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0|2018年度结构性心脏病领域10大热点新闻评选

TOP 10

2018年度

结构性心脏病领域10大热点新闻评选

1.jpg

评选举办单位:亚太结构青年俱乐部

联合举办单位:严道医声网,医心传媒,远大康程,中国医学论坛报,心血管远程平台

评选规则

专家评选占比:40%---后附完整名单

亚太结构青年俱乐部评选占比:30%---后附完整名单

网上评选占比:30%

一、活动背景

2018 年度,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创新源源不断,学术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为了对 2018 年度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热点事件进行回顾与盘点,亚太结构青年俱乐部特别举办“结构性心脏病领域10大热点新闻评选”网络投票活动。

二、活动目的

盘点2018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号召领域专家回顾总结,进一步促进2019年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技术发展与学科进步,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活动主题

包含领域: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先心病、左心耳封堵、心衰/起搏/肥厚性心肌病、平台建设、学术会议等。(如有遗漏,欢迎留言,最终将共同纳入评选结果)

让我们回首2018,共同迎接介入心脏病学的第四次革命!

本次评选活动完全公益,希望您积极参与,为支持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投票请扫码

↓↓↓↓↓↓

image.png


事件盘点

(部分图片点击可查看新闻报道详情)

01

主动脉瓣领域

Edward Sapien 3 瓣膜登陆中国

3.jpg

2018年5月2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成功完成国内首例最新一代瓣膜-Sapien 3 的微创植入手术,标志着我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技术迈进一个新阶段,跟上了国际步伐。

Sapien 3为爱德华生命公司(Edwards Lifescience)Sapien系列的第3代产品。目前国内TAVR普遍使用自膨胀的瓣膜,而Sapien系列瓣膜为球囊扩张式瓣膜。Sapien 3为目前表现最出色的瓣膜之一,其设计上拥有许多巧妙之处。

Sapien 3中危研究入选了1076例患者,STS评分5.3分,30天死亡率仅为1.1%。Sapien 3能很好预防瓣周漏,97.5%的患者无瓣周漏或者仅有轻度的瓣周漏,几乎无严重瓣周漏的发生。由于是球囊扩张式瓣膜,其起搏器植入发生率要低于自膨胀瓣膜,约10%左右。

中国Sapien 3临床研究计划入选68例患者,目前已经完成入选24例,入选中心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J-Valve完成经股动脉系统研发并应用于单纯AR患者治疗

4.jpg

苏州杰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经股动脉途径J-Valve瓣膜系统,于2018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圣保罗医院成功完成首例人体置入,相关病例报道于Euro-intervention杂志发表。

该产品是继德国JenaValve经股动脉系统后,第二个能够专门适用于经股动脉途径TAVR治疗单纯主动脉瓣膜反流的产品,目前该产品正准备启动相关美国及中国大陆地区正式临床研究。


TAVR患者适应证向高龄低危人群拓展(Notion 研究6年随访阳性结果)

5.jpg

2018年是TAVR技术走向成熟的一年,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使得这一技术应用愈加广泛。

在适应证方面,在PARTNER II S3,SURTAVI,NOTION多项中/低危组研究公布令人振奋的研究结果之后,TAVR已经成为指南推荐的治疗中危主动脉病变患者的可靠方式。

2018年正在开展的纳入低危患者的PARTNER 3,Evolut R low Risk,NOTION 2等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也即将问世,TAVR治疗全病患人群的愿景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中国商业化TAVR完成超过1000例 

6.png

2018年,是中国TAVR领域砥砺奋进的一年。

在科技自主创新的国家政策号召下及广大心血管领域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医师,相关创新企业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5月,我国自主研发的两款介入瓣膜VenusA-Valve及J-Valve成功获得SFDA批准进入临床应用。

2018年,我国商业化TAVR植入例数已经超过1000例。据行业内不完全统计,全国80余家中心先后成功开展TAVR手术,其中VenusA-Valve植入量超过800例,J-Valve植入量超过350例。治疗疾病领域除常规主动脉瓣膜狭窄外,更有被国外列为TAVR相对禁忌的二叶式主动脉瓣膜畸形,以及单纯主动脉瓣膜反流等,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相信在新的一年,随着另外一款国产瓣膜Vita-Flow瓣膜的上市,价格壁垒有望进一步减低,中国的TAVR事业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中国可回收自膨胀式瓣膜系统(Venus A plus/ VitaFlow Plus)

