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六科完成两例全皮下植入式心率转复除颤仪(S-ICD)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近年来,我国随着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心脏猝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ICD能够有效除颤,是预防SCD最有效的方法。传统ICD植入方法为经静脉植入,但是会出现感染、心包积液、气胸、导线穿孔/脱位、心内膜炎等一系列并发症。S-ICD无需静脉路径及心腔内电极放置,可以实现全皮下植入。同时,S-ICD在解剖标志下进行,无需进行X线透视,且创伤和切口较小,能够有效改善美观、降低感染发生率。2019年1月14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六科完成两例S-ICD植入。

1.jpg

Case1 病例简介

病情概要

患者为48岁女性,2019年1月7日因“心肺复苏后6天”入院。入院前患者为无诱因突发意识不清,牙关禁闭,无肢体抽搐,尿失禁,家属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急诊当地120接诊后,显示室颤,给予电除颤一次转为窦性心律,在急诊科再次出现室颤,电除颤一次,转为窦性心律。入院后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辅助检查,诊断为心肺复苏术后、心室颤动、肥厚性心肌病、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左室流出道疏通术后、贫血。


本例病例特点分析

1. 该患者6日前无诱因突发室颤,出现随意识不清、牙关紧闭等症状,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

2. 肥厚性心肌病4年,室间隔与左室后壁非对称性增厚,超声所见:室间隔16~18mm,“毛玻璃样变”、运动偏低。

3. 未见心动过缓,无除颤后起搏器依赖。

4. 患者为48岁,较为年轻,CT结果见支气管感染并肺气肿表现,因此为避免发生感染,不易选择需导线长期植入的经静脉ICD除颤。

综合以上原因,体表心电图筛查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后,采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替代传统ICD。


手术过程

手术过程中采用局麻+深度静脉麻醉,切口位置于左侧第4肋间,沿腋中线走行。切开后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直至背阔肌与前锯肌间隙,制作囊袋以容纳装置。于剑突下切开皮肤2cm,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针将电极导线从囊袋送至剑突切口,后固定电极中段。通过隧道针将电极导线牵至胸骨上方,固定电极头部。连接脉冲发生器,置于囊袋内,庆大霉素冲洗术区及囊袋后,逐层缝合。术区覆盖纱布、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手术圆满成功,历时50分钟。术中诱颤一次成功,S-ICD正确识别并一次65焦耳除颤成功,转为窦律。

2.jpg

3.jpg

术后影像

Case2 病例简介

病情概要

患者青年男性,先心病,大动脉转位(S.L.L),右旋心,左侧房室瓣机械瓣置换术后,III度AVB,DDD起搏器术后(左侧)。入院前1周出现室颤,心肺复苏成功后转入我院。入院后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辅助检查,诊断为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先心病、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左心衰。


本例病例特点分析

1. 该患者3个月前无诱因突发室颤,出现随意识不清、牙关紧闭等症状,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

2.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多源性室性早搏、可见成对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3. 先天性心脏病,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左侧房室瓣置换术后。

4. 左心室心腔扩大、室壁重构,整体功能重度受损。

5 患者年龄仅为30岁,功能性左室射血分数为18%,为保证患者生活质量,避免经静脉ICD除颤导线长期植入体内再次发生感染,不易选择需导线长期植入的经静脉ICD除颤。

综合以上原因,体表心电图筛查经评估可以耐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与患者及家属协商后,决定采用S-ICD。


选择&思考

1. 原有起搏器,腔内ICD,需要拔除原有电极,耗费时间长、有风险,原起搏器虽然只能VVI起搏,但还剩余10余年电量,且心室电极位于功能性右室。

2. 导线选择左侧:术前各项测试,左侧3个向量均不通过,而右侧有2个向量符合,电极只能放于右侧胸骨旁。

3. 术前测试原有起搏器对SICD的影响,术中观察除颤对原起搏器的影响,结果满意。

在选择SICD时的其它考虑:(1)与起搏器无相互感知的影响。在术前筛查时,我们按照国外同行的建议,在起搏器在高输出、高频率、单极、双极起搏情况下进行筛查。(2)电极及SICD位置选择上,参考了筛查结果(导线在胸骨病左侧不通过、导线在右侧可以通过,机壳左右放置都可),除颤阈值的考虑(机壳植入在左边,除颤线圈在胸骨柄右侧,结合患者特殊的解剖结构,除颤能够包裹到的心脏更大的面积)。


手术过程

手术过程中采用局麻+深度静脉麻醉,切口位置于左侧第4肋间,沿腋中线走行。切开后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直至背阔肌与前锯肌间隙,制作囊袋以容纳装置。于剑突下切开皮肤2cm,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针将电极导线从囊袋送至剑突切口,后固定电极中段。通过隧道针将电极导线牵至胸骨上方,固定电极头部。连接脉冲发生器,置于囊袋内,庆大霉素冲洗术区及囊袋后,逐层缝合。术区覆盖纱布、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手术圆满成功,历时50分钟。缝合囊带后以50HZ诱发室颤,心室率波动于170-200次/分,S-ICD识别无误后,予65J除颤,未成功。S-ICD再次识别后予80J除颤成功后转为窦性心律,测试除颤阻抗为70Ω,考虑患者射血分数仅为18%,不予再次诱导除颤。

4.jpg

5.jpg

术后影像

阅读数: 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