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三月刊 中文版)

<< 2020年3月第一期 >>


1

       本月的特色论文是“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心脏性猝死风险预测”,由Adabag等人发表。我们的在线编辑丹尼尔·莫林(Daniel Morin)博士对主要作者进行了全面的采访,可在www.heartrhythmjournal.com网站上观看。心脏性猝死占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患者死亡总数的25%。作者在3年内随访了约3500名患者。他们发现,年龄,性别,心肌梗塞,糖尿病,束支传导阻滞,NT-pro-BNP水平这些因素可以识别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患者中,哪些具有心脏性猝死高风险。这些发现可用于在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患者中,识别出心脏性猝死干预的目标患者。


2

       下一篇论文题为“体重波动与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有关” ,由Lee等发表。数 据来自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数据库,涵盖韩国全国范围内无房颤病史的800万成年人。在中位数为8.1年的随访期间,作者发现,体重波动与房颤发展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尤其是在体重低的个体中,无论体重增加或减少。这些发现对于制定体重管理计划以避免体重波动十分重要。


3

       接下来是Vuddanda等发表的一篇论文,题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院内结局和30天再入院发生率及原因:一项使用索赔数据的全美范围回顾性队列研究”。在纳入的5500名患者中,院内死亡率为0.3%。与心外膜左心耳封堵术相比,心内膜左心耳封堵 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及30天再入院率更低,但住院费用更高。最常见的原因是心外膜入路引起的心包炎和心包积液。但是,鉴于心外膜左心耳封堵术的最新进展,心包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显著降低。这些数据表明,需要更多最新的数据来比较心内膜和心外膜封堵术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


4

       下一篇为Keller等撰写的 “房颤/房扑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影响”的论文。数据来自2005-2015年间德国全国住院患者样本中的300万患者。总体而言,中风 患者中有9.0%在院内死亡。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合并房颤的卒中患者病死率高于无房颤患者。这些发现表明,房颤是独立于年龄,性别及合并症之外的,住院期间院内死亡和不良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


5

       下一篇是Nagao等发表的题为“房颤消融不间断抗凝剂之间围手术期凝血标记物的前瞻性比较”的论文。总共评估了连续275名进行AF消融的患者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水平和凝血酶原片段1+2水平。他们发现,房颤消融围手术期这些指标水平在达比加群组高于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多沙班或华法林组。此外,达比加群的使用可独立预测无症状中风的发生。可能的解释是达比加群主要通过直接抑制凝血酶来影响内源性凝血系统,而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多沙班同时抑制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  


6

       接下来是Schaeffer等发表的题为“使用灌注针消融导管治疗人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肌组织染色和病变形成特征”的论文。在25例患者中,使用针头导管进行室速消融术,并分析了RF前生理盐水/造影剂灌注产生的155个部位的心肌染色荧光图像。作者发现,使用灌注针消融术,消融前注射造影剂可以帮助确认壁内位置并预测病变的形成。该发现还对疤痕区域注射治疗性药物以消融室速壁内基质具有重要意义。


7

       下一篇论文是Shade等发表的“个体化计算心脏模型预测法洛四联症修复后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作者生成了法洛四联症修复后患者的个体化计算心脏模型。模拟快速起搏测定室速诱发性。该研究中,两名患者经历了临床室速。虚拟心脏在VT阳性患者的模型中正确预测了折返性室速,而VT阴性患者的模型中则没有心律失常。这项研究证明了基于图像的虚拟心脏建模方法在改善法洛四联症修复患者室速风险分层中的潜力。其他结构性心脏病所致的室速患者是否具有同样预测效果,则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8

       下一篇由Lloyd等人撰写的论文题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晚期心衰患者难治性室速的临床经验”。立体定向放射疗法,简称SBRT,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难治性室速。作者研究了10例晚期心衰患者的SBRT结果。SBRT减少了ICD总放电的68%,但有一名患者对治疗无反应。这些发现表明,SBRT治疗可能是缓解电风暴的有用方法。虽然大多数患者接受了交感神经阻滞,但不清楚是否使用了普萘洛尔。SBRT是否比普萘洛尔更能有效地治疗电风暴依然尚不清楚。


9

       下一篇论文为Ghannam等撰写的“无心脏疾病的频发室早复合征患者的风险分层”。作者研究了272例患者。延迟增强CMR发现67例患者存在疤痕。7名患者可诱发室速。瘢痕的存在和数量与长期的VT的风险有关,且独立于EF,其危险比为18.8。长期随访期间,诱发性VT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和100%。这两种术前测试可用于识别出无明显心脏病的频发室早患者中,哪些具有室速风险。这些数据对频发室早患者的风险分层非常重要。


10

       下一篇由Chen等撰写的论文题为“快速识别宽QRS波心动过速的简单心电标准: 新的肢体导联算法”。该算法包括:(1)aVR导联单相R波; (2)I,II,III 导联中负向QRS波;(3)所有三个下壁导联中具有一致的单相QRS波; 剩下的两个或三个肢体导联中具有一致并与下壁导联极性相反的单相QRS。作者使用该算法在528例宽QRS波心动过速病例中,将VT与SVT区别开来。他们发现,这些标准用来区分VT和SVT既简单又准确。该算法的优点是仅需肢体导联即可进行诊断。