7.jpg

2018年,紧跟国际步伐,我国两款自主创新研发的可回收TAVR系统(Venus A plus系统以及VitaFlow plus系统)成功进行了临床应用,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生产相关高端心血管类医疗器械的国家。

这两款产品分别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长团队协同上海微创医疗以及启明医疗等高科技企业共同研发,体现了我国产学研结合的优势,成为了2018中国TAVR领域的骄傲。


中国第二款治疗单纯AR介入瓣膜(JensCare)完成首例人体植入

8.jpg

尽管TAVR领域的技术及科技已趋于成熟,但单纯主动脉瓣膜反流病变(Pure AR)仍然是TAVR领域未被完全攻克的领域“Unmet Need“。

2018年,是中国TAVR领域砥砺奋进的一年,今年我国第二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够用于治疗主动脉瓣膜反流的KenValve (Ningbo Jenscare Biotech)完成首例人体植入。

该瓣膜具有独特的定位键设计,采用了定位键和瓣膜一体的独特设计,能够提供额外的把叶锚定力,从而达到治疗单纯主动脉瓣膜反流的目的,同时采用耐久性极佳的牛心包材料并运用了全球领衔的JeniGal抗钙化技术,确保远期耐久性。该产品目前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相信该产品能为我国广大的高龄高危主动脉瓣膜反流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02

二尖瓣介入领域

Edward Cardioband 二尖瓣成型环一年随访结果(EHJ)

9.jpg

作为目前介入二尖瓣瓣膜环成型器械的典范,2018年,介入二尖瓣瓣环成型系统Cardioband(Edward公司)于EHJ公布重要的1年随访结果。

不同于瓣叶修复,Cardioband主要原理是通过介入途径在二尖瓣环植入可调节大小的成型环,从而用以修复由于瓣环扩张(主要为FMR)导致的二尖瓣反流。

在最新公布的研究结果中,共纳入了欧洲11家中心,60例中度以上FMR患者,MVARC标准定义技术,器械即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72%及68%,术后1年生存率,免除心衰住院,免除再手术率分别为87%,66%及78%。12个月二尖瓣反流小于等于轻度及中度概率为61%及95%。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款操作相对复杂的修复装置,仍有超过10%的患者出现术后瓣环铆钉点脱落的并发症。

更大规模的高质量研究仍旧需要去证实该类器械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适应证。


MitraClip COAPT Trail 结果发表,缘对缘修复指征向FMR拓展(NEJM)

10.jpg

2018年二尖瓣返流介入治疗领域的最重磅试验,毫无疑问,应该归属COAPT研究。

缘对缘二尖瓣修复器械二尖瓣夹子(MitraClip)已在欧洲和美国使用了十多年,目前完成约7万例手术。目前国际指南适应证主要是治疗原发性返流的患者,并不支持MitraClip用于继发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FMR)患者,主要强调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支持器械功效的证据。

COAPT研究首次证实了MitraClip治疗功能性返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入选610例患者,随机分组MitraClip+药物治疗组 vs. 药物治疗组。最终结果显示,在心力衰竭和严重FMR患者中使用MitraClip不仅显着降低心力衰竭(HF)再入院的主要终点(35.8%和67.9%,P<0.001),同时降低了2年死亡率【29.1%对46.1%(HR 0.62; 95%CI 0.46-0.82)】。

实际上COAPT在TCT 2018公布之前引发了各种的猜测,为研究贡献最多患者的Saibal Kar教授曾与笔者通话,对研究结果充满不确定性。因为就在其发布前1个月,2018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上,另外一项MitraClip治疗FMR的试验MITRA-FR显示,304名FMR患者的MitraClip和最佳药物治疗的随机比较,其主要终点1年内再住院或全因死亡无差异。

COAPT历时八年,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随访方才完成,一方面体现了研究的严谨,另一方面却提示其代表了一个高度选择的患者群。在COAPT研究中,洛杉矶的Cedars-Sinai中心贡献了最多的入选患者,然而在接近5年的期间仅入选包括46名患者。也就是说,在COAPT试验中最活跃的中心每月不到一个患者,入选极度苛刻!

