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心研所成立60周年
21 December 2018
“岁月更替,薪火相承;
60年来,我们从风雨飘摇,走向阳光灿烂;
60年来,我们经历了跃动腾飞,也经历了开拓创新。”
12月21日,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简称上海市心研所)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心血管病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隆重举行。
回顾起与上海市心研所一起走过的日子,现任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感慨地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一切仿佛还是昨天。”
9位院士亲临
抚往追今 共展宏图
此次高峰论坛,国内9位院士亲临现场,众多国内心血管病研究顶级专家共同回顾和见证了这一甲子以来上海市心研所的辉煌历史。
论坛上,上海市心研所现任学科带头人葛均波院士、王春生教授、舒先红教授、邹云增教授等一起抚往追今,共展宏图。
葛均波:开拓创新一甲子
回顾及展望
▲葛均波院士回顾心研所的辉煌历史
1958年12月,上海市胸病研究所成立。
1963年,改名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一个甲子能发生多少事?
葛均波院士以“开拓创新一甲子——回顾及展望”为题发表了演讲。
在60年的发展中,从黄家驷教授、沈克非教授、石美鑫教授、陈灏珠院士到葛均波院士,上海市心研所在一代代领路人的带领下,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和“全球第一”:
施行国内首例儿童原位心脏移植术;
在国际上首创冠脉完全闭塞病变经逆行导丝进行的介入治疗;
研发肾动脉冷冻球囊消融、聚乳酸冠脉可降解支架、ValveClamp二尖瓣夹闭系统;
在国际上首次改进并命名了冠状动脉逆向导丝主动迎客技术(AGT技术);
诞生了我国心血管界第一名工程院院士和第一名科学院院士;
……
葛均波院士自1999年回国之后,开始担任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作为现任所长,葛均波院士回顾了心研所60年的发展历程,并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
筚路蓝缕 深厚积淀(1950s~1990s )
跃动腾飞 快速上升(1999~2009)
开拓创新新纪元(2010~ )
现如今,在核心技术方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已经保持世界同期领先水平。
征途格外艰辛,成绩来之不易。
在回顾1999年创立华东地区第一条AMI急诊介入抢救的“绿色通道”时,葛均波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年前,我刚回国的时候,想开展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建设。现在大家每人都有一两部手机,那个时候有个call机就非常先进。为了及时联系,我就向医院申请3部call机……”就这样,以这3部call机为发端,绿色通道建设从设想开始成为现实,为赢得时间挽救患者生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葛均波院士的故事将人们的思绪又拉回了那个草莽初创的时代,令人生出无限感慨。
王春生:心外科60年
发展进程
▲王春生教授介绍心研所心外科的历史
中山医院心脏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始建于1947年,由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教授创立。
1953年,石美鑫教授完成我国首例锁骨下动脉——肺动脉端侧吻合术治疗法洛四联症;
1954年,石美鑫教授完成我国首例动脉导管未闭缝合切断术;
1990年,中山医院王敏生教授完成上海市首例Bentall术;
2000年,中山医院王春生教授完成国内首例儿童心脏移植(12岁);
……
副所长王春生教授回顾了心外科的发展历程。他说,从1953年至今,中山医院心外科团队开创了国内心血管众多的第一次,创造了诸多辉煌历史。
▲中山医院第1例心脏移植患者(也是当时国内最低龄患者12岁)
据介绍,目前,中山医院心外科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专科影响力已荣登2017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第四位,是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研究所心外科人员齐全,涵盖外科医师、监护团队、体外循环团队及麻醉团队,硬件设施强大,总领全局的同时又细分为心脏瓣膜、冠脉、晚期心脏病、大血管及微创心血管外科5个亚科,由各个亚专业领域实力雄厚的医师带领,共同医疗创新,提高医疗服务治疗。
目前,心外科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大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和一流的心脏瓣膜病修复中心,并在积极申报建立“体外生命支持亚专科”,终极目标是力争把中山医院心血管外科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心血管病诊治中心。
舒先红:“声”入人心
