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团队顺利完成健世科技经心尖人工主动脉瓣膜及其输送系统疫情后首例临床入组

北京时间2020年6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在疫情后顺利完成宁波健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世科技”)自主研发的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膜及经导管人工心脏瓣膜输送系统临床试验的首例植入。手术由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副主委、心胸外科医师协会副主委、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董念国主任团队在相关科室协助下共同完成。

1.png

术前评估

此次入组的手术患者为80岁高龄女性,患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并重度关闭不全,2月前出现胸闷、胸痛,活动时症状加重,并出现喘息憋气。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并重度关闭不全,升主动脉一定程度扩张,左心增大。该患者心脏结构解剖复杂,病人身体极度虚弱,无法实施传统外科手术。

2.png

造影显示患者主动脉瓣大量反流

术前准备

手术日恰好是老人80岁生日,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主任团队对手术方案进行多次探讨,利用3D打印左心及主动脉模型模拟进行整个输送、定位释放、输送系统撤离的过程。根据术前CTA分析的结果,模拟好心尖入路位置及角度,判断好器械的调弯角度保证器械同轴后释放瓣膜。

3.png

手术过程及要点

经过董念国主任团队的严格评估,手术采用健世科技的Ken-Valve®的27mm的产品,依照术前模拟的位置及角度,从心尖开口置入输送导管,并在心室中将器械调弯抵达致瓣环位置,确定好位置后打开定位件后微调位置至对准窦位,往下移动定位件至虚拟瓣环位置,造影显示瓣膜定位精准,尚小珂教授果断地将瓣膜主体部分打开,此时瓣膜已经完全开始工作。造影显示瓣膜释放位置完美,无瓣周漏,由于导丝的影响,瓣中有轻微的反流,最后将瓣膜与输送系统拆卸后撤离输送系统,术后超声显示无瓣周及瓣中漏,瓣膜位置良好,病人体征得到明显的改善。

术后小结

术后,董念国主任对本次手术过程进行了总结,由于患者瓣膜解剖特点几乎为纯返流,狭窄很轻,压差15mmHg,无钙化,主动脉根部解剖完全不适合做经皮TAVI,所以选择更为安全的经心尖入路途径。术前结合产品的特点,借助3D模拟、影像分析,将整个手术过程进行预演,在手术过程中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整,十分轻松的将瓣膜完美植入患者病灶位置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此例手术的成功,也为Ken-Valve®的后续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常见的主动脉瓣膜疾病包括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Valve Stenosis, AS)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 AR)。在欧美国家,AS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中较高,年龄≥65岁人群中约2.0%,在年龄≥85岁人群中约4.0%,是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尚未有大规模主动脉瓣膜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但随着国内老龄化趋势的到来,主动脉瓣膜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预计每年增长超过30%。

长期以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一直是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且手术风险高,大量患者因高龄、左心室功能差或存在严重的并发症、以及恐惧外科手术而放弃外科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是一种全新的微创瓣膜置换技术,为难以依靠传统方法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自2002年国际上第一例TAVI手术后,迄今全球每年接受TAVI手术治疗的患者已超过10万例。但TAVI术后仍存在相关的技术缺陷,如术后出现支架移位、瓣周漏、血管事件以及永久植入起搏器等的并发症,更显出新型TAVI瓣膜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由宁波健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办的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膜及其输送系统临床试验在疫情期间重新启动,在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主任介入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完成疫情期间的首例入组,同时经股动脉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已经研发成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临床前准备工作,将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款经股动脉同时治疗AS、AR的TAVR器械。相信不久的将来,宁波建世科技将以更丰富的创新型介入产品服务大众。

阅读数: 3806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