无论如何,COAPT仍然为大家带来了FMR介入治疗的曙光。未来如何挑选合适的病人是我们临床面临的挑战。


介入二尖瓣瓣环修复装置AMEND 系统登陆中国

11.jpg

近年来二尖瓣返流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极具有创意的技术不断涌现,AMEND 系统就是其中一种代表。

这是一种通过介入方式置入的二尖瓣成型环装置,目前临床研究证明AMEND 二尖瓣成形环技术能有效缩小功能性二尖瓣返流的程度,更能为今后经导管瓣膜植入提供有效锚定,具有极其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期待该术式的出现能给广大的功能性二尖瓣返流的患者提供一条崭新的救治途径。

2018年1月起,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团队率先在亚太地区完成2例AMEND 系统行微创二尖瓣环成形术。这项手术适用于外科手术风险高或不能承受外科手术的功能性中重度二尖瓣返流患者,术中心脏不停跳、操作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是目前国际顶尖技术。

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微创二尖瓣瓣环成形领域的技术空白。


中国ValveClamp缘对缘修复装置完成FIM

12.jpg

2018年10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顺利完成一例国产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手术,标志着VavleCalmp 的First-in-man研究顺利完成,我国自主研发二尖瓣介入修复器械获得重大突破。

ValveCalmp 的first-in-man 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作为PI,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潘湘斌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郭应强教授为分中心PI。

作为我国第一款二尖瓣缘对缘修复装置,FIM研究共完成12例患者,均为高龄、传统外科手术风险高危、二尖瓣重度返流患者。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所有患者术后返流均降到轻度或以下,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显示出超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更可喜的是,手术操作更为简单,医生熟悉器械之后,后期病例导管操作时间均在20分钟以内。


中国MitralStitch介入二尖瓣修复器械完成FIM

13.png

MitralStitch作为我国第一款自主创新微创介入二尖瓣修复器械,兼顾了人工腱索修复及缘对缘修复两种概念。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院士的带领下,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及安贞医院孟旭教授团队于2018年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微创二尖瓣介入治疗研究(MitralStitch FIM研究),相关结果分别在TCT,CSI,AATS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了报道。

相关学术结果在历史悠久的美国胸科医师协会(STS)会刊(IF:3.85)的发表,也标志着中国介入二尖瓣修复领域的研究取得的结果也正式获得国际认可。

MitralStitch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产学研转化理念践行的优秀代表,及中国自主研发的心血管介入类医疗器械的典范,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与德晋医疗共同研发,并具有多项国内及国际专利。


中国第一款介入二尖瓣(Newmed医疗)Mi-thios完成临床前评价

14.jpg

2018年,是我国介入二尖瓣置入技术取得突破的一年,我国自主研发的介入二尖瓣产品Mi-thios(纽脉医疗Newmed Medtech)也已经完成了充分的临床前评价,相关结果于Euro PCR报道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采用创新的双层支架D型瓣膜设计,兼顾了锚定及瓣膜耐久性需求,作为一款二尖瓣介入治疗的终极解决方案,中国介入二尖瓣置换置换的未来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03

三尖瓣介入领域

Edward Cardioband CE批准用于三尖瓣返流介入治疗

15.jpg

三尖瓣,这个曾经被瓣膜介入治疗忽视的领域,在2018年再一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4月30日,Edward公司生产的Cardioband三尖瓣重建系统获得了欧盟CE认证,被允许应用于三尖瓣返流的介入治疗,开创了介入三尖瓣治疗的里程碑。

Cardioband三尖瓣系统采用经股静脉方式,旨在通过环形复位减少三尖瓣返流,该设备可以精确定位患者的特定解剖结构和实时调整,同时确认结果。

除了成为欧洲市场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批准的三尖瓣修复经皮治疗选择之外,该设备代表了一种新的选择,因为三尖瓣返流的治疗在历史上一直处于治疗不足的状态,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适合治疗的,但治疗方法有限。


长海医院LuX介入三尖瓣FIM完成

16.jpg

上海长海医院徐志云主任领导的介入心脏瓣膜创新团队,在陆方林教授等主要研究者主导下,医工协作,创立全新理念、研发成功国际原创的经导管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徐志云教授领衔的该研发团队,经过近3年的刻苦努力和潜心研究,创新性提出房室瓣位置“非径向支撑力依赖型介入瓣”这一全新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经导管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