超声心动图新进展
▲舒先红教授分享心研所超声科的发展
在报告结束时,副所长舒先红教授用一张上海市心研所超声科人员的大合影,向上海市心研所成立6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两边6个大字格外醒目:
“一家人,一甲子”
在心研所这个大家庭里,超声科诞生不算早。
但在全国,它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心脏超声诊断中心之一。
1984年,时任中山医院副院长的姜楞教授创建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暨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脏超声诊断科,经过30余年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强大,心超科已经成长为国家影像学重点学科。
自从成立以来,心超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项新技术,科研和教学水平在国内处于引领地位。每年工作量在上海名列第一、全国名列前茅,每年经胸超声检查的病例超过15万人次,经食管超声7000余例,术中超声检查的病人数5000余例,不但总例数庞大,而且病种疑难复杂。
据舒先红教授介绍,上海市心研所在心血管病超声诊断和治疗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国内首创或最早开展的项目:
1985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1988年,开展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国外1984年开始推广应用),同年开展术中超声检查(与国际同步);
2005年,开展实时三维评价心肌收缩再同步化的研究(与国际同步);
2017年,在国内外率先开展超声3D打印辅助诊治二尖瓣疾病的研究;
2018年,在国内外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经心尖ValveClamp二尖瓣夹合术;
……
据舒先红教授介绍,上海市心研所超声科人员工作勤勉,成果丰硕,累计申请发明专利8项,主编专著4本,发表SCI论文6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达23.425,并参与国际和国内的指南撰写。
▲陈海燕医生超声引导下Valve-Clamp二尖瓣夹合术动物实验
此外,上海市心研所超声科人员多次受邀参与国际顶尖会议,紧跟国际前沿,积极推广TEE、IVUS等新技术,将心脏超声与临床紧密结合,应用于CRT、结构性心脏病、3D打印、基因影像组学等领域实现精准诊断与治疗。
邹云增:幕后英雄
中心实验室发展进程
▲邹云增教授分享心研所实验室的发展历程
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心血管病中心实验室可谓是“幕后英雄”。
据副所长邹云增教授介绍,从1958年至今,多个研究室陆续建成,包括生化、药理、病理、核医学、病毒、防治五大研究领域。1998年,心研所40周年庆之际,决定将1958年研究所建所之初建立的生化、药理、病理等实验室合并,于1999年由当时心研所副所长葛均波教授主持成立心血管病中心实验室。
目前,上海市心研所实验室人员梯队完善,阵容强大,通过人才计划引进了一大批优秀归国学者。心实验室以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转化研究为主,重点开展了高血压心肌重构、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理研究、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冠心病的基础及治疗研究。
从2005年至今,承担国家各级各类课题15项,累计金额高达5680万元,发表论文300余篇,多项研究成功被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Lancet、JAM、Nature、Circulation等引用。此外,心研所实验室多名成员先后获得国家级及市级各类奖项,并获得4项专利授权,硕果累累。
邹云增教授指出,经过18年的努力,心实验室越来越成为一个开放、富有活力的实验室,在全国心血管病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举办和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与日本、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外大学的实验室建立了密切的学术研究合作关系,促进了实验室与国内国际研究的接轨。
▲会议主持:钱菊英、张英梅、周京敏、魏来、周达新、洪涛、孙爱军教授
岁月更替
薪火相承
▲陈灏珠院士汇报《上海人群血脂水平的变化调查报告》
在论坛上,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心研所名誉所长陈灏珠教授带来了“上海人群血脂水平的变化调查报告(1973-2018)”。这份研究,陈灏珠教授从1973年开始做,就一直没有停歇过,见证了45年来上海市人群血脂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项持续了45年的研究,也向我们彰显着几代人的努力,正是有了这份坚持,有了这份努力,才有上海市心研所今天的辉煌。
我们相信,只要不忘初心,继续保持这份坚持和努力,上海市心研所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