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在北京主持召开的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暨临床入组完成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房间隔分流装置已成为国际上心力衰竭器械治疗新兴的技术方向,尤其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来说,能够有效缓解左心房超负荷,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运动耐量及预后。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
健康界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了解到,2020年4月3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D-shant心房分流器完成了中国首例人体植入,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和宋光远教授团队连续完成了数例心衰患者的分流手术,术后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
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在致辞中介绍,心房分流器的作用原理即通过经皮介入微创的方式在房间隔植入一枚分流装置,在不明显减少左心排量和明显增加右心负荷的基础上降低左心房压力,缓解肺淤血及呼吸困难,从而改善心衰症状及预后。同时不显著增加右心负担及降低心排量,也不引起反常栓塞。

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光远教授
截止2020年12月25日,D-shant心房分流器的FIM(First In Man)研究已完成了全部入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光远教授通过一例心房分流器典型病例分享了患者的获益情况。“入组患者中首例完成6个月随访的心衰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持久,患者的活动耐量及心功能也大大改善,生活质量明显好转。同时,患者最终房间隔孔径保持良好,未出现明显回缩。”不仅如此,患者的功能性瓣膜反流、舒张功能和右心衰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武汉协和医院尚小珂教授
“我国研究团队开发的D-shant心房分流器与国际上已进入临床的IASD、v-wave、AFR等产品相比,其设计最大的优势在于,是目前唯一的可回收、可二次干预的分流装置”。尚小珂教授指出,“D-shant心房分流器还强化了分流器腰部支撑力和防闭塞工艺处理技术,提高了产品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记忆性,能够有效避免分流孔的闭塞,其输送的鞘管为同类产品最小,有效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张长东主持新闻发布会
随着房间隔分流装置领域临床研究结果的不断发布,未来这项技术有望能成为心力衰竭的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而改变中国广大心衰患者的生存现状。吴永健教授表示,“D-shant心房分流器可能还有更多的临床价值等待被开发,我们准备开展全国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发布会现场
会上,与会专家就心房分流器FIM研究目前需要完善的问题纷纷建言献策。宋光远教授表示,D-shant心房分流器植入的适应证未来还会基于更多的临床研究结果加以修正,确定I类、II类、III类适应证。此外,目前尚无较多患者完成随访,心房分流器的长期疗效和预后评价、长期植入情况下如何维持血流通畅都是下一步工作中要注重的地方。
徐波教授、吴永健教授、宋光远教授、尚小珂教授、钟禹成教授5位专家,就心房分流器D-shant名称的来源、新发现、未来临床研究计划等内容接受了现场媒体的采访。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