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六月刊 中文版)

<<  2021年6月第一期  >>

来,听《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亲自为您介绍国际最权威的心律学研究成果


微信截图_20210608203940.png

陈鹏生 教授

您好,我是《心律学》主编陈鹏生。以下是《心律学》2021年6月刊的摘要。




1





专题文章的标题为“隐源性卒中后房颤发生率的种族差异”。作者回顾性分析了416名患者,他们植入了植入式心脏监护仪,并随访了1.5年。作者发现,白人新发房颤的概率是非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两倍。这对患隐源性中风的非白人患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下一篇文章是“检测缺血性中风患者新发房颤和心源性血栓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作者前瞻性地收集了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多种血液生物标志物,包括NT-proBNP、D-二聚体、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维生素D、皮质醇、白细胞介素-6、胰岛素、尿酸和白蛋白。51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平均年龄61岁;71%为男性),44例(8.5%)诊断为新发房颤,75例(14.5%)有心源性血栓。结合2个实验室参数和2或3个生物标志物,可以识别新发房颤和心源性血栓可能性增加的患者。添加临床预测因子并不能改善这些模型的性能。




3





接下来是“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个体化消融策略:电荷密度标测指导下的核心-边界法”。作者使用非接触式电荷密度标测法对心房颤动(AF)进行快速实时全局标测。然后,他们比较了一种由电荷密度图引导,包括肺静脉隔离结合核心-边界消融(以传导模式核心为靶点,延伸到最近的非传导边界) 的个体化策略,与依靠经验的PVI+后壁电隔离策略的2年结果。作者发现,采用PVI加非接触式电荷密度标测指导下的核-边界消融的个体化消融策略是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一种可行有效的策略,24个月预后良好。




4





接下来是“口服抗凝剂在极高危老年(>90岁)房颤患者中”。作者利用台湾国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确定高危、极高龄服用口服抗凝剂(OAC)的受试者,并将他们与非OAC使用者在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大出血或死亡率的综合净临床终点进行比较。他们发现与非OAC相比,华法林具有相似甚至更高的复合临床结果风险。与华法林或非口服抗凝剂相比,非维生素K类口服抗凝剂房颤患者的复合终点风险较低,应考虑在这些高危、高龄房颤患者中使用。




5





下面的文章是“脉冲场消融会随时间消退吗?肺静脉隔离的定量时间分析”。脉冲场消融(PFA)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肺静脉隔离方法。然而,在每个PFA损伤的不可逆电穿孔和细胞死亡区域周围,可能存在可逆电穿孔和细胞损伤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区域可能会恢复正常。在一项使用双相PFA波形的临床试验中,PFA后立即使用诊断导管创建详细的电压标测图,并在3个月后再次标测。左、右肺静脉窦隔离区和后壁未消融区均无显著差异。后壁低压区边缘之间的距离在两个时间点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这项研究表明,多电极PFA导管消融后,PV窦的隔离水平持续不变。



        
6





接下来是“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胺碘酮治疗对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共纳入134例连续患者。84例 (63%) 患者进行消融同时应用胺碘酮; 其余50例患者(37%)停用胺碘酮。在平均24个月的随访期间,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复发在胺碘酮组为44%(37/84),而在非胺碘酮组为22%(11/50)。尽管使用胺碘酮的患者所需的射频时间和需要心外膜消融术的概率较少,但停用胺碘酮后,这些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室速复发率显著升高。


7





下面这篇文章是“基质消融后室性心动过速负荷减轻:复发的预测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基质消融后长期随访中室速负荷的降低情况,并确定室速复发的预测因素。作者分析了207例患者的234例室速消融手术。随访3.14年,VT复发率为41.4%。总的来说,VT负荷减少了99.6%,ICD放电减少了96.3%。较低的射血分数和持续的晚期电位是复发的预测因素




8





下一篇文章是“对致命性室速和疑似心肌炎的患者进行评估:心内膜活检的关键作用”。作者入选了54例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31例患者组织学诊断为心肌炎,14例患者诊断为局灶性替代性纤维化,9例患者的标本不足。在21个月的随访中,心肌炎和右室心内膜瘢痕的组织学诊断是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子。这些数据突出显示了在疑似心肌炎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表面健康的年轻患者中,需要进行3D电解剖图引导的心内膜活检。




9




接下来的内容是“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中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环路的空间和透壁特性:心外膜和心内膜同时记录”。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在23例ARVC患者中,通过同时进行心外膜和心内膜定位来描绘折返性VT环路。30条VT环路中描记了24条。在ARVC折返过程中,心外膜参与始终是主导的。只有“发育不良三角”的瓣周流入区域易藏匿室速环路,位于下壁的比例最大。局部心外膜折返可能是疾病早期阶段心内膜基质相对缺乏的表现。




10





下一篇文章是“温度监测和温度依赖的射频能量滴定不能防止肺静脉隔离中热诱发的食管损伤:一项导管消融前后由食管镜检查管理的随机研究”。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研究(1)食管腔内温度监测的益处,以及(2)食管胃十二指肠镜的影响。主要终点是消融引起的病变数量。86名患者中有8名出现了食管病变。温度≥42°C与更高的新发损伤风险相关。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监测食管腔内温度并不能预防消融引起的食管病变。没有温度监测的患者并没有更高的风险,但是温度≥42°C与粘膜病变的概率增加有关。




