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9月24日,由四川省医学会主办,四川省医学会电生理及起博专业委员会、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承办,四川省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办的四川省医学会第十三次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成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CCC2020)正式召开。
会议期间特别设立胸痛中心专场,邀请国内知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荟聚一堂。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蔡琳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立教授担任活动主持人,绵阳市中心医院罗彩东教授、剑阁县人民医院李元宝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丁寻实教授也在线下以及线上参加了本次活动。
左:陈茂教授 右:向定成教授
向定成教授在致辞时表示,近些年来,四川省胸痛中心建设的发展在全国走在了前列,四川省胸痛中心联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三家胸痛中心示范基地也对全省各家医院胸痛中心建设起到了培训、示范、引领作用,对推动西南地区胸痛中心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向定成教授代表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对四川同道的努力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还提到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工作要及时开展起来,重视基层胸痛中心建设。
陈茂教授作为四川省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他在致辞中谈到了四川省的成绩离不开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鼎力支持,胸痛中心的建设也对医院学科发展以及病人的救治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尽管如此,四川省胸痛中心建设依然存在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第一是四川省面积大人口多,胸痛中心地域分布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第二是胸痛中心模式创新落地还需要努力;第三是胸痛中心质控问题。
在简单的致辞环节结束之后,胸痛中心专场活动迎来了主题演讲。专家们围绕胸痛中心现状、胸痛中心质控以及如何推进四川省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如何抓好基层胸痛中心等多个核心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向定成: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六版解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
向定成教授表示,《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包含了五大要素:
一、基本条件与资质(重点是考察以急诊PCI为主的STEMI救治能力)
二、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强调是在临床实践中执行ACS指南,将指南流程化)
三、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医院必须主动与院前急救系统合作以缩短救治时间)
四、培训和教育(让胸痛急救的各个环节协调工作,形成合力)
五、持续改进(以缩短STEMI总缺血实践为目标,强调逐步改进流程)
在《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六版中)对五大要素进行了整体的修改,第一要素中修订了数据填报与新增信息化;第二要素中新增随访管理条款;第三要素中新增120急救原则;第四要素中简化了条款,新增心肺复苏;第五要素中新增了统计指标。
陈茂:四川将如何执行胸痛中心质控和介入质控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
2017年4月10日,四川省胸痛中心联盟正式成立。经过三年的努力,四川省胸痛中心地市级联盟有德阳、遂宁、广元、南充、泸州、绵阳、攀枝花等七家。目前全国胸痛中心注册医院4599家,其中四川213家,位居全国第六,西部地区第一。
未来胸痛中心体系建设或将要实现从急救到预防,从疾病到慢病的延伸,实现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民管理的“三全模式”。四川省同样也在进行模式创新,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以构建区域协同救治平台为抓手,打造急性胸痛患者“防治救康”的全程管理。
陈茂教授特别提到胸痛救治单元是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胸痛救治网络的基础环节,是打通胸痛救治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应该大力推动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工作。
此外,陈茂教授也在现场公布了2020年四川省胸痛中心标准版以及基层版质控指标,未来将联合四川省心血管疾病质控中心,在四川省胸痛中心联盟领导下,成立胸痛中心建设质控专家委员会,开展常态化质控工作。
蔡琳 :胸痛中心建设中溶栓剂使用的时机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蔡琳教授
蔡琳教授从STEMI救治临床实践的角度,分享了在胸痛中心建设中进行溶栓的时机选择。蔡琳教授认为溶栓的获益取决于开始溶栓的时间。血管开通越早,被挽救的心肌就越多,溶栓治疗越早越好。院内溶栓治疗应该在患者到达医院的30分钟之内进行,如有条件可进行院前溶栓,但院前溶栓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急救车上有内科医生;
2.良好的医疗急救系统;
3.有能远程医疗指挥的负责医生。
关于使用药物的选择上,有溶栓药物及辅以STEMI的药物治疗。蔡琳教授详细介绍了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镇静止痛药物、抗交感治疗等药物的临床使用规范和经验。此外,溶栓再通指征分为两种,间接指征和直接指征。间接指征包括胸痛于2h内基本消失;ST段60-90min回落50%以上;2-3h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酶峰提前等。直接指征则是TIMI血流分级。
蔡琳教授总结称,医生要学会迅速识别STEMI,掌握辨别适应症以及禁忌症的方法,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此外蔡琳教授还呼吁大家进行溶栓后造影,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定期参与巡讲培训。
张立:胸痛中心再认证工作介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立教授
为了对已通过认证的单位进行持续的后续监督和管理,为了持续改进胸痛中心建设,保证高效的流程运作,提升救治质量,胸痛中心再认证工作至关重要。
张立教授强调,再认证工作以常态化质控为基础,将有效促进胸痛中心持续健康发展。再认证不是认证后3年才开始,而是从通过认证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在胸痛中心再认证标准中,满分100,质控成果占50分,持续运行占30分,数据质量占20分。
第一部分数据质量评分中,会经过质控平台在线审查初筛,满足以下三条才可启动再认证程序:包括急性胸痛病例上报完整性,STEMI病例的时间节点填报完整性以及数据库填报时效性。此外 ,数据库核查会检查数据完整性、真实性、溯源性,有现场核查和飞行检查两种方式。
第二部分持续运行评分中,分为十六个板块,包括及时更新委员会人员,坚持定期召开联合例会(1分);落实每季度一次的质量分析会和典型病例讨论会制度(15分);保持胸痛中心的标识和指引清晰和醒目(2分);持续改进日常工作流程(2分);坚持落实医院的时钟统一制度(2分);坚持胸痛中心年度培训制度(1分)等等。
第三部分质控成果评分中,张立教授介绍了一些常用质控指标,包括STEMI患者首份心电图至心电图确诊的时间月平均小于10分钟;导管室激活时间小于30分钟且呈现缩短或稳定的趋势;《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六版)中新增了初步诊断为NSTEMI/UA患者实施分层评估的比例达到100%;ACS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随访率不低于50%,所有ACS患者从确诊道康负荷量双抗给药时间在10分钟以内且有缩短趋势等等。
四川基层医院规范化溶栓培训项目正式启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开启新篇章
为了规范诊治流程,优化救治措施,持续提高四川省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降低致死率、致残率。在四川省胸痛中心联盟的牵头带领下,四川基层医院规范化溶栓培训项目在本次活动上正式启动。蔡琳教授也在活动现场介绍了该项目的培训对象、实施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效果评估等五大方面信息。
随后,陈茂教授、蔡琳教授、张立教授、刘剑雄教授、张俊教授、刘天虎教授……一起见证了四川基层医院规范化溶栓培训项目启动的重要时刻,开启了四川省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新篇章,进而推动四川省胸痛中心整体建设再上新台阶,造福更多四川省乃至全国心血管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