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病痛止步于同济医院”
“让99%的病人得到正确诊断”
“让疑难、危重病人在同济应得到最好、最有效治疗”
这三句话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的座右铭,也是他二十年来的工作准则。
第十三届同济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于2020年8月8日召开,汪道文教授作为大会主席,接受了严道医声网的专访,讲述了他和同济医院“同舟共济、格物穷理”的故事。
汪道文教授
恪尽职守担重任
◆ ◆ ◆
尽职:责无旁贷走向“战场”
“这对我们就是一场战争,我说要打仗了,我们这些‘士兵’要上去,我们学科的医生,没有一人辞职,没有一人退却。”
今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新冠疾病在湖北省爆发,湖北省内受疫情影响,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疫情爆发初期,作为最早一批发出警惕新冠肺炎患者心血管高死亡风险的专家之一,汪道文教授带领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责无旁贷地走向“战场”。
疫情期间,汪道文教授深入一线,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抢救新冠患者
汪道文教授同曾和松教授一道在中法院区临时搭建的隔离导管室里指导手术
“我们是带着疑问去探究。疫情来势迅猛,病毒严重损害了感染者的心脏,研究结果表明,70%的死亡是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这一点不被人们所认识。”汪道文教授说,对于新冠这个非常特别的疾病,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正转为持久战,同济医院从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角度,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性结果,为世界战“疫”做了贡献。本次论坛期间,对于COVID-19的防治也将分享相关研究成果。
尽责:重视基层教育
“最怕别人不来学习”汪道文教授说。
“教育工作,要做的好上加好。”同济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旨在进行继续教育,提升整个湖北省医生学术水平的心血管会议,已经持续办了13届。
“以同济医院、协和医院领衔的湖北省是一个医疗大省,同时也是医疗强省,医院就要尽到教育的责任、培训的责任,培养医生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 汪道文教授表示,要继续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论坛影响力。
汪道文教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跟当地医生交流学习
实际上每一年的学术会议,除主会议之外,还会以高峰论坛为中心派生出四五次小型的、深入基层的专题学术活动。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会前已经进行了连续几个月的学术线上会议,每一期一个主题,这可以说是高峰论坛的前奏曲,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
“基层医生是同伴”,同济医院一直跟湖北省各县市级基层医院保持着紧密的业务和学术联系。
“我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在乡下做过赤脚医生,知道基层工作的困难。”
汪道文教授对基层培训医生要求严格,“基层医生出来培训一次很不容易,学不会没关系,了解了诊治流程,知道专家们是怎么‘冲锋陷阵’的,知道我们能帮助你,长了见识就不简单。”汪道文教授总是苦口婆心地对年轻医生讲,并且毫不吝啬和基层医院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
就是这种“有困难随时来”“有问题随时问、随时解答”的温暖情怀,使许多医生跟汪道文教授成为了朋友,形成一种密切关系。
汪道文教授说,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基层医院的信任,“只要还有一口气,赶紧赶紧送同济。”重病人送来同济解决,救治成功率更高,形成一种互动,使同济医院在没有进医保的这种情况下,病人依然满员。
对于危重病人,汪道文教授更是制定了一个“绝不拒收任何一例病人”的规矩,急诊室常年备着备用床,调动科室全部力量,救治危重病人,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去往基层,在红安县村民家里会诊,科普高血压知识
厉兵秣马练精兵
◆ ◆ ◆
“人活着,总得有意义、有价值,我人生的价值,就是带领学科为国家医疗事业做出贡献”。
带好学科团队
“我非常幸运可以在同济医院工作,同济医院‘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在同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汪道文教授告诫年轻医生,医疗行业必须规范,千万别动歪心思。“学科带头人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树立把学科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管理能力,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将学科做强做大。”
