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西子会丨3台高难度冠脉介入手术直播演示,轻拢慢捻展现行家技巧

2021年5月17-22日,由浙江省医学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共同举办的第 16 届“西子心血管病联席会议”完成各项学术日程,圆满闭幕。

大会继续秉承会议特色,兼具全面性、国际性、创新性;聚焦心血管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围绕基础医学、房颤、心脏康复、起搏电生理、高血压、精准医疗,左心耳封堵、无射线电生理消融、心律失常、心衰、冠脉腔内影像与功能学、CTO、瓣膜病等多个心血管疾病领域当下临床热点专题版块设置特色论坛,尤其注重学科交叉下的心血管疾病诊疗进展,多角度分析专业领域问题,回顾与总结近些年来心血管疾病学术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立足于当下心血管领域前沿学术动态、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本届会议理论结合实践,广邀浙江省以及全国各地众多心脏病知名专家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齐聚一堂,通过手术示教、专家讲座、热点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度探讨了心血管领域各类疾病手术策略、技术、技巧与器械的最新进展,畅谈学术前沿,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会。

5月21日,介入无植入手术演示及冠脉复杂病变手术演示专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马剑英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斌教授先后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通过手术转播的方式分别演示了一例可降解支架植入手术与两例复杂冠脉CTO病变介入手术, 直观展现了冠脉介入手术的操作流程和步骤。

葛均波院士:得心应手,介入无植入BVS手术演示

▼▼▼

葛均波院士首先在介入无植入手术演示专场中展示了一例可降解支架植入病例,并与线上观看手术直播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金重赢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浩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宁波市第一医院陈晓敏教授等专家,针对可降解支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

手术对象为一名53岁男性患者,既往高血压病15年,分别于2016-6、2017-6对右冠、中间支植入支架,超声心动提示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EF 46%。此次造影后发现,LCX近段有85%局限狭窄,考虑患者年纪和病变特点,采用可降解支架的方式进行治疗,减少远期支架在体内的残留。

OCT提示11点方向支架贴壁不良

术中,葛均波院士先使用3.0*10mm切割球囊以6-8atm切割LCX狭窄病变,扩张满意之后选择Xinsorb 3.5-18mm可降解支架,精确定位于LCX近段,逐渐缓慢增加压力释放支架,最后以8atm释放支架,但造影提示支架近端左房支对侧管壁支架球囊扩张不充分,有小切记表现,为明确支架贴壁情况,使用OCT进行腔内影像检查评估。OCT检查结果提示,近段病变支架贴壁不良,尤其有分支血管部位。

使用3.5*12mm后扩张球囊对支架远端以14atm进行后扩张,近端以18atm进行后扩张。扩张后,再次复查OCT,虽然用3.5*12mm后扩张球囊打到18atm,支架贴壁情况明显改善,但左房支开口对侧仍有个别支架梁贴壁不佳,但由于后扩张压力已经比较大,其余部位已充分贴壁,故不再反复后扩张。OCT对评估支架贴壁不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OCT提示2点方向仍有个别支架梁贴壁不良
手术结束后,葛均波院士与在场专家围绕本次手术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Q

金重赢教授:可降解支架梁是否需要尽可能的埋入到斑块内,远期效果才会更好?


葛均波院士:早期在直径小于2.5mm血管进行可降解支架植入,发生再狭窄等事件概率非常高,考虑原因与可降解支架植入后造成小血管流体力学不稳定,从而激活血小板聚集,造成事件发生概率升高。而我国高润霖院士牵头的研究表明,在相同血管直径下,植入可降解支架的结局较好,分析原因可能是与后扩张球囊使用率更高、支架扩张更充分有关。由于可降解支架支撑力较弱,所以希望通过后扩张球囊使支架梁扩入到斑块以内结局更好。当然也不建议过大(大于支架0.5mm)的后扩张球囊进行扩张,以免造成血管壁损伤。

Q

周浩教授:术中若无OCT,可以使用IVUS替代吗?


葛均波院士:目前的可降解支架材质在超声波下,存在显影不清的问题。目前分辨率最高的IVUS在看支架梁的过程中,仍显分辨率不足,所以IVUS不能完全替代OCT对可降解支架贴壁情况进行评估。

Q

徐亚伟教授:未来,可降解支架最薄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葛均波院士:支架从最早不锈钢、合金等材质逐渐发展,目前来看越薄的支架效果越好。而对于目前的聚乳酸酯材质的可降解支架,如果支架梁过薄,支撑力会变低。但展望未来,肯定会在材料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支架梁变薄是大势所趋,越薄的支架梁肯定越有优势。

Q

陈晓敏教授:术后,双抗血小板时间多久最为合适?


