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选择 新思路——共探预处理SeQuent® NEO球囊与药物球囊新普力的临床价值

2019年1月19日,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CISC2019药物球囊(新普力)专场在北京九华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近年来,“介入无植入——Nothing Left”理念在冠脉介入领域备受关注, 临床应用快速发展。此次在大会上探讨的“介入无植入——药物球囊(新普力)的临床应用” 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让大家对于药物球囊(新普力)的临床价值、技术技巧、临床经验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png

会议现场

DSC_0348.JPG

会议主席吕树铮教授

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吕树铮教授担任主席,专场分为上下半场:“介入无植入—PCI新选择”与“介入无植入—经典案例分享”两个部分。 与会专家从药物球囊的病变预处理方法、 作用机制、 不同病变中应用、临床病例实践、循证研究等多方面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介入无植入—PCI新选择

李占全教授、杨伟宪教授、余再新教授共同主持.JPG

李占全教授、杨伟宪教授、余再新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的第一部分由辽宁省人民医院李占全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伟宪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余再新教授共同主持。


李宇: 复杂病变中药物球囊(新普力)预处理技巧

李宇教授精彩汇报.JPG

李宇教授精彩汇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宇教授首先通过两例临床复杂冠脉病例来阐述他的介入治疗策略与思路。从病例中他总结道,充分预处理是药物球囊使用的必备条件,如果病变处理的不充分,管腔狭窄程度高,斑块负荷重,后续使用药物球囊的效果结局就不会好。预处理的最终效果是决定药物球囊疗效的关键因素。

结合近年来的临床试验,我们发现不充分的预处理会直接影响最终的临床结局,比如RIBS IV研究就是因为试验设计中的缺陷,以及操作的不规范、病变预处理的不充分才导致DCB组的结局不好。所以使用药物球囊(新普力)需严格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血管造影结果是否可接受,残余狭窄是否≤30%;(2)有无夹层或是否仅为A、B型夹层;(3)TIMI血流是否为III级。

贝朗的普通球囊SeQuent® Neo在李宇教授分享的两例病变预处理中体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性更好的球囊可以更快速地到达病变并进行有效扩张,输送无阻。SeQuent® Neo采用了更轻薄的材料,全覆盖的亲水涂层和特殊设计的推送杆,优化了球囊的推送性和通过性,同时尺寸齐全,能满足更多临床需求,适用于各种复杂病变。


陈琳:药物球囊(新普力)在小血管病变临床应用进展

陈琳教授精彩汇报.JPG

陈琳教授精彩汇报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陈琳教授总结了近年来药物球囊(新普力)在小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是心脏介入科医生面临的常见问题。支架植入困难、再狭窄发生率高、没有合适尺寸的支架是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重点和难点,药物球囊的出现为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Basket Small2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大型非劣效性临床研究,旨在对比药物球囊 (新普力) 与最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小血管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发现: 药物球囊 (新普力) 在12个月的MACE事件发生率不高于DES,达到非劣效性终点,药物球囊 (新普力)为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介入治疗选择。

药物球囊 (新普力)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在欧洲已经获得了CE Mark的许可,  在中国也正在进行一系列相关的临床研究,在《DCB中国专家临床应用共识》中, 小血管病变也成为了DCB临床治疗的优选推荐,相信随着更多临床证据的积累,药物球囊(新普力)终会成为治疗小血管病变的第一选择。


桑海强:药物球囊 (新普力) 在分叉病变中的优化治疗策略

桑海强教授精彩汇报.JPG

桑海强教授精彩汇报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桑海强教授介绍了分叉病变中药物球囊(新普力)的使用策略及应用技巧。冠脉分叉病变的处理仍然是PCI的主要挑战之一,远期预后及手术难度都是介入术者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目前针对分叉病变的处理推荐“Keep it simple”原则,即尽量简化操作,必要时处理分支。分支的处理会带来一定的不良事件风险,甚至影响开口从而影响主支治疗效果,优化分叉病变的治疗策略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桑海强教授指出,国际上已有多个相关临床研究证实了药物球囊(新普力)治疗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复杂策略简单化是分叉病变处理的未来趋势也是药物球囊的应用优势,药物球囊 (新普力)为分叉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DCB-only或者主支支架、边支DCB策略可能是治疗分叉病变的又一重要选择。


