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舒:胸痛中心网络医院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医院均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绿色通道,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提供急诊再灌注治疗,为ACS的救治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我国ACS救治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胸痛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延误和就诊过程中医疗系统内的延误过长,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从而导致ACS的死亡率较高和预后较差。因此胸痛中心的建设至关重要。
        胸痛中心旨在建立区域性急性胸痛患者就诊体系,实现EMS-医院及非PCI医院-PCI医院之间医疗信息的无缝对接,通过多学科合作,提高ACS早期诊断能力,及早准备筛查出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气胸等其他高危患者,减少误诊、漏诊及过度治疗。自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的摩St.ANGLE医院建立已经34年了,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到5000余家,而我国胸痛中心的建立及认证工作才刚刚起步。从2010年发表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以来,全国先后分五批进行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共有37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并挂牌成立。我们医院于2014年05月18日成立了胸痛中心,也参加了第四批及第五批认证工作,虽最终未能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办公室认证,但是我院在胸痛中心认证过程中,通过加强与院前急救系统、网络医院、急诊科及院内相关科室的合作,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规范和优化了胸痛患者救治流程。
        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网络医院构建在胸痛中心建设中至关重要。首先,相当一部分胸痛患者分布在县级医院及社区医院,而这些医院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对ACS的认识不足及诊疗欠规范,且绝大部分医院均没有实施PCI的能力。那么,对这些医院急诊科及相关科室医生护士的关于心电图的分析、ACS的诊断、溶栓治疗、ACS的转运等内容的培训迫在眉睫。我院胸痛中心与26家社区医院及10家县级医院通过建立院前传输系统(微信群)构建网络医院,实时上传患者资料,我院胸痛中心医生24小时给予相关指导,为患者的快速诊断及及时处理提供了快捷方式,并建立快速转运机制,为高危患者的转运提供了快速渠道及便利。同时,培训基层医院医师对在时间窗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溶栓,及溶栓后转运。在此机制建立后,成功救治了多名危重胸痛患者,使更多的胸痛患者得到最佳治疗。这样就实现了区域协同救治,让不同级别医院携手为ACS患者的诊治共同努力。此外,我院自成立胸痛中心后还能免费使用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广州军区总医院)提供数据库,将胸痛患者资料上传,定期分析胸痛患者救治时间(包括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转运时间、D-TO-B时间等)的变化,评价胸痛患者救治疗效及找出相应的问题,同时,与网络医院定期举行质量分析会,提升我院多学科医护及网络医院对胸痛急症的认识,让胸痛患者救治时间提前,更早的转运患者,得到再灌注治疗。
        其次,由于我省经济及文化相对落后,社会居民医学知识匮乏,急性心肌梗死就诊率低下,甚至很多胸痛患者都不知道要去医院就诊,以及不知道去哪个科室就诊。因此,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很多胸痛患者,尤其是来自农村患者,胸痛发作后就诊时间明显延长,直至无法忍受才至医院就诊,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再血管化时间过长,死亡率增加及预后较差。就医延迟是缺血性心脏病致命的主因,“胸痛中心”的网络型医院的建立促进了社区医生和居民对 STEMI症状的重视。美国“胸痛中心”成功的经验是将“胸痛中心”概念和全民胸痛知识教育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有计划地对社区居民进行STEMI症状的普及教育和心肺复苏(CPR)的培训,使其及早就诊,同时使用规范的胸痛诊治流程,达到了快速有效识别和治疗心梗,避免误诊、漏诊,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的目的。而承担这一任务需要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参与,通过他们将一些简单的医疗知识及胸痛中心理念传播出去,让广大民众对胸痛有一个深入认识,能及时就诊并最终受益。因此,网络医院是启动及顺利实施此项工程的重要环节。
        最后,对这些胸痛患者,特别是PCI术后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有赖于基层医院的参与,通过与网络医院的密切合作,为胸痛患者尤其是边远地区患者院外康复及随诊提供便利。
        因此,胸痛中心网络医院就是建立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多级胸痛管理体系,依靠患者、家庭、社区、基层医院、EMS、PCI医院共同努力,实现EMS与PCI医院的无缝对接,非PCI医院与PCI医院的快速转诊,规范胸痛救治流程,并持续改进。其中社区医院及基层医院等网络医院参与胸痛中心建设的情况将决定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最终效果,因此,网络医院的建设是胸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至关重要。
阅读数: 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