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了11例极重度三尖瓣返流患者,临床及实验数据被国外著名专家引用并寄予厚望,在介入三尖瓣置换领域领跑全球。

日前,长海医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启动LuX.Valve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有望为更多严重三尖瓣病变患者带来福音。


04

肺动脉瓣介入领域

Med-Zenith PT-Valve™肺动脉瓣膜完成首例人体植入

17.png

2018年,北京迈迪顶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介入肺动脉瓣膜Med-Zenith PT-Valve™开展临床研究,标志着全球首款可同时实现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纠正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产品正式进入临床应用。

植入瓣膜的6例患者,术前检查均有中重度的肺动脉瓣返流和右心增大,植入瓣膜后肺动脉瓣膜返流消失,跨瓣压差恢复正常;患者各个随访期无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作为一款进入CFD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和国家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项目-动物源组织或器官免疫原性消除及防钙化技术”基金支持的器械,Med-Zenith PT-Valve™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以实现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纠正的设计理念,也得到了美国哥伦布儿童医院的Dr John Cheatham等世界著名专家的肯定和赞赏。

肺动脉瓣膜病的患者几乎都是年轻人,外科手术一般需通过开胸治疗,手术需体外循环,手术时间长,对患者的损伤较大,并且患者的一生中需承受不止一次的外科手术治疗此病。Med-Zenith PT-Valve™肺动脉瓣膜可通过微创的方式治疗此类疾病,将给数百万正在承受心脏瓣膜病的患者带来治疗的希望。


Venus P-Valve完成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

18.jpg

2018年,介入肺动脉领域,中国技术可谓一枝独秀。

作为全世界第一款适合于自体右心室流出道的介入肺动脉瓣膜,启明医疗生产的Venus P瓣膜系统已于近期完成了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

于此同时,欧洲著名顶尖杂志Eurointervention更是史无前例的同时报道了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领衔的中国临床研究及由伦敦St Thomas医院Shakeel教授领衔的国际多中心研究两篇原始论著报道。

这两篇研究分别纳入了55例及38例肺动脉瓣膜反流患者,研究结果提示手术成功率分别高达98.2%/100%,以及极低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Venus P瓣膜植入后,患者肺动脉瓣膜反流明显消失,右心室结构重构明显趋于良性。作为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典范,相信中国的肺动脉介入瓣膜将继续引领全球。


05

先心病领域

可吸收房间隔封堵器的使用

19.png

2018年5月底至6月初,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张智伟教授开展可吸收房间隔封堵器的临床预试验,植入5例房间隔缺损儿童患者均取得成功,且三个月随访结果满意。同时,广东省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即将开展Absnow™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系统的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

 Absnow™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系统植入体内的封堵器最终降解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随着代谢排出体外。可吸收封堵器将解决目前封堵器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广泛应用的镍钛合金封堵器在体内永久残留较多的金属成分,拟可消除房室传导阻滞等远期并发症,为患者日后经房间隔术式保留手术路径,进行核磁共振等检查更为方便。

Absnow™可吸收房间隔缺损封堵系统创新产品的成功应用对先心病治疗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胎儿肺动脉瓣狭窄的介入治疗

20.png

胎儿心脏病学起始于90年代中期,1991年美国Allan和Tynan医生团队经导管胎儿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成功,由此,诞生了胎儿介入心脏病学。

2016年9月22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智伟教授团队成功开展了全国首例胎儿心脏病宫内介入治疗手术,为一名肺动脉瓣闭锁胎儿施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开启国内胎儿介入心脏病学序幕。

至今,胎儿肺动脉闭锁及重度狭窄宫内介入治疗已成功完成6例。该技术水平已居亚洲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06

左心耳封堵领域

我国左心耳封堵技术先驱之一的林逸贤教授提出极简式左心耳植入概念

21.jpg

2018年,林逸贤教授提出极简式左心耳植入概念相关论文全文发表在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上,标志着该项理念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在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对于我国800~1000万的房颤患者基数,以及巨大的患者人群,在我国推广安全、有效的左心耳封堵简化术式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林教授因此提出了“极简式”心耳封堵(Minimalist Appendage Closure,MAC),并进一步对其可靠性及安全性,以及相关技术流程标准进行了很好的验证。

其核心理念为不过分依赖TEE,麻醉条件的限制,从而便于更加简化手术流程,使技术更容易推广及普及,并且降低患者相关费用。 该理念为我国学者在近年来左心耳封堵领域提出的重要概念。


