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临床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我国患病率约为80/10万[1,2]。作为一种进行性心脏疾病,HCM所导致的猝死、心衰、房颤等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3-5]。长期以来,β受体阻滞剂等传统药物为对症治疗药物,并非针对HCM的根本病理机制,难以延缓疾病进展,HCM临床治疗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6,7]。
2025年10月16日~19日,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5)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5)于北京隆重召开。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届肥厚型心肌病高峰论坛」于10月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汇聚国内外心血管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HCM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治疗新进展、药物最新循证数据以及患者管理等内容展开深度探讨,共绘HCM精准诊疗新蓝图。本文现撷取会议精华以飨读者。
同心共振,开启HCM诊疗新篇章
▼▼▼
论坛伊始,一段以疾病视角展开的开场视频生动勾勒出我国HCM患者的生存现状及治疗困境,凸显出我国HCM沉重负担,为后续深入的学术探讨奠定了坚实的情感与共识基础。
随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金玮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毛威教授的主持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先后为本次论坛作开幕致辞。三位论坛主席一致指出,当前HCM诊疗正迎来历史性转折。从疾病机制的深入探索到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再到基因干预等前沿技术的突破,HCM的临床管理已迈入以精准靶向和全程管理为特征的新阶段。同时,三位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在推动中国HCM学科发展与学术交流中的里程碑意义,并呼吁加强国际协作,共同推动该领域迈向更高效、更个体化的未来。

金玮教授(左)、毛威教授(右)作大会主持



马长生教授、张运院士、王建安院士作开幕致辞
致辞结束后,与会专家上台,共同参与「第一届肥厚型心肌病高峰论坛」启动仪式,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也标志着中国HCM诊疗开启了协同奋进、共攀高峰的新篇章。

与会专家共同参与「第一届肥厚型心肌病高峰论坛」启动仪式
直击未竟,剖析HCM当前诊疗挑战与未来管理体系
▼▼▼
启动仪式后,论坛进入首个学术篇章,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惠汝太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董建增教授展开专题讲座,回顾HCM学科发展历程,聚焦HCM 诊疗现状与挑战,探索HCM管理新体系。
- 负重前行,回顾中国HCM诊疗发展之路 
作为中国HCM研究与诊疗领域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惠汝太教授从个人经历与学科发展的宏观视角,回顾了HCM从「罕见病」到「非罕见病」再到「有生之年能看到解决方案的唯一个心血管疾病(CVD)」的认知演进历程;梳理了中外HCM诊疗的发展脉络,指出中国在流行病学调查、心脏磁共振数据库建设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理念层面,惠汝太教授引用了加拿大医学家、教育家、现代医学之父William Osler教授「好的医生治病,伟大的医生治病人」的观点,并以「同心所向,共耀心域,协作攻关」为愿景,强调将即将上市的Aficamten等科学技术进展,切实送到需要的患者手中,传递出以患者为中心、持续追求诊疗突破的医学精神。

惠汝太教授作专题讲座
- 任重道远,探索HCM管理新体系 
董建增教授在讲座中系统性地剖析了当前HCM诊断与治疗两大维度的挑战。在诊断层面,由于左心室肥厚的成因较为复杂、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等原因,HCM极易被漏诊或误诊[8],延误诊疗。更严峻的是,我国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心肌病诊断和评估能力差距大[9],激发/负荷超声心动图应用严重不足[10],可能进一步加剧HCM诊断延迟和误诊、漏诊问题。
在治疗层面,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丙吡胺等传统药物仅能缓解症状,未能针对HCM的病理生理机制,且缺乏大型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验证[6,7];而有创的室间隔减容术(SRT)虽然可有效解除流出道梗阻,但由于对医生要求高,术式可及性较差,并普遍存在手术并发症风险[6,7],且术后心肌病进程可能仍在持续[11]。
近年来,针对疾病核心病理生理机制药物——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CMI)的出现,打破了目前梗阻性HCM的治疗困境,标志着HCM管理进入精准靶向新时代。