11

       接下来是Bhaskaran等发表的题为“室性心动过速壁内空间的直接和间接标测”的论文。作者对16例心脏直视手术中的患者和16例Langendorff灌注的离体心脏进行了标测。术中标测显示10/18(55%)的VTs主要为心内膜激动。8/18(44%)的VTs环路被认为在壁内。在离体心脏中,8/19的VT位置主要位于壁内,约42%。这些发现表明,在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室速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主要激活位点在壁内空间。这一发现可能对室速的标测和消融有重要启示。


12

       下一篇由Zeitler等撰写的论文题为“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并发症”。数据来自FDA的制造商和用户设施设备体验数据库。作者在24个月内发现了1604 起事件。共报告了542起感染病例,其中有414例系统移除报告(77.5%)。550例患者出现了不适当电击,其中382例(69%)归因于感知过度。有15人死亡。其中11个与设备相关。作者得出结论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皮下植入式 ICD(S-ICD)的严重并发症似乎与ICD的设计和功能有关。更好地了解这些并发症,可能有助于告知患者选择,植入技术和植入后管理。


13

       下一篇论文为“更换皮下植入式ICD脉冲发生器期间患者的除颤失效”,由Rudic等撰写。作者研究了2015年至2019年连续25名接受更换S-ICD治疗的患者。其中,在更换脉冲发生器后进行的第一次或第二次65J电击在5例患者(20%)中无效。为了在65J下实现有效的室颤阈值(DFT),在囊袋部位重新放置脉冲发生器和/或进行囊膜切开术对所有患者都是必须的。作者得出结论,在更换S-ICD脉冲发生器后,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发生DFT失败。这些发现表明DFT测试对于确保S-ICD的安全功能是必须性的。


14

       下一篇论文题为“与多非利特,奎尼丁,雷诺嗪和维拉帕米相关的整体电异质性变化”,由Stabenau等人撰写。矢量心电图的整体电异质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有关。作者研究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该测量的影响。他们发现,与维拉帕米和雷诺嗪相比,多非利特和奎尼丁与更为全局的电异质性参数的显著变化有关。这些变化因性别而异,很可能是由于离子通道功能的改变以及去极或复极的离散所致。通过矢量心电图整体电异质性测量,可以早期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利或不良作用。


15

       下一篇题为“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新兴国家预防心脏猝死的使用”的论文由Zhang等撰写。作者报告了“Improve SCA” 临床试验的结果,这是一项前瞻性研究, 旨在评估ICD治疗在代表性不足地区的获益。该分析共纳入3889名患者,以评估VT或VF治疗和死亡率。纳入患者主要为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用于一级预防的ICD植入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相对风险降低了49%,这些患者的具体风险因素包括晕厥,非持续性VT,PVC>10/h和LVEF<25%。这些数据表明,ICD治疗的死亡率获益延伸到了代表性不足地区的特定一级预防人群。


16

       接下来是Lee等撰写的“标准双极电压的标准低估了新型微电极导管基质标测的心肌疤痕”。通过标测导管测得的低电压与密集的疤痕和边界区域相关。但是,这些标准是通过3.5mm尖端导管建立的。标准电压的标准是否适用于电极尺寸和电极间距离均较小的导管尚不清楚。作者使用猪模型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从微电极获取的双极电压值整体大于从标准导管获取的双极电压值。对于具有多个小电极和更紧密的电极间距离的新型标测导管,应建立新的参考值。


17

       下篇论文为Jain等撰写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冷冻球囊消融后的持续生活质量改善”。数据来自STOP-AF Post-Approval研究中的335名受试者。身体和精神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均较基线水平均显著提高。消融后所有心律失常症状均较基线明显降低。作者得出结论,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可显著且持续地改善生活质量,这可能与心律失常负荷减轻有关。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缺乏随机对照比较。


18

       下篇论文为Ng等撰写的“KCNH2基因钾通道变异的高通量表型分析可区分致病性与罕见良性变异体”。作者在人类胚胎肾293细胞系中表达了KCNH2变体,并使用自动膜片钳平台和细胞表面ELISA方法进行了表型分析。他们发现,杂合KCNH2变异体的高通量电生理表型分析可以准确地区分显性抑制,单倍不足功能丧失和良性变异。此测定法可能有助于将来对KCNH2变异进行分类。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人类胚胎肾293细胞系没有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19

       最后一篇研究由Greer-Short等撰写,题为“钙调蛋白激酶II调节心房肌细胞晚期钠电流,钙处理和房性心律失常”。作者在表达拟磷酸化或抗磷酸化Nav1.5(即钠通道蛋白)的野生型和Scn5a敲入小鼠中,研究了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Ca2+处理和心律失常易感性。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作者确定Nav1.5的CaMKII依赖性调节是Ca2+处理 缺陷和AF时异常冲动产生的重要上游事件。这项研究进一步强调了CaMKII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原创性论文外,期刊还出版了Maron等的历史小插图,题为“重新审视 Guidant 事件......但这一次有好消息”。我们还添加了儿科和先天性电生理新闻作为电生理新闻文章之一。希望您喜欢本期播客,我是《HeartRhythm》杂志主编陈鹏生。也感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孟冠南博士对这一期翻译工作的帮助。

我是《HeartRhythm》杂志主编陈鹏生,再次感谢各位收听。

阅读数: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