葛均波院士:双抗需要口服3.5年至4年左右,否则炎症风险会导致相关事件的出现,在可降解支架早期,双抗血小板口服时间偏短,导致可降解支架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目前缺乏针对可降解支架抗血小板治疗时长的相关临床研究,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经验来看,长时间的双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的,待可降解支架充分吸收后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更为安全。


马剑英教授:正逆结合,锲而不舍力克复杂CTO

▼▼▼

马剑英教授进行病例特点分析

在随后的冠脉复杂病变手术演示专场,马剑英教授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一例复杂CTO病变手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沈玲红教授、金华市中心医院傅慎文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单培仁教授、衢州市人民医院屠晓鸣教授等专家于线上观摩并实时讨论手术步骤。

参会专家们共同讨论病例特点

患者71岁女性,既往高血压病,1月前ACS回旋支植入支架。此次进行复杂RCA-CTO的再次介入治疗。造影提示RCA中段慢性闭塞,并伴有可疑编织样血管表现,后降支有来自左前降支间隔支较明显的侧支循环。LAD中段慢性闭塞,远端血管有间隔支自身侧支循环供应。

右冠脉造影中段闭塞伴丰富血管网

由于患者前降支闭塞端不明显且有对角支分支,闭塞段较长,因此,介入困难较大。马剑英教授认为,可优先选择对侧支循环更丰富的RCA后,再对LAD行介入治疗。此外,RCA闭塞段虽然有着丰富的血管网,但考虑自身桥血管可能性大,在介入过程中需非常谨慎。与在线专家讨论后,马剑英教授首选逆向介入途径。

左侧冠脉造影可见间隔支侧支供应右冠脉远端

术中,马剑英教授首先使用SION导丝在corsair微导管支撑下,经间隔支进行逆向尝试,反复查看双侧冠脉造影,可见存在几支间隔支可供选择。首选选择了近端小间隔支进行了逆向尝试,但远端无法送至后降支,摆动幅度较大,考虑并不在血管结构内,多体位投照后,考虑这个微通道并不能送至RCA远端血管腔内,穿孔概率较大,故换用其他间隔支侧支再次尝试。看起来连续的侧支并不容易通过。使用TIP injection进行评估后再次寻找更合适的侧支。选用SUOH03导丝经偏近端的间隔支侧支进行尝试,送至后降支主支很困难。再次反复查看造影结果,决定选择偏中间的间隔支再次尝试,这次成功将SUOH03导丝通过间隔支侧支送至后降支远端,跟进corsair微导管,将SION BLUE导丝送至LAD以稳定指引导管,将corsair微导管送至后降支远端,这时发现后降支近段是慢性闭塞。

逆向导丝送至右冠远段

逆向尝试FielderXTR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再升级为Gaia3导丝进行尝试,仍不易通过闭塞病变,故转为正向介入治疗。正向Corsair微导管支撑下,尝试Gaia3导丝正向尝试。不同角度透视,验证正向与逆向导丝交汇的位置,正向导丝与逆向微导管存在距离,考虑正向导丝位于内膜下。逆向换用新的Gaia3再次尝试通过闭塞段,由于血管扭曲严重,逆向导丝不能与正向导丝交汇。

正向导丝成功通过闭塞病变与逆向微导管汇合

逆向导丝换为Pilot150导丝再次尝试,送至RCA中段,透视可见正向逆向导丝非常接近,回撤正向微导管,正向送入2.0球囊至RCA中段后,球囊支撑下送入guidezilla至RCA中段,在RCA中段进行reverse CART,球囊扩张后,逆向导丝reverse CART成功送至guidezilla内。将逆向微导管逐渐跟进到guidezilla内,使用RG3导丝进行体外化。正向使用小球囊对闭塞病变先进行预扩张,使用IVUS验证导丝是否位于真腔。IVUS可见导丝全程位于真腔,斑块负荷非常重。

IVUS提示导丝全程位于真腔
证实导丝位于真腔后,使用2.25mm及2.0mm球囊对闭塞段进行充分扩张。远端分叉处钙化明显,反复进行扩张后造影效果满意,由于RCA弥漫性狭窄伴废用性萎缩,选择2.5×30mm药物球囊对闭塞段进行扩张释放,等待灌注改善一段时间后,复查决定是否需植入支架治疗。RCA闭塞开通后,对左侧血管的侧支循环供应也有帮助,可等待LAD侧支形成更好了再次行介入治疗。撤逆向微导管验证逆向血管有无损伤。可见间隔支远端有少许造影剂滞留,考虑血肿较小,未进行进一步处理。

支架植入后血管再通,回撤逆向微导管

此例手术CTO病变复杂,难度系数极高。马剑英教授团队术中不急不慢,正向逆向同步操作,同时根据术中情况反复尝试不同手术技巧,最终成功开通病变部位,充分展示了马剑英教授的精湛技艺。

张斌教授:4小时不懈鏖战,稳中求变制胜复杂CTO病变

▼▼▼

第三例手术由张斌教授演示,主持及讨论嘉宾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周斌全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姚康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叶显华教授、湖州市中心医院程震锋教授、丽水市中心医院胡武明教授