董建增教授作专题讲座
二代来袭,解码HCM治疗「新星」Aficamten的创新探索与临床价值
▼▼▼
在本次论坛的HCM治疗新进展和药物最新循证数据环节,来自Cytokinetics的研发负责人 Fady I. Malik 博士分享了Aficamten的研发历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吕晓希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州柏林顿Lahey医院Martin S.Maron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辉教授展开专题讲座,共探Aficamten的全新作用机制、药理学特征、临床价值、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获益及长期疗效中的关键发现。
- 治疗革新,回顾新型CMI药物Aficamten的发现之旅 
Fady I. Malik 博士回顾了从发现HCM是一种「心肌过度收缩」疾病,到创立 MyoKardia公司,到成功研发首个CMI,再到为追求更优药理特性而潜心探索的历程。在此背景下,Aficamten作为一款全新化合物被设计出来,其研发目标明确为实现每日一次给药、两周达稳态、拥有更宽的治疗窗以及更少的药物相互作用。Aficamten自2018年进入临床研究,早期REDWOOD-HCM研究已证实其潜力:已接受基础治疗的症状性梗阻性 HCM患者,从基线到10周,静息、Valsalva激发后LVOTG均较安慰剂显著下降,其中静息 LVOTG在2周内即可观察到具有临床意义的降低;治疗10周时,Aficamten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且高达64%的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显著降低、舒张功能显著改善[12-14]。Malik 博士还展示了Aficamten的全球临床开发蓝图,从I期的安全性验证(SAD/MAD研究),到II期的疗效探索(REDWOOD-HCM),再到III期的疗效确证(SEQUOIA-HCM、MAPLE-HCM)、长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估(FOREST-HCM)以及不同人群疗效及安全性验证(ACACIA-HCM、CAMELLIA-HCM、CEDAR-HCM),形成了覆盖梗阻性与非梗阻性HCM、成人与儿童患者的完整证据链。

Fady I. Malik 博士作专题讲座
- 揭秘创新之源,详解Aficamten全新机制与药理学特征 
吕晓希教授指出,HCM本质是肌小节疾病[1],基因突变导致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产力横桥」异常增多,心肌过度收缩[15-16]。Aficamten是一种选择性、可逆的CMI,其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于肌球蛋白头部的U50和L50亚结构域之间的新位点,紧邻无机磷酸盐(Pi)释放的后门,通过稳定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弱结合状态,强烈减缓了Pi的释放速率,直接阻止了产力横桥的强结合状态形成[16-18],是CMI类药物的全新机制。
同时,在药代动力学方面,Aficamten实现了三大突破:
- 半衰期缩短至3.4天,便于快速剂量调整[19]; 
- 治疗窗(IC50/IC10)拓宽至9.9倍,无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导致的中断/停止治疗风险[19-20]; 
- 代谢途径分散(CYP2C9占50%、CYP3A占26%、CYP2D6占21%),无单一酶系依赖,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显著降低[19,21-23]。 
基于Aficamten全新的作用机制以及更优的药理学特征,吕晓希教授形象地将其形象地比作「肌小节的精准调节剂」,通过「降低团队工作强度而非让成员轮休」,实现心肌收缩力的适度调控,避免传统抑制剂「非黑即白」的局限。

吕晓希教授作专题讲座
- 循证共见,从临床研究走向患者获益 
Martin S. Maron教授重点解读了Aficamten两项关键III期研究的重磅数据。首先是 SEQUOIA-HCM研究,这项覆盖14国101个中心、282例症状性梗阻性HCM患者的研究显示,Aficamten治疗24周时,主要终点峰值摄氧量(pVO2)较安慰剂显著改善1.74 mL/kg/min(P<0.0001);且所有预设次要终点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Valsalva激发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降低50mmHg,58%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 级,KCCQ-CSS评分较基线提高11分,88%的患者不再符合SRT指征。更重要的是,亚组分析显示,无论年龄、性别、基线BMI或是否使用β受体阻滞剂,Aficamten的获益均一致[24],证实其广泛适用性。
其次是,2025年ESC公布的MAPLE-HCM头对头研究结果。该研究纳入175例梗阻性 HCM患者,头对头比较Aficamten与美托洛尔的疗效。结果显示,Aficamten组pVO2 较基线改善1.1mL/kg/min,而美托洛尔组下降1.2mL/kg/min,组间差异达2.3 mL/kg/min(P<0.0001);同时,Aficamten组51%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美托洛尔组26%),Valsalva激发后LVOTG降低35mmHg,NT-proBNP水平下降81%[25]。安全性方面,仅1例患者不耐受Aficamten,而美托洛尔组有10例不耐受,且 Aficamten对心率、血压影响更小[25]。Martin S. Maron教授指出,这是首项证实第二代CMI药物优于传统一线治疗的研究,为梗阻性HCM治疗范式转变提供了关键证据。

