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铅衣人”的世界,听听世界上“行走”最慢人群的声音

1.jpg

也许/我们是世界上/“行走”最慢的一群人

几个毫米要花费几个小时

有时甚至走不通这条道路

交织着沮丧和希望/充满着汗水和泪水

但是/为了患者的微笑/我们这群“铅衣人”

不论是青春少年/还是花甲老人

都在一如既往的/坚持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教授的这首诗向人们展示了不为人知的CTO介入医生的工作,也将人们带进了那群“铅衣人”的精神世界。

2.jpg

  9月28日,“CTOCC中国行-安医站”活动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举行。当天下午,在完成了8台手术演示和4台手术复盘讨论后,葛雷教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汝磊生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成祥教授等国内CTO介入大师共同做客“医道•匠心记”专场,接受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采访,向现场的观众与观看直播的网友,展示了从事CTO治疗的 “铅衣人”的开放、真实、认真与刻苦。

3.jpg

医道·匠心记访谈现场


谈规范

绝大部分CTO都可按CTOCC CTO-PCI推荐路径开展治疗

  2018年3月,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俱乐部(CTOCC)集中我国众多CTO术者及同道的智慧,起草并发布了中国自己的CTO-PCI路径——《中国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推荐路径》(CTOCC CTO-PCI推荐路径),旨在通过规范CTO介入操作,为更多年轻术者提供指导,使CTO技术健康发展。

4.jpg

  谈到十多年来从开始开展CTO介入治疗到参与制定CTOCC CTO-PCI路径的体会,葛雷教授表示,自己十多年来最大的收获有两个:

  一是手术前一定认真读光盘,并制定详细的方案和策略;

  二是在技术和策略上面要更加灵活,遇到困难时,需要及时进行策略的转换,而“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5.jpg

葛雷教授手术中

  同时,在进行CTO介入治疗之前,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假如这时候做失败了,我要尽可能地给病人带来更小的伤害。”

  谈到CTOCC CTO-PCI推荐路径,葛雷教授表示,尽管此前国际上已经有了美国和亚太版的CTO路径,但CTOCC CTO-PCI推荐路径集合了中国专家的集体智慧,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绝大部分的CTO都可以按照这个套路的指导开展治疗。

  近年来,CTO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心血管学科的“热门”技术,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涉足这一过去高难度的手术,几位专家都表示,加强规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汝磊生教授表示,尽管大家热情很高,但由于CTO毕竟是有一定难度的手术,我国也应该像国外一样引进手术的分级制度,按照难度的差别,由不同级别的医生开展手术,否则必然会增加患者的风险。

6.jpg

葛雷教授说道:“假如这时候做失败了,我要尽可能地给病人带来更小的伤害。”


谈技术

导丝应该第一时间,永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在CTO介入专家中,汝磊生教授以娴熟的正向开通技术引人注意,用陶凌教授的话说,他不但做正向,而且做得快。

7.jpg

陶凌教授不时提出问题,“为难”两位刚下台的术者

  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汝磊生教授表示,要把一个技术掌握住,一定要理解病理基础。他说,导丝应该在第一时间内,永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可能是做CTO的一个秘诀。如果我们对CTO的理解完全正确,不管走到哪一个步骤,导丝永远在最好的位置,策略永远正确的话,就会避免反复,效率自然也就更高。

“这十年间,对你来说,有哪些最重要的技术突破点使你的手术成功率逐渐增高?”

8.jpg

李成祥教授讲述“成功率背后的故事”

  面对陶凌教授的提问,李成祥教授表示,首先是日本专家的逆向内膜下寻径(CART)技术。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CT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其次是美国专家提出的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ADR)技术。这两个技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技术上,都对CTO成功率的提升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针对现在“大热”的ADR技术,汝磊生教授认为,如果条件许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要在斑块中行走,也就是说在真腔上内行走。不得已采用ADR技术时,一个原则就是近端尽可能不要形成血肿。他表示,我们学习外国人的技术时,一定不要去盲目的去搞一些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它的精髓。


谈天赋

CTO专家的最大天赋就是能吃苦

“在中国的顶级CTO专家中,你们这些顶尖的高手之间有差别吗?能分出层次来吗?”

