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无植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药物球囊培训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严道医声网讯:

  2018年12月19日,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与贝朗蛇牌学院联合打造的“介入无植入”——药物球囊培训中心揭牌仪式暨介入无植入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圆满举行。此次会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专家阵容强大, 采用多方互动直播教学的新模式,不仅在主会场有多名参会医生进行学习和讨论,线上也通过视频直播系统及微信同步直播会议内容。


本次活动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傅国胜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理事张大东教授、德国波兹坦大学医院Prof. Klaus Bonaventura、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计光教授、台州市中心医院林祖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杭靖宇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叶显华教授、衢州市人民医院屠晓鸣教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赵学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朱军慧教授、德国贝朗蛇牌核心业务事业部总经理张宇先生等主要嘉宾出席, 他们共同见证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药物球囊培训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药物球囊培训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1.jpg

培训中心正式揭牌

  傅国胜教授、张大东教授、 Prof. Klaus Bonaventura、叶显华教授、张宇先生用寓意着“发展与美好”的金剪刀,共同为浙江邵逸夫医院药物球囊培训中心剪彩并揭牌。

会议致辞

介入无植入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张大东:药物球囊的时代已到来

2.jpg

张大东教授致辞

  张大东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回顾了冠脉介入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他指出,从最开始的PTCA裸球囊, 到裸支架再到药物支架, 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今已经进入“介入无植入”的崭新阶段,药物球囊是一个高效精准的局部药物输送系统, 是无植入结局目前最成熟的技术, 为临床医生预防冠脉再狭窄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选择。

  张大东教授还表示,希望“介入无植入”的观念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医生的临床实践中去,让更多医生掌握其技术要点,安全应用, 这是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贝朗蛇牌学院成立培训中心的初衷。希望在全国成立更多类似这样的示范培训中心,把“介入无植入”的新理念推向更多基层。


傅国胜:邵逸夫药球经验丰富, 并正积极临床研究探索

3.jpg

傅国胜教授致辞

  傅国胜教授表示,非常高兴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贝朗蛇牌学院共同发起的药物球囊培训中心落户浙江邵逸夫医院心内科,这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也是对心内科过去新技术开展工作的肯定。

  他引用朱国英教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中心支架植入比率超过30%,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也就是说,可能真正需要使用药物支架的比例并不像现在90%以上那么高。未来可以预期的是,在冠脉介入病变中有30%左右是生物可降解支架,40%左右是基础的药物支架, 还有至少30%可以用药物球囊来进行处理,所以”介入无植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近几年在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的积极推动下, 从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再到药物球囊培训中心的建立,都是希望通过系统化培训来共同促进心血管疾病治疗决策,促进病人管理更加规范化、流程化。相信通过培训中心的建立和广大心血管医生的共同努力,邵逸夫医院能更好运用药物球囊这个技术,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张宇:推动“介入无植入”的发展, 我们责任重大且义不容辞

4.jpg

张宇先生致辞

  张宇先生强调,“介入无植入”是医生的愿景、患者的未来,也是企业的工作目标。贝朗药物球囊(新普力)在全球上市已10年的时间,在中国上市也有4年多的时间,从很多冠脉介入医生一开始的怀疑、犹豫、尝试到病例术后随访后建立信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并积极推荐这一新的技术,过程虽然艰辛,但是我们看到了医生观念和行为上的积极转变,“介入无植入”也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接受。

  德国贝朗一直秉承专业共享的价值观, 通过持续的沟通和互动, 加强与各地示范培训中心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新技术在临床的规范化培训和治疗,同时也能促进中国本土临床研究,积累更多中国自己的数据, 真正让各地主要有药物球囊经验医院起到示范中心、培训中心和科研中心的作用。企业也将不断持续推动药物球囊在中国的发展,并积极研发, 在未来推出更新一代的药物球囊系列产品。

