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 2021丨结构性心脏病“探索中求创新”分论坛:守正求新亮点纷呈, 精业笃行推动学科发展

2021年5月27日第十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1)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盛大开幕。

近年来,随着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新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创新及推广普及,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当今心脏病学领域的一大亮点。本次会议特设结构性心脏病分论坛,以“探索中求创新”的主题展开了学术分享,来自全国各地的结构性心脏病领域资深专家齐聚一堂,通过学术讲座的形式分享了前沿观点和当下结构性心脏病不同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构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周达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孙锟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秦永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世良教授、赵世华教授、张戈军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智伟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祥清教授、张浩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刘丽文教授等国内多家医院及中心的结构性心脏病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同时参与主持、授课。

蒋世良:国内先心介入目前状况

▼▼▼

蒋世良教授首先上线为在场嘉宾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先心介入目前状况。

根据国家卫健委先心病介入治疗网络直报系统的数据,在2009年-2020年的12年间先心病介入治疗共计307,201例,其中房间隔缺损占比约41%,动脉导管未闭约25%,室间隔缺损约19%,卵圆孔未闭约7%。分析大陆地方医院近3年的主要先心病介入治疗情况可以发现,卵圆孔未闭相关的介入手术的占比在逐年升高,从2018年的第四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二位。

蒋世良教授指出,PFO封堵术将是未来先心病介入治疗新热点,但需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此外,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国内已经有多部先心病相关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发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指导和参考。而国产介入治疗新器材及新技术目前虽然发展迅速,当下仍主要集中在大医疗中心,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多、经验的积累及规范化培训,新技术将逐渐普及和推广;但某些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应加强定期严格随访,保证技术持续、健康、深入地发展。

周达新:肺动脉瓣介入治疗进展

▼▼▼

随后,周达新教授从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TPVR)、中国创新的TPVR瓣膜系统以及肺动脉瓣瓣中瓣植入技术这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目前的肺动脉瓣介入治疗进展。


PBPV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导管介入方法,适用于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及成人,是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对于重症肺动脉瓣狭窄、新生儿及婴幼儿则风险相对较大。对于伴有右心室发育不良、右心功能不全、重度肺动脉发育不良、重度右心室流出道肌行狭窄者,不宜PBPV,首选外科手术。


TPVR诞生于2000年,患者绝大多数为法四术后的肺动脉瓣反流或再狭窄的病人,大部分使用球囊扩张式瓣膜,已完成六千例以上。TPVR是治疗肺动脉瓣反流的重要方法,其中期疗效不劣于SPVR,但目前已上市的TPVR瓣膜系统解剖适应谱窄。


中国肺动脉瓣反流患者群有其独特的解剖特征,中国自主研发的VENUSP-Valve瓣膜系统以其独特的设计,适用于大多数肺动脉瓣反流患者,前期临床试验在安全和有效性方面均获得良好的结果。


TPVR存在一定的远期瓣膜功能障碍发生率,TPV-in-TPV可以更持久地缓解再发的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和肺动脉瓣返流,可能是TPVR再介入治疗的首选。

张智伟:生物可降解先心封堵器现状

▼▼▼

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植入体内后逐渐降解并被自身组织代替,不需要在体内永久停留,相比传统的不可降解的金属先心封堵器具有一定优势。张智伟教授以此为话题,深度阐述了现阶段生物可降解先心封堵器现状。


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主要材质为左聚乙酸,由于左聚乙酸不具有记忆金属的相关特性,因此需要通过一个操作手柄将其从自然的解锁状态变为封堵伞状的锁紧状态。动物实验的结果已经证实,可降解封堵器操作方便,封堵效果良好,封堵器无位移,无脱落,无明显的残余分流、二尖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可降解封堵器植入后1个周开始有新生组织覆盖,植入3个月后器械表面完全被新生组织覆盖;植入2年后新生组织与房间隔融为一体,难以区分。植入3年后,除去栓头处的少量PLLA,器械其余部分的PLLA基本完全降解。实验动物各主要器官无异常,心腔内未见血栓及赘生物。


最后, 张智伟教授对生物可降解经皮人体植入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认为,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经皮人体植入术的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1年内就已经完成了全部151例患者的入组,即刻封堵成功率高达99.3%,未来可期。

