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首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植入新一代S-ICD,开辟SCD防治新术式

2019年9月17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起搏电生理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宿燕岗教授指导下,成功为一位心脏性猝死(SCD)高风险的患者植入山东省首例可兼容MRI的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本次接受手术的是一位男性患者,16岁,晕厥2年余,心悸4天。

诊断: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I型。EF:65%。Holter显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总心搏数100216个,无明显心动过缓。

结合患者的心脏超声等临床资料评估该患者为猝死高危患者。



专家分析病例特点:

1.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Ⅰ型;

2.属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

3.临床动态心电诊断显示无明确心动过缓,非除颤后起搏依赖;

4.考虑避免经静脉ICD除颤导线长期植入体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选择植入全皮下转复除颤器(S-ICD)。

术前对患者进行了筛查,左右两侧主要向量和次要向量测量结果均符合筛查标准,可以植入S-ICD。

1.jpg

手术在诱导性麻醉(镇痛、镇静)下进行,于患者左侧第5肋间沿腋中线走形切开皮肤6cm至7cm,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深筋膜层,制作囊袋确保在患者的脂肪下并足够深来容纳装置。

于剑突下切开皮肤2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皮下隧道导引针连接囊袋,再沿胸骨向上约14厘米处切开皮肤1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

通过皮下隧道导引针连接剑突下切口,使用皮下隧道导引针将45厘米长的3401除颤电极从囊袋经隧道送至剑突下切口,固定电极中段,再使用皮下隧道导引针将电极经隧道送至胸骨上方切口,固定头端。

对所有伤口区进行有效止血,同时通过按压将隧道内空气排出,防止导线的感知受到影响。随后连接除颤装置,置入囊袋内,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2.png

术中行DFT测试,S-ICD正确识别室颤后成功除颤转复为窦律,除颤能量65焦耳,除颤阻抗50欧姆。

手术圆满成功,耗时约1小时。

3.png

术后影像:

4.png


TIPS

心源性猝死是人类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

既往针对此类患者采用经静脉ICD植入从而识别并预防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然而,经静脉ICD由于经静脉除颤导线存在,因此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植入问题,若存在静脉异常会导致植入困难、术中穿刺并发症。

同时导线会带来的一些术后并发症,如导线脱位与断裂、导线感染、血栓形成等。

与此同时,经静脉ICD植入患者导线拔除时也存在难度大,风险高等挑战。

由于经静脉ICD植入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全皮下转复除颤器(S-ICD)应运而生。

全皮下转复除颤器(S-ICD)治疗的设计理念主要在于:

避免静脉导线导致的并发症;

减少对心肌的损害;

提高诊断准确性,感知全心脏的电位变化;

为不能经静脉植入ICD的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减少导线断裂、术后感染等带来的风险。

EFFORTLESS临床研究证实了S-ICD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经静脉ICD相比,全皮下ICD具有97.4%自发VT/VF事件除颤转复率,无导线故障发生,无血管内或系统性感染发生。并且对于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不同年龄段患者,其临床效果是一致的。


科室介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山东省临床重点学科和青岛市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目前学科拥有专职医师39人,其中获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22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比例达100%,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10人,副教授以上职称23人,占总人数的57%。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委1名,中国心血管研究杂志、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常务编委、编委4名。

科室学术骨干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心电生理和起搏学分会、中国心电学会和中国心律学会委员、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力衰竭器械治疗(CRT学组)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委员以及省心血管病学分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等副主任委员职务,学科人才梯队合理,学术带头人年富力强,由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公认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突出且有能力带领学科完成预定目标的、正高级职称人员担任。

亚专业分为心电生理和起搏、冠心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以及心力衰竭和结构性心脏病学,其专业带头人分别为全国学会委员或学组委员及山东省副主任委员等担任,总体实力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心电生理和起搏专业组技术及科研实力雄厚,多年来在心脏起搏和电生理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心脏起搏治疗一直走在国内先进和省内领先水平,每年完成ICD、CRT和心脏起搏治疗350余例,生理性起搏比例达到75%。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理性起搏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展选择性部位起搏包括右心室流出道间隔起搏、房间隔起搏、高位右房起搏和希氏束起搏等的临床研究。在恶性心律失常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埋藏式体内转复除颤仪(ICD)的临床应用出生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在心律失常性猝死尤其是冠心病猝死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年开展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500余例,近年来积极开展心房颤动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取得显著效果。近年来积极开展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同步性特点的研究,在器械治疗尤其是心脏同步化治疗(CRT),每年举办生理性起搏的临床应用、心脏性猝死和慢性心力衰竭同步化治疗方面的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

阅读数: 3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