07

心衰/起搏/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领域

超声指导下肥厚性心肌病的消融(Liwen术式,刘丽文)

33.jpg

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治疗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西京医院刘丽文教授独创了Liwen术式,其通过经皮肋间穿刺将射频针经心外膜心尖部置入室间隔进行HOCM的消融,其原理依赖于射频产生的能量,对室间隔肌肉进行安全而有效的消融治疗。

Liwen术式为HOCM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相关结果已经于JACC报道,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


房间隔分流装置治疗保留EF的心衰

image.png

2018年1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孔祥清教授带领下,心血管内科团队协力完成了国际首例应用射频置入可调式房间隔分流装置(NOYA-德诺医疗)治疗保留EF的左心衰竭的手术。

这例手术是全球第一例应用可调孔径装置为心衰患者创建心房分流通道(俗称房间隔造口)的心房间分流手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也是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首个应用于心衰治疗的技术。


微创经导管左心室折叠术(王焱-厦门心血管病医院)

35.jpg

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Revivent TC™ System)是一种经导管的心室减容系统,通过将心肌梗死后前壁的疤痕组织与正常的心肌组织隔离,从而减少心室腔体积,大小及室壁张力,尽可能恢复心室的圆锥形态,从而达到提升心室收缩效率,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

该技术需要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超声科、重症监护等多学科精细合作的杂交手术,为无法耐受或不接受传统外科手术心肌梗死后室壁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治疗选择。

目前Revivent TC™ System已经获得CE认证,在欧洲已经进入医疗市场。目前该手术全球范围内共开展100余例,其中在亚太地区20余例,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团队已经顺利开展23例,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独步亚洲,已成为中国心血管介入领域的一大特色。


08

结构性心脏病平台建设领域

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术周

36.jpg

由高润霖、葛均波院士任大会主席,吴永健、周达新教授任执行主席,潘文志、宋光远教授任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联合全国多家医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术活动周(2018年10月8日-14日),始于亚太结构性心脏病会议,历经香港、上海、北京三地,最终于长城国际心脏病会议上完成线下集会,已经成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中国心脏病瓣膜新技术的闪耀舞台。

近4000家医院(平均观看时间121分钟/次) 超过15万人次观众(平均观看时间113分钟/次)利用直播平台观看了中国结构周的精彩内容,该数据不仅创下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学术会议网络转播的新高,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前所未见。

在数量的基础上,会议的质量更是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

会议期间,来自美国、英国以及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地区的35家中心,完成65台手术直播, 包括了TAVR手术以及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介入等中国原创新技术,同时首次发布了《2018中国TAVR临床路径专家共识》。

中国结构周已逐渐成为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舞台之一。


TAVR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发布

37.jpg

2018年10月12日,《TAVR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2018》在第二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周线下集会暨第二十九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结构性心脏病论坛正式发布。

该路径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结构专家委员会共同制定编写,共计26位权威专家参加了写作。其涵盖了TAVR手术整个体系的规范化理论知识。

此版临床路径的发布,正值我国TAVR手术呈现快速发展时期,不仅为已经和计划开展TAVR手术的医院提供了专业的临床实践指导,更好地保障TAVR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将推动TAVR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普及和规范,使这一医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标志着我国TAVR手术的规范化发展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亚太结构青年俱乐部成立

38.jpg

2018年10月12日,时值第二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周(结构周)线下集会暨第二十九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结构性心脏病论坛召开之际,亚太结构性心脏病青年俱乐部正式成立,这也代表着,年轻一代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医师在学科发展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如俱乐部主席林逸贤教授所说,是Fun(开心),Friend(朋友),Future(未来)把这个团体的每一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让学术思想的交流没有国界之分,学习和传播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搭建国际交流学术平台,积极推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青年创新。

2019年,亚太结构性心脏病青年俱乐部将以国内各大学术会议为平台,以模块化的培训学习讨论课程为依托,开展包括①结构性心脏病解剖实战培训;②超声及CTA影像实战Workshop;③结构性心脏病器械模拟及实战培训;④结构性心脏病医疗器械研发及工程学理论工坊等贴近临床及器械研发一线的学术培训活动,为推动亚洲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发展贡献出青年的力量。