张戈军:肺动脉支架的前世今生

▼▼▼

肺动脉支架的适应人群主要为肺动脉狭窄的患者,其约占先心病的4%-5%,且多数为复杂先心病的组成部分。肺动脉狭窄按部位可分为主肺动脉狭窄、一侧或双侧肺动脉狭窄以及肺内动脉及其分支狭窄,其病理生理特征在于右室压力及狭窄近端压力增高,病变远端肺灌注降低,及肺动脉分支闭塞。鉴往知来,张戈军教授结合国内外肺动脉支架发展现状和以往历程,带领与会专家回顾并追溯了肺动脉支架的前世今生。


肺动脉狭窄的干预策略主要为曾经作为金标准的传统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难以有效处理肺内分支并且存在再狭窄的问题,此外还有包括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在内的介入治疗。而经导管肺动脉支架植入术经过了四十余年的发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验证,但是肺动脉支架植入术仍属于高难度手术,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来说极具挑战性。

“现有的肺动脉支架器械仍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需求,期待未来新支架的研发能够进一步推动经导管肺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发展。”

孔祥清:心房内分流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

心力衰竭目前在欧美国家患病率约为1.5%-2.0%,在我国约0.9%,而且由于我国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祥清教授团队的张浩教授理论结合实践,带来了心房内分流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内容。


药物治疗是目前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针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在器械治疗方面,也存在部分患者对CRT无反应、LVAD又无法进行长期治疗等问题。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疗手段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心房内分流术的理论基础在于利用右心系统强大的容量代偿特性来环节左心系统(尤其是左心房)的压力负荷。


张浩教授总结提出,心房内分流术总的来说处于探索阶段,射频心房分流术是一项安全的介入技术,短期随访显示心房分流术对于慢性心衰尤其是HFpEF患者的左心房压力和BNP具有较为有效的降低作用。就目前来说,心房分流术的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丽文: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

▼▼▼

据统计,我国每年猝死人数高达54.4万,而肥厚型心肌病是年轻人及运动员心脏性猝死的首要原因(44%);刘丽文教授以当下较热话题“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为题,从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原理谈起,系统讲解了极具创新性的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相关内容。


肥厚型心肌病是最为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非对称性的室壁肥厚,左室腔变小,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病理表现为心肌细胞排列素乱,间质(或替代)纤维化,透壁冠脉管腔狭窄,内膜增厚、脂肪浸润。其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可无明显症状,可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首发症状即可表现为猝死。


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外科室间隔旋切术,但是该标准术式需要开胸,创伤大,风险大,患者接受度差,易损伤传导束,对术者要求较高。而微创的酒精消融术也存在消融位置局限,不能有效解除梗阻等问题。


经过大量的离体、在体实验以及临床研究的探索,超声引导下经皮经心尖进针至室间隔心肌内进行全间隔扩大射频消融、术后即刻心肌造影评估疗效的Liwen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孙锟:AI赋能基层儿科医生听诊能力提升,推进基层先心病筛查

▼▼▼

国内正在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我国先心病占出生缺陷发生率首位,而先心病的筛查和分诊技术性强,还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分级诊疗制度不完善、基层医生水平有限等问题。孙锟教授聚焦临床热点,围绕“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帮助提升基层儿科医生听诊能力,以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生先心病筛查”这一临床医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分享了前沿观点和所处团队在该领域的临床研究现状。


孙锟教授团队研发了致力于听诊能力提升的智能听诊教学套件,包括儿童款心音采集设备、听诊能力智能培训APP以及听诊研究中心智能培训前后台。基层听诊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主要包括:①依据不同水平制定培训计划的基础能力培训,②结合硬件和APP进行的线上线下联动培训,③将优秀者纳入听诊研究中心、颁发标注医生资格证书的技能考核及认证。项目旨在提升县域医疗机构基层儿科医护人员医技能力,AI赋能基层提高早筛率,节约医疗资源智能辅助诊疗,普惠患者。

第十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结构性心脏病论坛的探索中求创新部分内容涵盖先心病治疗的多个备受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其中既有先进观点和临床实战经验的分享,又有回顾往昔的结构性心脏病相关内容的脉络梳理,为广大与会专家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蒋世良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国内在结构性心脏病的诊疗,包括先心病、瓣膜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多个方面,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期待随着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推广普及,我国能够取得更多相关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引领未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扫码观看直播


供稿:严道医声网

审核:钱菊英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


阅读数: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