11





接下来是“基于生理性指标的左束支夺获的心电图标准”。作者假设,由于LBB起搏导致LV的生理性去极化,因此固有的QRS可以作为诊断同一患者LBB夺获的参考。作者共分析了来自124位患者的357份ECG:118份为固有节律,124份为非选择性LBB夺获,69份为选择性LBB夺获,46份为左室间隔夺获。作者比较了起搏的和原始的V6 R波峰值时间。他们显示出在固有节律和LBB起搏传导过程中ECG上的LV激活时间相等。因此,如果在起搏期间V6 R波的峰值时间较长,说明LBB夺获不理想。




12





下一篇文章也是关于LBB起搏的,标题为“左束支起搏起搏形态与解剖学位置和生理结果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与不同LBB起搏位置相关的起搏和生理特征。该研究纳入了68名QRS持续时间正常且LBBP植入成功的患者。根据起搏QRS波群将患者分为3组:左束支主干起搏,左后分支起搏或左前分支起搏。荧光透视显示电极尖端最常位于间隔的基底中部区域,而与起搏QRS波群形态分组无关。这些数据表明,在传导系统完整的患者中,在LBB的不同部位起搏会导致相似的心室内和心室间电同步。仅凭荧光透视不能预测特定的LBBP起搏心电图形态。




13





接下来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梗死周围瘢痕心脏磁共振晚期钆增强的程度和预后”。 作者研究了21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进行原发性或继发性ICD植入前进行了CMR成像,并对患者进行了1497天的前瞻性随访。他们发现梗塞周围边界区的瘢痕程度与适当的ICD治疗显着相关。因此,LGE-CMR参数可以确定致命性室速风险增加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亚组。




14





以下论文是“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经静脉电极拔除的预后以及围手术期对血流动力学支持的需求”。 作者研究了36例严重左室功能不全(LVEF≤35%)的患者,他们接受了静脉电极拔除,并与LVEF>35%的患者的死亡率进行了比较。作者发现主要并发症和临床成功率之间没有显着的组间差异。患有严重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有可能需要额外的血流动力学支持。静脉电极拔除后30天和1年时,两组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15





下一篇文章是"经静脉拔除电极时预留股动脉通路的益处"。作者对285例经静脉拔除电极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9.1% (n=26) 的患者用到了股静脉鞘。最常见的介入措施是使用套索 (n=10),其次是预防性或紧急放置闭塞球囊、临时起搏、静脉血管成形术、诊断性静脉造影和体外膜氧合。作者认为,常规预防性放置股鞘缩短了反应时间,迅速控制经静脉拔除电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


16





以下论文为“一级预防性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患者的对立风险:整体电异质性和临床结果(GEHCO)研究”。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在心力衰竭和ICD一级预防患者中整体电异质性是否与适当的ICD治疗相关。整体电异质性通过心室空间梯度的方向和大小,QRS-T角以及植入前12导联心电图上的绝对QRS-T积分求和来测量。他们分析了2668例患者,发现总体电异质性与适当的ICD治疗独立相关。具有两种对立结果的患者的心室空间梯度矢量指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17





下一篇文章是房颤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的利用率和院内结局中的种族差异”。作者使用全国住院患者样本确定了16,830例因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LAAC)住院的患者。黑人/非裔美国人患者占全国pLAAC接受者的4.1%,更年轻,女性更多,高血压,心力衰竭,高脂血症,肥胖症,慢性肾脏病和卒中史的患病率更高。在控制了可能的混杂因素之后,黑人/非裔美国人与需要输血,卒中,静脉血栓栓塞和非常规出院几率显着增加独立相关。这项研究强调了解决pLAAC在利用率和结果方面持续存在的种族差异的重要性。


18





下一个是“右心室插入促进除颤失败时心室颤动的再启动”。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接近除颤阈值的电击后,是否会在右心室插入处优先发生传导中断导致心室颤动再启动,此前的研究已经确定这是传导中断的关键部位。作者采用全景光学标测技术对6颗离体猪心脏的心室外膜进行了成像。实验结束后将这些心脏固定,并用核磁共振扫描其几何形状。结果表明,右心室前插入是导致除颤失败的关键部位。针对这一部位预防中断传导,可将除颤失败转化为成功,提高除颤有效率。


19





接下来是“犬左心电穿孔消融后不存在(亚)急性脑事件或病变”。 不可逆电穿孔(IRE)会在消融电极上产生气泡。这些气泡的脑效应尚不清楚。作者在11只犬中,进行了基线脑MRI扫描。消融后第1天和第5天,复查MRI。然后对脑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腔内超声证实了每次IRE后都会形成气泡。神经系统检查正常。MRI图像单独或与组织学相结合的随访未显示与治疗相关的栓塞事件。肉眼和微观病理学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栓塞事件的证据。IRE似乎是对大脑安全的消融方式。



这些原创文章后面有两篇当代评论。第一篇题为“肥厚型心肌病的风险分层和预防猝死的演变: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使用20年”。第二个标题为“在失同步的心力衰竭中优化起搏导线植入位置:以患者为主导”
Alfred Buxton医生写了接下来的观点文章,作为庆祝射频消融30年的系列文章中的第六篇,题为 “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三十年” 。在致编辑的信中,有一封标题为“手机中的磁铁抑制挽救生命的治疗”。作者报告说,Apple iPhone 12中的磁铁能够抑制Medtronic ICD的治疗。





希望你喜欢这期的播客。我是《心律学》杂志的主编陈鹏生。



阅读数: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