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S 2018 | 聚焦全球房颤视角 谱写房颤未来新章
严道医声网讯:

2018年6月30日,第十六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主会场,cnAHA & CAFS联合论坛如期举行。来自国内外的数位优秀专家以及临床医师带来了他们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分享,内容由浅入深,涉及房颤管理、研究进展、临床治疗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房颤整体治疗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汇聚真知 引领方向

专家主持.jpg

专家主持

房颤是最常见也是危害最严重的心律失常,近年来房颤治疗研究出现了实质性突破,尤其是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房颤由难治变为可治,同时也促进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论坛由美国华裔心脏协会现任主席刘秀实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李剑明教授,美国共济会医学研究所胡丹教授共同主持,多位房颤领域知名华裔专家以及国内专家就房颤的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了精彩授课。


胡丹:具有遗传学基础的预激综合征的最新进展

胡丹.jpg

胡丹教授精彩演讲

胡丹教授分享了具有遗传学基础的预激综合征的最新进展,并高屋建瓴的指出确认房颤内在的致心律失常的性质,明确可增加病人SCD危险的特征或临床条件,针对房颤患者制定有效的SCD预防策略是房颤和SCD未来的研究方向。


李剑明:房颤管理的四大要点

李剑明.jpg

李剑明教授精彩演讲

李剑明教授详细介绍了房颤管理的抗凝治疗、节律控制、心率控制、危险因子管理四大支柱,并表示抗凝治疗是房颤管理最主要的支柱,节律控制、心率控制和危险因子管理是房颤的最关键要点。房颤作为系统性疾病,需要综合、多学科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


刘秀实:应用体表心电图,多导联导管非肺静脉进行精准定位

刘秀实.jpg

刘秀实教授精彩演讲

刘秀实教授就“在房颤射频消融中如何识别、定位非肺静脉触发灶”做了精彩的汇报,使用高剂量异丙肾上腺素可诱发非肺静脉触发灶房颤。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类似,目前女性多于男性,女性阵发性房颤右房偏多,男性阵发性房颤左房偏多,可以应用体表心电图,多导联导管,房颤发作时的多极电极标测对非肺静脉进行精准定位。


姚艳: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心房颤动的相关研究进展

姚艳.jpg

姚艳教授精彩演讲

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姚艳教授从高同型半胱氨酸与持续房颤复发和左心房血栓等方面分享了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心房颤动的相关研究进展。多项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与多种血管性疾病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聚焦全球 共谋发展

专家主持.jpg

专家主持

随后进行的“亚美欧共话CABANA”专场,由法国波尔多医学中心Melaaz Hocini教授、刘秀实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北京安贞医院龙德勇教授共同主持。梅奥医学中心的Douglas L Packer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杨兵教授针对近年来一直大受关注的CABANA研究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探讨。 


Douglas L Packer:CABANA研究结果解读

Packer.jpg

Douglas L Packer教授精彩演讲

Douglas L Packer教授以国际视角,从CABANA的研究目的以及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详细分析了CABANA研究要点。CABANA试验结果受到双向交叉和低于预期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即使在高风险低复发率房颤患者中,消融治疗也是一种可接受的治疗策略。


蒋晨阳:导管消融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

蒋晨阳.jpg

蒋晨阳教授精彩演讲

蒋晨阳教授以“导管消融能否降低全因死亡率”为主题,针对 CABANA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深入解读,导管消融能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总体预后,特别是总体死亡率,显示了导管消融的整体优越性。而对于普通房颤患者,由于总体生存率高,死亡率低,还需要非常巨大的样本量才有望有显著性差异。


杨兵:药物治疗可作为导管消融的辅助治疗

杨兵教授精彩演讲

杨兵教授针对“导管消融是否优于药物治疗”做了精彩的演讲,研究显示导管消融能明显减少房颤复发以及房颤负荷,并且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改善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对于药物疗效欠佳的房颤,导管消融已经是一线治疗,临床在实施导管消融时,药物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

通过国内外专家的精彩汇报,与会人员对于房颤的最新进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论坛中公布的多项研究结果也为临床医师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阅读数: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