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医院再次成功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近日,南京鼓楼医院在徐伟教授带领下,再次成功植入一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1.png


病情概要

患者男性,42岁,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一年发作1-2次;

口服药物治疗一个月后晕厥再发,意识不清,小便失禁,至当地医院急诊心电监护提示室速室颤,予以电除颤后意识转清,予经静脉ICD植入术,考虑为特发性室速室颤。

患者长期体力活动,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感心前区放电1次,当地就医后考虑电极脱位,予关闭经静脉ICD。

10天前患者出现心慌,四肢乏力,晕厥2次。入院后查心超,EF37%,左房左室扩大,前间隔、前壁、下壁间隔、下壁运动减弱低平,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不全I级,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偶发室性早搏,短阵二、三联律,阵发可见加速性室性心动过速,入院后患者室速室颤反复发作,心率200以上,发作时意识丧失伴抽搐,反复予以电除颤抗心律失常及补钾补镁等治疗。

患者于2019年8月6日行经静脉ICD电极拔除术+临时起搏安装术,为心脏猝死二级预防患者,符合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的I类适应证。

2.jpg

患者室速发作心电图


本例病例特点分析

徐伟教授分析本病例特点:

(1)年轻的特发性室速室颤患者;

(2)属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

(3)发病心电图表现为室速室颤,反复体外电复律,ATP效果可能欠佳;

(4)无明确心动过缓,非除颤后起搏依赖;

(5)预期存活寿命较长,经静脉ICD拔除术后,感染风险较高;

(6)ICD导线植入5年即发生电极故障,致除颤功能失效,患者多次室颤,复苏术后决定为患者植入S-ICD替代传统ICD。

该例S-ICD植入系南京鼓楼医院第三例,由徐伟教授团队独立完成。


手术过程

·整个手术过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于左侧第4肋间沿腋中线走形切开皮肤10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作10*10厘米囊袋

·于剑突下切开皮肤2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囊袋,再沿胸骨向上约14厘米处切开皮肤2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剑突下切口,使用隧道穿引针将45厘米长的3401除颤电极从囊袋经隧道送至剑突下切口,固定电极中段

·再使用隧道穿引针将电极经隧道送至胸骨上方切口,固定头端

·连接脉冲发生器,置入囊袋内

·以庆大霉素盐水冲洗各术区及囊袋,逐层缝合胸大肌筋膜层及皮下组织,组织胶水粘合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术后行诱颤测试,第一次诱颤室速不持续,第二次诱颤充电过程中心律自行转复,第三次诱颤S-ICD正确识别室颤后成功除颤转复为窦律,除颤能量65焦耳,除颤阻抗61欧姆。

手术圆满成功,总耗时1小时。

3.jpg

第三次诱颤,S-ICD正确识别并成功除颤


选择&思考

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ICD是预防猝死的最有效治疗措施。

传统ICD通过外周静脉将除颤电极导线植入右心室内,脉冲发生器在左侧胸部皮下。手术过程需要X线透视指引,并且可能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如气胸、血气胸、导线移位等,此外囊袋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ICD导线故障也是十分棘手的并发症,常常需要拔除ICD电极导线,引起拔除导线的并发症等问题。

S-ICD与传统ICD均可通过电击治疗转复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S-ICD的设计目的:

(1)通过皮下植入,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从而降低经静脉植入除颤导线的相关术中及术后风险;

(2)通过精确识别AF/SVT 和VT/VF,减少不恰当放电;

(3)通过使用解剖标记和X透视进行定位;

(4)为无法植入经静脉ICD的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更广泛的接受ICD治疗的方法。

但要注意:S-ICD不具有常规起搏功能,有症状性心动过缓需要起搏者或存在频繁单形性室速能被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有效终止者目前不适合植入S-ICD。

阅读数: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