首先,提倡医生要有科研的思维和临床的能力。因为做科研就是学习,写一篇文章,至少要看十篇文章,可以使你的思想和境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最前沿。“这是个人成长需要,也是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汪道文教授对学科所有人都是这么要求的。
第二,培养六个能力,即问病史的能力、动手的能力、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撰写文章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为年轻人创造机会。汪道文教授当主任的第一天,就规定所有人必须解放思想,必须提高基本能力——“必须会做冠脉造影,必须会安装临时起搏器,必须会抢救”,同时给每个人做手术的机会。
我们学科培养了一支急危重症救治的年轻队伍,只要有需要可以随时带上ECMO救治病人。“曾经有一次没有救护车,我们自己开着小车抱着ECMO机器,开到县医院去救治病人。”
现在,汪道文教授根据学科每个人的特点分配不同方向,“让一部分人做心衰,一部分人做高血压,一部分人做流行病学研究,给大家机会学习,给大家机会去承担工作”。汪道文教授说,心内科的建设要在提高内科医生能力,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发展亚专科。
他支持年轻人敢想敢做的冲劲,在他的鼓励和带领下,肥厚性心肌病创建了有效的心肌消融操作术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直接用导管安装主动脉瓣,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基因诊断,为了“诊断要清楚”这一个目标,汪道文教授要求自己的研究团队不计回报也要清楚准确的诊断病症,目前同济医院心内科诊断准确率可以达到99%。
“心血管的重大疾病,在我们手上必须得到很好的解决”。
绿色电生理、暴发性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基因诊断……现在的同济医院心内科,亚专科齐全,团队完善,临床研究配套完备,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不同的方向,针对不同的病人,都能形成最佳的治疗方案,可以说在中国是最先进团队之一。
“在国家这么重要的医院当医生,就要当一个好医生,不仅仅是一般的好医生,而是要做为国家担当,为社会做贡献的医生。”
不懈追求“心”境界
“同济医院是一个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医院毫无疑问必须由研究型学科构成,同济医院心内科就必须是研究型学科。”在过去的工作中,汪道文教授带领的心内科研究成绩突出。
去年,同济医院收了五十多例暴发性心肌炎。
暴发性心肌炎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多发生在青壮年身上,致死率曾经高达50%以上。汪道文团队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将救治成功率提高到95%以上。
汪道文教授在其他会议上讲授暴发性心肌炎
“救命最重要,没什么好保密的,把成熟的可用的技术教给大家,认识提高了,诊断就容易了。”为了让暴发性心肌炎救治技术惠及全国,自2018年始,汪道文教授率团队在全国举办27期学习班,包括诊断、治疗、基础研究、发病机制等的病例报告。
据悉,汪道文教授说作为第七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主稿,将针对推广暴发性心肌炎的“中国诊疗方案”,让更多人知道“及早识别,及早诊断,及早预判,及早治疗”的重要性。
除了暴发性心肌炎,近年来同济医院心内科在心力衰竭这块也是小有成绩。
汪道文教授介绍说,心力衰竭是个永久话题,心衰治疗有几个里程碑式进展,一是转化酶抑制剂,二是β受体阻滞剂,三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四是一些待证实的临床药物,在整个过程当中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就是β受体阻滞剂,有效降低了病死率和预后改善效果,在用转化酶抑制剂的基础上再用β受体阻滞剂,死亡风险五年基础上降低34%。
但非常遗憾的是,因为种族之间的差异性,这项研究只针对白种人,对黑人没有效果,但对黄种人有没有效没有人知道。于是,汪道文教授带领团队做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β受体阻滞剂的效果超过西方人,达到42%的总体死亡风险下降,在研究中还发现疗效与基因型的关系。
汪道文教授说,对于罕见病的研究,是他以后的方向,等研究明白了,队伍带出来了,形成一定规模了,在千万人中把“特务”甄别出来了,再去研究其他的冷门领域。
尽职尽责,臻于至善。汪道文教授带领的同济医院心内科的发展,既接地气、又触摸前沿,将朝着国内、国际一流的平台发展,让学术为更多人带来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