许锋:药物球囊(新普力)在ISR中的最新进展以及支架内再狭窄治疗1例

许峰教授精彩汇报.JPG

许锋教授精彩汇报

北京安贞医院的许锋教授介绍了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药物球囊相关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一例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病例。他指出,支架内再狭窄是每一代冠脉支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包括裸金属支架及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同时药物支架长期滞留于血管,由于多聚物涂层及金属支架钢梁的存在,会产生持续的炎症反应和支架相关并发症,比如支架贴壁不良、膨胀不全、支架断裂、支架血栓、金属过敏等导致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不基于支架的局部药物输送系统——药物球囊则有效解决了如上的担忧。

药物球囊(新普力)是全球及中国第一个上市的药物涂层球囊,它的球囊表面及摺叠部位都载有高浓度、高亲脂性的紫杉醇和碘普罗胺赋形剂的混合基质,通过其核心专利PACCOCATH技术,能均匀有效的将药物精准释放到血管内壁,起到抑制内膜增生的作用,一次释放,长久抑制。


介入无植入—经典案例分享

刘晓堃教授、陆志刚教授共同主持.JPG

刘晓堃教授、陆志刚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的第二部分由河北唐山工人医院刘晓堃教授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陆志刚教授共同主持。多位青年医师分别带来了药物球囊(新普力)的优秀临床病例。

2.png

经典案例分享花絮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袁敏杰医师带来的是一例78岁顽固心绞痛病例,患者反复活动后胸痛7年,加重8小时,造影示回旋支重度狭窄,前降支弥漫性病变,右冠同样重度狭窄,予以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半年余后因反复胸痛入院,病变充分预处理后使用药物球囊(新普力)分别处理前降支与回旋支,造影及IVUS示无限制血流型夹层,管腔残余狭窄小,即刻效果好。术后近一年进行了造影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前降支、回旋支血流良好,未再出现狭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薛智敏医师介绍的是原位小血管病变中应用药物球囊(新普力)的精彩病例。患者为75岁老年男性,反复胸闷3年,最初行冠脉搭桥术治疗,术后一年患者胸痛再发,动脉桥血管闭塞,于前降支、右冠植入支架。此次再次因胸痛入院,造影示右冠支架内轻度内膜增生,前降支中远段、回旋支近段弥漫性狭窄,考虑前降支为罪犯血管,且中远段直径较小,是小血管病变,充分预处理后采用药物球囊(新普力)治疗,即刻效果良好。1个月后门诊随访,患者诉症状明显改善,1年后复查造影示前降支血管远端有轻微残留狭窄,但是情况较前有明显改善。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刘志江医师讲解的是OCT指导药物球囊(新普力)处理支架内再狭窄的病例,67岁男性患者主因“劳力性胸闷气促10年,再发加重3天”入院,10年前确诊冠心病,于外院PCI植入3枚支架,1年后复查CAG未见异常。4年前再发胸痛入院行PCI,于右冠脉植入2枚支架,此次造影示右冠中段支架内明显狭窄, 为了解其发生原因,决定行腔内影像学检查,了解再狭窄机制及程度后再决定进一步方案。OCT显示近乎均质性内膜增生,最小管腔面积2.62mm2,使用切割球囊、非顺应性球囊病变预处理后无明显夹层, 使用药物球囊(新普力)治疗病变,扩张后即刻效果良好。药物球囊扩张后再次OCT确认内膜损伤情况,结果提示内膜小夹层,深度590μm,考虑对血流无明显影响,不予处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陶英医师带来的是一例54岁男性患者,该患者间断胸痛1年、加重一周,入院后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后造影示前降支弥漫性长病变,对角支分叉处99%狭窄,鉴于病变特点为较细、较长,决定在最重的病变处先充分预扩后使用药物球囊(新普力),使用后即刻效果良好。术后半年患者无不适主诉,复查造影结果示回旋支变化不大,前降支近段血管通畅,远端药物球囊治疗处未见明显狭窄。

在病例分享部分,各青年讲者们从介入策略、操作过程和技巧、随访结果等多个方面对药物球囊(新普力)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展示了“介入无植入”理念在临床成功的应用,体现了青年医师严谨的临床诊疗思路与大胆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药物球囊(新普力)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断积累的临床经验及研究数据也证实了它在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小血管病变以及分叉病变等多种复杂冠脉病变中的价值与临床获益。此次会议通过专题讲座、病例分享等形式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充分预处理, 介入无植入”——药物球囊(新普力)的学术盛宴,相信“介入无植入”的理念会进一步深入人心,必将成为未来介入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阅读数: 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