周斌全教授致开场词
手术患者为一名51岁男性,既往糖尿病高血压病,2月前于前降支植入可降解支架,1月前于回旋支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尝试经间隔支逆向开通RCA慢性闭塞未成功。此次计划行RCA-CTO介入治疗。造影显示,LCX存在心外膜侧支供应RCA远端,但LCX已植入支架,可能影响LCX侧支介入途径。LAD间隔支侧支供应RCA远端,最近端间隔支侧支迂曲较重不易通过,中间间隔支相对较直但开口有可吸收支架遮挡,中远段间隔支侧支显影不佳,为上次逆向介入路径。所以张斌教授计划先尝试经回旋支心外膜侧支行逆向介入治疗。
术中,张斌教授首先做RCA正向准备,此次经双侧股动脉路径进行介入治疗,7F AL1指引导管至于RCA开口,Guidezilla支撑下,正向送Pilot200导丝通过RCA近中段,因RCA近中段钙化加重,导丝无法通过,指引导管支撑力不足。更换8F AL1.5指引导管,支撑力改善,但由于血管钙化严重,导丝仍然通过困难。再使用2.0mm球囊、3.0mm球囊做支撑,导丝仍无法通过中段狭窄病变,再次送2.0mm球囊至稍远端扩张支撑下,反复尝试后将Guidezilla送至近中段部位。继续将Pilot200导丝往远端输送,球囊辅助下导丝逐渐送至第二转折附近,旋转跟进corsair微导管,不断尝试后,导丝逐渐送至第二转折后,但corsair微导管跟进困难。此时撤出微导管,使用球囊锚定下推送Guidezilla,2.0mm球囊在18atm下破裂,换用3.0mm后扩张球囊再次锚定辅助推送Guidezilla,将Guidezilla送至第二转折处。再次尝试送导丝至远端,但导丝走行无法明确是否位于真腔,故开始逆向介入治疗。

尝试经LCX心外膜侧支进行逆向介入治疗

首选经LCX心外膜侧支进行逆向介入尝试。先使用Runthrough导丝通过支架网眼送至心外膜侧支近端,跟进corsair pro微导管,换SION导丝在心外膜侧支进行尝试,心外膜侧支非常细,导丝不能通过侧支中段分叉部位,更换SUOH03导丝进行尝试,但导丝总送至心外膜侧支分支,为减少穿孔风险需避免将导丝送至分支,导丝很难通过迂曲段,反复尝试后未成功,决定换用间隔支侧支进行尝试。

导丝无法通过回旋支心外膜侧支

虽然存在可吸收支架梁遮挡,但考虑中间较直的间隔支成功率可能更高,故先进行尝试。使用SION blue导丝进行通过支架网眼未成功,换用Pilot150再次进行尝试,但导丝不易通过支架梁,使用双腔微导管辅助下,Pilot200导丝仍无法通过,反复尝试未成功后决定另寻逆向路径。

换用中远段间隔支侧支再次尝试。先使用Runthough导丝送至间隔支远端,跟进corsair微导管,换用SION导丝尝试通过间隔支至RCA未成功,换用SION blue导丝进行反复尝试,在SASUKE双腔微导管辅助下,终于将导丝送至后侧支远端,并经分叉处送至后侧支远端,跟进逆向微导管至后降支近段。有了逆向导丝做指引后,再次经正向微导管尝试SION black导丝通过闭塞病变,不断推进正向微导管并不断接近逆向微导管,最终使用Runthough导丝通过闭塞段送至后降支逆向微导管内。

正向导丝成功通过闭塞段

撤回正向微导管,使用3.0mm球囊对RCA中远段闭塞段进行扩张,不断跟进Guidezilla,使用SION black导丝尝试送至后侧支远端,但因角度太大无法通过。张斌教授采用反转导丝技术,SASUKE微导管辅助下,将导丝头端送至后侧支,但在撤双腔微导管时,后侧支导丝又不慎脱出。再次换用Filelder XTR导丝、SION black导丝再次尝试,终于将导丝送至后侧支远端。使用3.0mm球囊对分叉病变处进行扩张,于RCA由远段至近段植入3.0mm支架4枚,造影提示RCA血流完全恢复,支架扩张充分,分支均保留。LAD造影无并发症出现,血流通畅。手术成功。

支架植入后造影右冠脉分支均得到保留

这台手术病变非常复杂,介入过程困难,挑战性极大,张斌教授多次尝试,持续奋战4小时,最终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并且完整保留了血管分支,充分展示了张斌教授团队扎实的手术功底。

3台手术直播,既有先进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充分展示,又有复杂CTO病变的逐步攻克,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葛均波院士、马剑英教授、张斌教授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的CTO介入术者需要具备的品质及CTO手术操作的规范流程。2021西子心血管病联席会议虽已结束,但关于CTO介入的挑战及心血管疾病学术传播领域的交流,从未停歇。“四海同心,天涯比邻”,期待来年随着各类新理论,新器械、新研究的问世和应用,各位专家学者能再聚西子湖畔,交流学术,共同提高。

阅读数: 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