9.jpg

陶凌教授“来者不善”,每一个问题都自带挖坑属性

  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大坑”,陶凌教授分别摆在了汝磊生教授和李成祥教授面前。

  出乎意料的是,两位专家的答案非常接近。李成祥教授表示,在现有的技术、器械条件下,国内顶级高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距。

  汝磊生教授也表示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每个人对CTO的理解、套路都不一样。他表示,真正喜欢CTO的这些人,相互之间绝对没有认为谁比谁强,而是毫无保留的把这些技术互相传授。“我们之间没必要分出个高低上下,而是越成了好朋友以后越想着把CTO做得更好,我们更快乐。”

8.jpg

汝磊生教授:CTO使我们拥有更多朋友,把CTO做得更好,我们更快乐

  但汝磊生教授同时指出,CTO介入治疗还是需要一定的天赋,即使有了规范的路径指导,也不可能让大家都成为CTO的大师。

  他说,CTO要做到顶尖的这种水平,对病变的理解、应变能力对一部分专家来说,确确实实有先天的优越性,包括所谓的天赋。对做CTO的人来说,最大一个天赋就是能吃苦,这也是一般的人不能够做到的。

11.jpg

汝磊生教授手术中

关于成为CTO大师的秘密,陶凌教授透露的一个小故事从侧面做了展示。

  陶凌教授说,有一次自己专门去读了一些CTO的最新的文献,掌握了若干特殊的名词。第二天就去考李成祥教授,结果李成祥教授不但马上把英文全称说了出来,而且把技术要点说了出来。“所有的新技术,国外刚提出来,甚至说刚刚只是一个雏形,他立刻就开始尝试,而且在短时间内大量的尝试,直到把它优化,然后再拿出来。”

  而李成祥教授则用“极度开放,极度真实”来概括自己的心得。他说,极度开放意味着对任何的新的技术、老的技术,无论是年轻人说出来的,还是老专家说出来的,都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不要固步自封,也不要有任何偏见。极度真实则是无论对于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能以真实的心态去接受。“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李成祥教授借用武侠小说中的名句指出,自己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也得益于与葛均波院士、葛雷教授等国内专家的交流与相互学习。

12.jpg

李成祥教授手术中


谈未来

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咱们自己手里

  据介绍,目前我国一流的CTO专家无论是手术例数、手术成功率还是对疑难病变的开通能力,在国际上都已名列前茅。但在此次讨论中,几位专家不但没有那种胜利的喜悦,更多的反而是深深的担忧。

  他们表示,目前CTO介入治疗中所应用的主要技术均是欧美专家或日本专家提出的,中国专家虽然在手术例数等方面已经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更多的是技术的应用和改良,原创性的贡献还比较少。更值得担忧的是,目前手术中所用的主要器械还基本上依赖进口,器械的国产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中国的CTO PCI红红火火。但是如果有一天,因为种种原因,日本不给我们提供器械,美国不给我们提供器械。我经常在问:我还能干什么?”

  葛雷教授的这一发问刺痛着现场每个人的心。他说,如果我们国家要在CTO介入技术发展上真的有所突破的话,必须要借助于创新,研制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而不是COPY别人的器械。

  陶凌教授也表示,未来中国器械要想实现弯道超车,一是需要专家更多地和企业进行合作,二是要更好地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在AI技术下,我们的导丝是应该带着眼睛的,这也是将来的一个方向。”

  “如果说,需要用一句话来展望咱们中国CTO介入治疗的前景,我个人觉得就是创新。一定要创新,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咱们自己手里!”葛雷教授最后说道。

阅读数: 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