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在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的指导下,由创领心律医疗举办的《如果起搏器会说话》“空中沙龙 - 上海站”在云端成功举办。《如果起搏器会说话》系列活动聚焦起搏器术后管理,着力问题解决和治疗优化,并为临床医生提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及为起搏疗法深入基层提供学术讨论平台。
吴立群教授
会议开始,吴立群教授致开场辞,吴教授表示:创领心律医疗是我们上海的心脏起搏器公司,已经推出了具有国际品质的心系列国产心脏起搏器。吴教授表示作为同在上海的医生很支持本土的起搏器国产化事业,同时也希望广大的临床医生多支持、多应用,为起搏器的国产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宿燕岗教授
宿燕岗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起搏行业近年来创新不断,包括CRT、ICD、以及无导线起搏等,但普通起搏器依然是整个起搏领域的最大组成部分。起搏器是一种电子植入装置,临床医生多了解它的算法和功能,就能更好地应用这些技术,做好患者的疾病管理。创领心律医疗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本土自研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起搏器国产化,并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起搏疗法在临床的应用。
会议第一部分
唐恺教授
唐恺教授首先介绍了《A2D生理性起搏器新思路》。唐教授从生理性起搏需求出发,强调起搏装置单纯地减少右室起搏可能会导致过长的PR间期,进而导致返流增加,心房负荷增加,从而增加房颤风险。而A2D模式可以做到兼顾SSS和AVB的患者需求,既能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又能避免长PR间期,优化生理性起搏。
王骏教授
接着,王骏教授详细讲解了《模式转换功能系统分析比较》。王教授深入浅出地将临床上应用的模式转换的多种算法进行了梳理,将晦涩难懂的功能算法讲得清晰明朗。王教授指出,作为起搏电生理医生,单纯用AA间期评估房颤是不太确切的,而创领以早搏的算法来判断房颤,更符合临床实践操作。
李莹教授
李莹教授点评到,生理性起搏是大家孜孜追求的终极目标,实现方式不断突破。A2D理念对不同形式的AVB有不同的算法,都体现了该功能精细的运算以符合临床的实际需要。
龚辉教授
龚辉教授点评到,起搏器模式转换是个比较“烧脑”的课题,独特的WARAD算法减少了不必要的模式转换,并尽快地回归到生理性起搏模式,减少了由于模式转换带来的频率骤变,使患者感受更舒服。
会议第二部分
张政教授
张政教授首先分享了《寿命和体积,鱼和熊掌岂能兼得?》。张教授分析到:影响起搏器寿命的因素很多,这就对电池续航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增加电池容量的同时会增大装置体积,而对患者来说,体积的增加会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并可能增加患者的感染几率,所以,体积和寿命如何兼顾?专为中国患者设计的、体积只有8立方厘米的心系列起搏器,通过专利芯片设计降低了功耗,在腔内图打开的条件下仍然能达到10-12年的寿命,非常难能可贵。
潘文麒教授
最后,由潘文麒教授介绍了《起搏器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这是一个交叉学科的话题,潘教授通过临床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阐述了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意义,又通过介绍心脏起搏器监测睡眠呼吸的原理和DREAM研究,总结出装置监测心脏和非心脏事件以提供临床诊断信息的特点和用途。
毛家亮教授
点评环节,毛家亮教授指出:起搏器体积越来越小是很有意义的,部分老年患者瘦到只剩一层皮肤,感染风险非常大,对于此类患者,心系列起搏器就非常有必要。另外,过去大家担心体积小就会影响机器的使用寿命,但通过张教授的讲解,了解到这么小的体积也可以达到10-12年的使用寿命。
李若谷教授
李若谷教授则点评到: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对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患者影响很大,如何方便的监测和治疗呼吸睡眠暂停,以改善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是我们日后要做的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宿燕岗教授
会议最后,宿燕岗教授总结到:心系列起搏器的算法和功能在行业里是非常先进的,品质是值得信赖的。创领的自主研发创新和售后技术服务都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目前,我中心在牵头的MRI电极的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中,我们大家都对起搏器的国产化有很大期许,希望有更多高品质的产品能服务于国内患者,祝愿起搏器全面国产化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