备必须到位。”他特别说道,自己已经做好应对环境艰苦、物资匮乏、条件简陋的准备。同时,向前几批援圣普的华西心内科师兄师姐详细了解当地情况,结合实际制定方案。

在圣普区卫生中心开展巡回医疗工作,除完成门诊工作外,李侨医生还主动和当地医务人员进行住院患者的查房和诊疗沟通,并提出诊疗建议。此外,医疗队也会携带心电图机,由李侨医生帮助当地完成心电图筛查工作


“圣普中心医院仅有一名本地心内科专业医师,却有大量的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患者,我需要独立承担门诊、病房、会诊的工作,需要独立和患者、当地医务人员沟通,这也使我的葡萄牙语水平突飞猛进。”

在18个月的援外医疗工作任期里,李侨医生完成门诊接诊1100余人次,住院诊疗600余人次,抢救危重患者30余人次,会诊近300人次。这些数字也许和国内一名普通医生相比并不算什么,但在圣普这个总人口不足20万的国家,背后是远超国内的精力投入,也不仅仅是医疗技术能力的投入。

没有电子医疗系统,医疗文书、检查化验单全靠手写;缺医少药是常态,很多药物的开具都要先确认药房是否有存货;与当地医护的配合需要磨合,语言障碍更是让沟通成本翻倍。

“在圣普接诊一名患者所需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可能是国内的数倍。”

在圣普国家中心医院心内科开展门诊工作,只能通过葡萄牙语+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当地所有医疗文书、处方、检查化验单的开具都需要用葡萄牙语书写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缓解后,医疗队抓住几波疫情低谷期尝试继续开展巡回医疗义诊活动,并于2022年4月正式完全恢复常规巡回医疗义诊工作。从2021年9月到2023年3月,李侨医生参与完成了圣多美岛各个区的卫生站的巡回医疗以及到小学开展口腔涂氟预防龋齿的诊疗活动30余次,累计服务患者1500余人;同时为驻圣普华人提供200余人次的健康保障,让远在异乡的同胞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在当地村里开展义诊活动,地点选择在了村里的小学教室,当天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找医疗队看了病。医疗队携带的一些药品也会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患者


困难中总有闪光时刻,李侨医生分享了两例让他印象深刻的病例。

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反复发病,在排队等待前往葡萄牙做射频消融手术。但在等待期间,症状频繁发作,当地却没有静脉的对抗心律失常药物。

“最开始我询问当地药房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有没有地尔硫卓类的药物,得到的回复都是没有,但我记得在我国每年捐助当地药械的名单中发现是有这个药物的。”

基于此,李侨医生亲自到药房一排排架子翻找,终于在顶层发现了这个只有中英名称的药物。用药后,患者症状得到控制。

还有一位烧伤患者因无法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面临补液难题,当地没有深静脉置管器械。幸好医疗队出发前自备了穿刺包,李侨医生一边给当地医护示范操作,一边完成置管。

“能用所学尽可能地救治患者,是医者职责;在困难中创造条件解决问题,更是难得的历练。”李侨医生说道。


03

授人以渔

播撒“带不走”的医疗火种


在尽可能完成日常援外工作的同时,医疗队始终将提升本地医疗能力作为核心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做的,是给圣普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这是李侨医生援外工作中最深的感悟。他深知,唯有提升当地医疗能力,才能真正守护这片土地的健康。

向圣普卫生部和国家中心医院捐赠了首批100本《临床常见心电图手册》


作为华西医院的医生,李侨医生有着强烈的教学意识,尽管语言沟通会有障碍,但在日常查房和门诊中仍坚持想尽各种办法,来带教本地医务人员,讲解疾病知识、分析心电图和超声结果是日常教学中经常开展的。工作之余,还创新编撰中葡双语《临床常见心电图手册》,已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并捐赠给圣普及其它葡语国家医护人员使用。


向当地医务人员讲解自制的有关高血压和慢性心力衰竭的科普宣传单,并赠送给他们用于健康科普宣传

第十一个世界血栓日,医疗队制作了翻译成葡萄牙语的血栓防治科普宣传单,向当天住院和门诊就诊的患者发放,并现场讲解注意事项


此外,李侨医生在圣普电视台录制《慢性心力衰竭的居家管理》科普视频,制作中葡双语的《居家管理高血压》和《居家管理慢性心力衰竭》彩色科普宣传单,发放给数百名患者及家属;还为驻圣普华人撰写多篇健康科普文章,开展数十次健康教育。

这些工作,正是中国对非援助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生动体现,也彰显了“全球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的核心内涵。



04

蜕变

万里之外的生命成长


2023年3月,李侨医生结束任务回国。这段经历让他对中国援外政策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点滴援外工作中追求卓越,展现中国援外专家组风采,传递合作诚意,认真讲好中国故事,将友谊的种子深深植根于两国人民的心底。”

李侨医生说,中国医生在圣普的每一次诊疗、每一次教学,都是在讲述中国故事,都是在为“中非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此刻,援外医疗的意义已经远超医疗本身。

从2013年“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到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提出“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论述在中非合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其意义与影响已经超越双边与区域范畴,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通过一批批医疗队的接续奋斗,中国不仅输送了医术和药品,更传递了合作共赢、尊重互信的价值观。


节假日厨师休息的时候,医疗队员会轮流下厨,给全队做饭


05

致后来者

坚守初心,保持乐观


最后,对于有意参与援外医疗的年轻医生,李侨医生的建议简单而有力:

“保持乐观,守住初心。”

他说,有决心去参与援外医疗工作的年轻医生们,都是好样的,相信大家都做好了适应各种条件、应对各种困难的身心准备。

“这段经历,一定会成为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圣普与中国医疗合作仍在续写着新的故事:

医疗队增派了麻醉医生,中非对口援建项目支持当地ICU和麻醉医务人员到华西医院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龋齿预防等延续性项目持续开展……这些变化里,有无数像李侨医生和队友们的身影,更承载着中非医疗合作的未来。

正如李侨医生创作的歌曲名称《飞向圣普的天使》,这些跨越万里的天使,让这份生命守望持续发光。

命运与共,医者无疆。

在圣普,在华西,在千千万万奔赴远方的医者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医生用仁心与专业书写着超越国界的大爱。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下,这些故事,依旧动人,依旧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照片均由李侨医生提供,在此特别致谢


阅读数: 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