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核联合 携手共进 未来可期

2019年5月11日,由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心血管核医学学术会议暨2019年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年会(心血管分会场)”在上海绿地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主持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校长李思进教授进行开场致辞。


1.jpg

       徐亚伟教授首先代表远在石家庄的葛均波院士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指出葛均波院士多次提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的重要性,对临床医师采取决策的指导作用,继而从中外心脏核医学的检查例数的巨大差距指出只有心(心脏病学)核(核医学)联合,才能更好的服务广大患者。


2.jpg

       李思进主委致辞感谢心脏科医师目前对核医学检查的日益重视,但仍有不少提升空间,心核两科的医师们仍需更紧密的联结在一起,通过心核联盟给临床工作带来更多指导建议,有助于临床决策的选择,从而造福广大患者。


3.jpg

       在第一个学术单元中李思进主委着重讲述了《中国核心脏医学发展现状与展望》,回顾了核心脏病学的发展历史,总结了目前现状,并概述了几个中国核心脏病学的前沿研究,最后,李思进主委总结道:既往的中国核心脏医学发展是比较缓慢的,新兴的前沿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进展将对中国核心脏医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将会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核心脏医学的发展。


4.jpg

       徐亚伟教授在《心脏病学与心内科最新发展方向》的讲座中从一个2017年发表于NEJM的心绞痛病例说起,这位42岁的男性患者因“劳力性心绞痛”就诊,行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提示回旋支冠脉灌注区中度心肌缺血,冠脉CTA提示左回旋支近段管腔重度狭窄。该患者经强化药物治疗联合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饮食等),4年后复查心肌核素灌注显像提示无心肌缺血,冠脉CTA提示原冠脉病变处斑块体积明显缩小,狭窄程度显著降低。徐教授从该病例引导出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的重要性,对临床决策的指导作用,并指出核心脏病学可以在干细胞治疗、INOCA以及心脏康复的诊疗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5.jpg

       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许百灵博士通过《心肌血流绝对定量分析的技术要点及常见问题》的演讲与大家探讨了心肌血流绝对定量分析的技术要点,并指出多个指标联合评价的重要性。


6.jp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石洪成教授围绕D-SPECT的原理,结合数位冠心病患者临床诊疗的过程与大家进行了《D-SPECT临床应用经验分享》。


7.jpg

       在第二场学术单元中,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的李剑明教授通过《心脏负荷试验的临床应用及经验总结》,详细的阐述了负荷试验的各种要点,并回答了“心内科医师之问”——三支病变的核素评估问题。


8.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方纬教授通过《SPECT心肌血流定量多中心试验研究的初步结果》的讲座向大家介绍了该项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并和大家分享了研究的成果。


9.jpg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的陆浩教授通过《心肌灌注显像及冠脉血流储备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探索》向大家阐述了CFR与FFR的区别,并介绍了功能性评价在指导CTO血运重建以及心肌桥、冠脉临界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10.jpg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的周欣教授通过《多功能磁共振:在人体肺部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向大家展示了临床医生梦寐以求的几乎“无所不能”的磁共振前沿技术,带给临床医生们极大的震撼。


11.jpg

       阜外医院高扬教授也为大家介绍了《心脏CT功能成像的临床应用》,指出了CTP和CT-FFR是定义“有意义的病变”的无创性方法,需结合临床、CTA图像等综合考量,选用合适的方法。

       在下午的学术活动中,精彩继续。


12.jpg

       首先是来自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的Bon-Kwon Koo教授带来的《Novel Noninvasive Approach for Vulnerable Plaque:18F-NaF PET》,通过18F-NaF结合正在形成的微钙化结晶,可以有效的识别冠脉易损斑块,并通过单中心研究证实了该技术手段的可靠性。


13.jpg

       清华长庚医院的何作祥教授数年前就发现了肿瘤治疗过程中对心脏造成的多方面的损伤,此次通过《多模态影像在心脏肿瘤学的价值》直观系统的阐述了核素在心脏肿瘤学诊断及治疗中的重要价值。清华长庚医院的何作祥教授数年前就发现了肿瘤治疗过程中对心脏造成的多方面的损伤,此次通过《多模态影像在心脏肿瘤学的价值》直观系统的阐述了核素在心脏肿瘤学诊断及治疗中的重要价值。


14.jpg

       安贞医院的张晓丽教授通过《How to improve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Myocardial Viability and LV Remodeling》指出核医学在心肌血运重建、冠心病心衰治疗中的指导作用,强调了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利用核医学进行精准评估遇到的挑战。


15.jpg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吕中伟教授通过《心肌灌注影像质量和规范化报告书写》从核医学专业角度为大家介绍了心肌灌注显像的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建议心内科医生积极参与核医学心脏诊断报告,从而能为临床提供更多准确有价值的信息。


16.jpg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刘伟静副主任医师通过《D-SPECT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为大家着重介绍了冠心病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体外反搏和震波治疗,并强调了核医学在心脏康复中评估中的重要性。


17.jpg

       阜外医院的王雅雯医生在《18F-FDG显像在大动脉炎中的临床应用》的讲座中,介绍了18F-FDG显像在大动脉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炎症活动度及疗效评估、PCI术后非特异性炎症的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确诊不明原因的大动脉炎中的重要性。


18.jpg

       阜外医院赵祚全助理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新型心脏交感神经显像药物的研究进展》的讲座。因为在心血管疾病中心脏交感神经的损伤一般早于心肌,因此赵祚全教授首先介绍了心脏交感神经显像药物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不同类型的心脏交感神经显像药物的优缺点,进而介绍了新型心脏交感神经显像药物研发的新进展。引发了各位与会人员的新的思考。


19.jpg

       MedicalVision Technology科学家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人工智能首席工程师徐潇先生通过《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人工智能在跨模态影像的前沿探索》的讲座与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中国医疗人工智能的世界级挑战与机遇,继而徐潇博士以机器深度学习FFR为典型案例为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常用研究方法及应用前景,深度学习与心超、核医学的结合引发了各位专家的热烈讨论和积极反响。


1.png

2.png

3.png

       本次大会上,各位与会专家风趣幽默、慷慨激昂的讲解赢得听众的阵阵热烈掌声,专家们严谨求实、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也鼓舞着参会人员努力探索广大的未知世界。会议中,学术讨论气氛热烈,大家踊跃发言、积极交流,均感到获益良多。最后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核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吕中伟教授进行闭幕致辞,并祝贺大会的圆满闭幕。

26_副本.jpg

      本次学术盛会的胜利召开促进了以核医学为代表的医学影像学与心血管病学、精准医学及人工智能领域等跨学科的深度交流与合作,相信在未来心血管与核医学的深度结合,会推动该领域的长足发展,正如与会专家们传递的信息一样:心血管病学与核医学是互相依赖、彼此协作、共同生存的关系。核医学为心血管病的诊疗提供精确的客观评估依据;而心血管病患者正是核医学科的检查人群。心核联合将极大的推动临床精准评估,指导临床精准治疗,目的只有一个——造福更多的患者,多个学科携手共进,未来可期!

阅读数: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