09

大型结构性心脏病专题学术会议

APCASH 香港亚洲结构性心脏病瓣膜学术会议

39.jpg

APCASH 2018:推动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发展的先锋。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发展迅猛,但目前与欧美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能够及时接触到国际先进的医疗器械及术式。

作为中国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结构性心脏病专题会议,APCASH为中国结构心脏病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APCASH会议的召开,使得香港充当了传播先进技术及器械的使者,大陆医生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先进动向。

2018年,APCASH 2018还特设了普通话专场并直播时安排了同传翻译频道,让更多的大陆医生更加方便地了解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的前沿及发展。APCASH会议聚焦于瓣膜性心脏病、小儿先心病,以及国际热点话题,如左心耳封堵,注重瓣膜植入治疗的多样化。大会涵盖了目前所有最新欧美技术与国内顶尖结构性心脏病技术的展示,从TAVR,TPVI到二尖瓣介入,为中国医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交流平台。


China Valve杭州瓣膜会议

40.jpg

2018年3月30日-4月1日,由葛均波院士担任大会主席、王建安教授和Horst Sievert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国际知名结构性心脏病大会 CSI (Catheter Interventions in Congenital, Structural and Valvular Heart Disease)共同主办的第四届 China Valve (Hangzhou)隆重召开。

会议形式新颖、多样:通过“workshop”形式系统学习 TAVR 心超评估、CT 分析、麻醉选择及各种类型瓣膜的模拟器操作,通过录播病例和直播病例 step by step 分步骤学习 TAVR 手术,通过“向大师学技术”系统展示血管入路、冠脉急性闭塞和合并冠脉疾病、瓣周漏、高危 TAVR等策略的选择和并发症处理,通过教育性、挑战性和导管室梦魇病例分享经验,通过创“心”论坛介绍二尖瓣、三尖瓣介入治疗进展及新器械发展……并针对 TAVR 手术结果优化、极简式TAVR和中低危患者中的应用等经典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会议参与度广、层次高:大会执行主席之一、CSI 主席 Horst Sievert 教授、瓣膜病介入治疗先驱 Eberhard Grube教授等近 20 名国际顶级专家莅临指导, 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专家参会。大会吸引了 14个国家和地区、30个省市自治区、329 家医疗中心的1000多位参会代表前来学习交流,另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通过网络观看了会议直播。

China Valve (Hangzhou)为国内外为准备开展 TAVR 的中心提供了系统的培训,为已经初步开展 TAVR 的中心提供了技术提高的机会,为经验丰富的 TAVR 中心提供了经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CIT-PCR成都瓣膜会议

41.jpg

2018成都国际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学术会议(2018 PCR-CIT China Chengdu Valves)是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一个标志性专题学术会议。

作为欧洲顶尖学术组织PCR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高规格的引入PCR完整讲师团队,通过聚焦技术发展,注重临床实战训练,营造创新环境,实现平台化真实交流,促进产学融合交流,对话学术争议等多方面,全面展现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取得的成就,及国际最新热点资讯,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一个国际级的学术交流平台。

正如大会主席陈茂教授所总结,PCR-CIT chengdu Valve的特点:“有激情,有创新,有期待”。


Taipei Valve Summit台北瓣膜峰会

42.jpg

Taipei Valve Summit 是2015年由台北振兴医院心脏中心魏峥教授发起的会议,2016年起邀请加拿大温哥华总医院及圣保罗医院(St. Paul Hospital)的叶箭教授为共同会议主席,并邀请亚太地区所有国家的同道专家参加。

因为有鉴于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在先进国家蓬勃发展,并且逐渐于亚洲国家开展,结构性心脏病(structural heart disease)势必成为未来心血管病治疗的下一波革命性进展。由于瓣膜疾病的治疗最能体现心脏团队运作(Heart team approach)的重要性,为建立心脏内外科及相关领域专家对瓣膜疾病治疗的对话机制,引领这一波治疗的潮流,并将最前沿的瓣膜治疗技术介绍并普及于亚洲各国,遂建立此一会议平台。

本会议历年来邀请欧洲、美国、及亚太地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新加坡、澳洲等地的知名专家与会,执行全球首例TAVR的Alain Cribier医师也曾是大会贵宾。本会议以手术演示及精要的热点主题发言为主轴,藉由热烈地讨论互动,相互切磋学习,将每年最新的瓣膜手术方式、研究结果及治疗指南介绍给与会人员。目前会议规模接近300人。

