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会2017 | 于波:OCT在ACS诊疗中的应用

1.jpg

中国·南宁

2017-11-18

  编者按:2017年11月18日,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在南宁隆重开幕。论坛举办期间大咖云集,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演讲。

2.jpg

于波教授精彩授课

  ACS的病理机制目前已经较为明确。斑块破裂占近三分之二,斑块侵蚀占近三分之一,其中还有很小一部分为钙化结节。对于斑块破裂的患者需要植入支架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但对于临床上如何才能发现、确诊斑块的侵蚀却一直存在疑问。造影对于血管的评估存在盲点,虽然可一定程度指导我们进行PCI,但仍有不足之处。IVUS和OCT这类血管腔内影像学手段应运而生。

  OCT的发展历程较短,但90年代一直到今天,却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日本的Fujimoto教授和Tanno教授于1990年发明了OCT技术; 

  ●Brezinski在1996年第一次应用OCT技术进行动物研究;

  ●随后Fujimoto教授首次完成了在体动物的OCT成像;

  ●直到2000年,Jang教授发表第一篇OCT运用于冠脉的临床研究报告,许多年来OCT被广泛运用于眼科学,但未能在心血管领域得到普及;

  ●2010年,OCT在美国被批准上市;

  ●2013年,OCT在欧洲通过认证

  我国于2005年首次引进OCT技术。我们中心自2005年开展OCT以来,至今已完成OCT 8000 余例,也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OCT数量最多的中心之一,相关学术文章已发表逾百篇。

  OCT在探究血管病理解剖、揭示ACS病理机制从而指导以及了解支架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OCT可非常直观地体现斑块的性质特点,直接对纤维帽、脂质核心等结构进行成像。对于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巨噬细胞以及微血管都可进行分辨,是过去任何影像技术都无法做到的。

  明确病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临床治疗

  冠脉造影和IVUS都可以对斑块破裂做出判断,但对于斑块侵蚀,造影、IVUS和血管镜都无法准确判断,而OCT却可以进行区分鉴别。在评估血栓方面,OCT可以分辨出红白血栓。我们在血栓抽吸后进行OCT检查,结果发现,斑块侵蚀可伴有少量白色血栓,而斑块破裂则通常伴有大量红色血栓,说明二者的病理机制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其治疗原则也应有所不同,因而我们可以通过OCT了解患者的发病机制,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什么样的斑块破裂风险较大?根据我们中心的研究,斑块纤维帽的厚度与斑块破裂风险关联较大,斑块纤维帽厚度小于53μm则破裂可能性大,同时斑块负荷大于75%以及管腔面积小于2.6mm2也同样与斑块破裂相关。

  在晚期支架内血栓方面,我们的OCT相关研究显示,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因素,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时支架贴壁不良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内膜覆盖不全约占四分之一。

  关于腔内影像学,目前欧洲和我国都已公布相关专家共识。

  总而言之,OCT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与IVUS有许多互补之处。IVUS就像一个低倍镜,而OCT类似于一个高倍镜,可以发现更多的斑块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斑块的病理机制。更重要的是,OCT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便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阅读数: 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