Martin S. Maron 教授作专题讲座
- 中外合璧,洞见Aficamten在中国人群与长期研究中的临床获益 
张宇辉教授进一步补充了Aficamten在中国人群与长期研究中的关键数据。SEQUOIA-HCM研究中16.3%的患者(46例)来自中国,这些患者基线特征与欧美人群存在差异,年龄更轻(51.8±11.4岁vs59.7±12.5岁)、BMI更低(26.1±3.kg/m²vs28.3±3.6 kg/m²)、房颤发生率更低(2.2%vs16.2%),且静息LVOTG更高(68.4±33.0mmHg vs53.3±27.9mmHg)[26]。该亚组分析结果显示,Aficamten在中国患者中的疗效与全球一致,治疗24周时pVO2改善1.8mL/kg/min,Valsalva激发后LVOTG降低59.8 mmHg,NT-proBNP下降84%[26]。
此外,Aficamten的长期安全性数据同样令人振奋。FOREST-HCM长期扩展研究数据显示:
- 对于梗阻性HCM患者,在168周的随访时间内,Aficamten持续改善梗阻性HCM患者的心功能、生活质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LVEF仅轻微下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证实其长期疗效与安全性[27]。 
- 对于非梗阻性HCM患者,在96周的随访时间内,Aficamten耐受性良好,持续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和KCCQ-CSS,心脏生物标志物也有显著改善,治疗期间LVEF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为ACACIA-HCM(Aficamten治疗非梗阻性HCM患者的关键性III期临床试验)提供了支持[28]。 

张宇辉教授作专题讲座
高瞻远瞩,共话HCM优化诊疗之策
▼▼▼
本次论坛还特设「专家讨论」环节,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教授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从多维度共议HCM的优化诊疗路径。

专家讨论环节,从左到右依次为宋雷教授、陈茂教授、陈韵岱教授、唐熠达教授、袁祖贻教授、周胜华教授
- 陈茂教授从治疗方式选择的角度指出,CMI药物的出现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未来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将共同构成综合治疗策略,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 陈韵岱教授强调影像学在HCM诊疗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应结合心电图、超声、心脏磁共振等影像技术,并借助人工智能提升HCM早期筛查与病程评估的精准度。 
- 唐熠达教授呼吁加强中国HCM真实世界研究,整合外科手术、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数据,推动不同疗法之间的互补与协作,以提升整体诊疗水平。 
- 袁祖贻教授从遗传与代谢机制角度探讨HCM的异质性,指出中国患者基因型与表型具有多样性,CMI药物在梗阻性患者中效果明确,但在非梗阻性患者中剂量与疗效仍需进一步探索。 
- 周胜华教授围绕HCM猝死预防展开思考,指出现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指征存在临床矛盾(如部分患者安装后不放电、放电痛苦),建议未来在研究中进一步探讨CMI能否降低中低危患者对ICD的依赖。 
- 宋雷教授重点提到,近年来我国 HCM诊疗迎来了重要进展— 首部《中国心肌病综合管理指南》发布、国内大型 HCM 患者队列的建立等均为 HCM诊疗体系的规范化、精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也期待与众专家明年再共话发展。 
小结
▼▼▼
第一届肥厚型心肌病高峰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中国HCM诊疗共识凝聚与方向引领的关键节点。会议系统梳理了HCM在诊断、治疗与管理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并通过对第二代CMI Aficamten的深入解读,展现了其从研发、机制到临床验证的完整闭环。
Aficamten作为一种选择性、可逆性结合心肌肌球蛋白新位点的小分子抑制剂,通过稳定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弱结合状态,强烈减缓了Pi的释放速率,减少了产力横桥的数量,精准抑制心肌过度收缩[16-18]。其更优异的药理特性为其在临床中的安全、灵活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在REDWOOD-HCM、SEQUOIA-HCM、MAPLE-HCM、SEQUOIA-HCM 中国人群亚组分析及FOREST-HCM长期研究中展现了长期可靠的疗效与安全性[12-14,24-28]。
专家讨论环节进一步凝聚专家共识,提出构建「早筛-精诊-优治-长管」一体化HCM诊疗生态的宏伟蓝图。未来,期待随着Aficamten等创新药物的可及性提升,以及诊疗路径、区域协作网络与慢病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HCM患者有望迎来「快速、强效、安全」的精准治疗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