未来Taipei Valve Summit将继续与亚洲各国的专业菁英合作,邀请世界顶尖专家与会,并扩展会议内容至二尖瓣、三尖瓣及肺动脉瓣的外科及导管介入手术等领域,冀望本会议能成为亚太地区专精于瓣膜疾病治疗的重要会议。


评选专家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蔡 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曾 杰(四川省人民医院)

曾 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陈 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陈 维(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陈晓彬(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储慧民(宁波第一医院)

鄧錫偉(澳门锡心医疗中心)

董念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樊友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范瑞新(广东省人民医院)

方丕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方咸宏(广东省人民医院)

冯 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付 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傅国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傅雲慶(台灣)

高 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高润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葛均波(复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谷天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顾 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郭 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郭惠明(广东省人民医院)

郭应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韩雅玲(北部战区总医院)

韩志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医院)

何 奔(上海胸科医院)

胡海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华益民(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黄 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黄 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黄伟剑(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贾绍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姜 楠(天津市胸科医院) 

蒋世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金 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晋 军(重庆新桥医院)

孔 烨(上海胸科医院)

孔祥清(江苏省人民医院)

李 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李耿渊(香港)

李贵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李树岩(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李松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李晓飞(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李耀东(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元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祥智(香港)

林逸贤(香港亚洲心脏病中心)

刘启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陆方林(上海长海医院)

罗建方(广东省人民医院)

吕 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马 翔(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孟 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宁忠平(上海周浦医院)

潘 欣(上海胸科医院)

秦永文(上海长海医院)

饶 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盛国太(江西省人民医院)

宋治远(西南医院)

苏 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孙 伟(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孙 勇(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医院)

陶 凉(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陶 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王 诚(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王 浩(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王 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王 焱(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医院)

王 震(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王广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王建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琦光(北部战区总医院)

王群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王玉林(山东省立医院)

王主科(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

吴炳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吴文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吴永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伍广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伍伟锋(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夏云龙(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萧颂华(香港)

谢瑞芹(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徐 健(安徽省立医院)

徐亚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徐志云(上海长海医院)

徐仲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闫朝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杨 兵(江苏省人民医院)

杨 荣(江苏省人民医院)

杨跃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叶 平(武汉市中心医院)

易岂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殷伟贤(台湾振兴医院心脏医学中心)

于 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于世勇(重庆新桥医院)

俞世强(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袁 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袁义强(河南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袁祖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 浩(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张刚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张戈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张瑞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张伟华(昆明延安医院)

张勇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张玉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智伟(广东省人民医院)

赵仙先(上海长海医院)

郑武扬(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周达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胜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周玉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朱 莉(泰州人民医院)

朱鲜阳(北部战区总医院)


亚太结构青年俱乐部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Azeem Latib(EMO-GVM Centro Cuore Columbus,Milan)

Federico Asch(Washington Hospital Center)

Hasan Jilaihawi(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

Krissada Meemook(泰国)

Moody makar(Cedars Sinai Medical Center)

Nicolas Van Mieghem(Erasmus Medical Center (MC),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Shunsuke Kubo(日本)

Torsten Vahl(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Yoshi Nakajima(日本)

白 元(上海长海医院)

陈旭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方 军(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房 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龚 韧(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郭 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韩 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韩志刚(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何宇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姜正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井 然(湘雅医院)

李 超(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李 飞(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李 捷(广东省人民医院)

李永在(台湾振兴)

林茂新(台湾台大)

刘 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刘先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刘长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马 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孟 欣(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牛冠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潘文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裴汉军(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彭小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彭 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尚小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宋光远(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宋思贤(台湾荣总)

苏泽宇(香港)

孙国建(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

孙海慧(山东省立医院)

孙 伟(江苏省人民医院)

谭冠昶(澳门)

唐 碧(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唐建军(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王 斌(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王 承(上海胸科医院)

王建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王墨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王 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王宇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王忠民(河南省人民医院)

奚吉成(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

肖正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徐 凯(北部战区总医院)

杨慧宇(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杨 剑(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杨 鹏(中日友好医院)

余 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余锂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张诚谦(香港)

张春鹏(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张海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张俊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张 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张龙岩(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张晓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赵 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赵振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郑明奇(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朱 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朱政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阅读数: 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