学术活动:“介入无植入”让理想照进现实

5.jpg

手术演示现场


Prof. Klaus Bonaventura:药物球囊(新普力/新普畅) 冠脉介入的新希望

6.jpg

Prof. Klaus Bonaventura带来精彩学术报告

  Klaus Bonaventura教授是全球知名药物球囊专家,主导及参与过多个药物球囊临床试验,也是德国DCB专家共识成员之一。他给与会者带来了欧洲最新的DCB(新普力)研究结果。

image.png

  PEPCAD NSTEMI是一项随机的,多中心的、开放的临床研究,旨在探究 DCB(新普力) 和 DES 治疗 DES-ISR 的疗效。该研究在2018年TCT上公布, 术后9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过程中,非ST段抬高型患者应用DCB(新普力)治疗的效果与支架治疗(BMS/DES)无明显差别。

image.png

  在一项2015年发表在Euro Intervention中的研究报道:  对于DCB(新普力)在原位冠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手术12个月后需要进行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的比率仅为3.1%。此研究证明了药物球囊可用于治疗冠脉原发病变(De Novo),包括大血管、静脉移植、左主干病变等。并且药物球囊不仅可以用于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还可以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image.png

  对于CTO患者来说,有研究显示:在单纯应用DCB(新普力)的患者中,总体术后平均管腔直径在随访8.6个月后是增加的,但是对于手术效果良好的的病人来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标准比率无明显差异。所以,如果在预扩张后手术结果可接受,那么DCB(新普力)仍是可行的,其展现出低靶病变重建率。

  在2014年Euro Intervention杂志发表的一项纳入100名STEMI患者的研究,分析了对于紫杉醇药物球囊在PCI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患者均为冠脉原发病变,应用DCB(新普力)进行初次PCI治疗。术后一年临床随访的主要终点为MACE事件,其中心源性死亡2例,靶病变血运重建3例,无心梗复发的记录。

  有数据显示:在DCB后紧急䃼支架治疗情况下,联合DCB与DES的方案较单用DCB与BMS的方案会有更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image.png

  有另一研究提示,对于术中应用DCB(新普力)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术后应当给予4周双抗血小板治疗。推荐方案如下图:

image.png

  总而言之,DCB(新普力)代表了心脏介入的一种创新技术,治疗冠脉 BMS-ISR 和 DES-ISR 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确认。并且DCB(新普力)治疗冠脉原发病变、分叉病变侧支、小血管病变,及其他De-novo病变也随着循证证据的丰富被逐渐使用。


傅国胜:从理论到实践 药物球囊应用前景广阔

12.jpg

傅国胜教授带来精彩学术报告

  傅国胜教授表示,DCB(新普力)在邵逸夫医院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类型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其中包括支架内再狭窄和原位病变,邵逸夫医院已经有超过1000例以上的DCB(新普力)使用经验。

  傅国胜教授通过两个典型DCB(新普力)的应用病例,提出对于病变,不要一开始就设定治疗策略,要根据充分预处理后的血管造影情况来制定相应最合理的策略。如果满足DCB的使用前提,应该最先考虑使用DCB,尽量避免植入支架,特别是相对年轻的患者。年轻患者由于可逆危险因素多,斑块逆转可能性大,应避免过多支架植入。根据PEPCAD-BIF分叉研究,DCB(新普力)较普通球囊扩张边支血管显著降低再狭窄率,晚期管腔丢失更低。

从最新的Basket-Small2研究可以证明DCB(新普力)被认为可以用来优化治疗小血管病变,并且具有比药物支架很好的应用前景。DCB(新普力)处理各种病变较DES具有无植入物、术后DAPT时间短,晚期管腔获得等优点。充分的病变预处理,包括切割、NSE、Scoreflex球囊的使用等,是DCB(新普力)能否成功治疗冠脉病变的关键,OCT、IVUS、FFR等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微信截图_20190109095015.png

与会专家热烈讨论

  此次活动学术报告精彩,病例讲解深入浅出,几台手术演示更引发了与会线上线下专家的积极讨论,热烈的学术氛围溢满全场。相信培训中心的建立以及后续更多学术活动的交流和分享, “介入无植入”将逐渐成为冠脉介入领域新的共识和期望, 从理想到现实距离将越来越短,有更多的患者不再受困于永久支架存在体内所引起各种支架并发症的困扰, 最终获益于无植入带来更安全的远期预后。

阅读数: 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