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志成:面对“卡脖子”危机,积极探索属于中国的PAH治疗方案

对于危重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治疗,指南推荐房间隔造瘘(BAS)是最优化药物治疗仍无效患者的治疗选择,也可作为肺移植术前的桥接治疗。然而在中国,BAS术仅在个别医院开展且病例数有限,缺乏成熟操作经验,十分不利于临床推广使用。

当PAH患者药石罔效之际,BAS究竟能催生何种“奇迹”?

若医学发展遭遇“卡脖子”危机,中国医生又该如何寻求突破?

2021年5月29日,在第十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1)上,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荆志成教授以一例典型病例入手,详细介绍了BAS在治疗重症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患者中的重要疗效。

同时结合BAS发展历史和现状,立足BAS在中国的临床应用未来,荆志成教授提出:中国医生应积极探索重症PAH治疗方案,向全世界分享我国成果和经验,让中国的研究成果指导全球重症PAH的治疗。

鉴往知来

BAS术治疗PAH的前世今生

▼▼▼

1964年,波士顿麻省总医院首次完成BAS治疗PAH的动物试验;1983年,Struat Rich于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运用BAS治疗PAH患者,实现了世界第一例人类BAS手术。

虽然BAS治疗PAH已有近30年历史,但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完成的BAS术相关临床研究仍然很少,且普遍存在入组患者数量极少,大多数研究的病例数都为个位数。

通过对目前仅有研究的荟萃分析,荆志成教授指出,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BAS可延长重症PAH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2.5年 VS 5年),药物联合BAS可更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7年)。目前指南也推荐对于充分药物联合治疗效果不佳的PAH、右心衰竭患者,在进行肺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前,可选择姑息性BAS术。

然而,关于BAS的临床应用,目前尚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BAS手术如何操作、术前术后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造瘘使用多大的球囊、每次球囊扩张的时间是多少、造瘘口面积大小究竟是多少、造瘘口应维持多长时间,以及是否需要采用房间隔分流器保持造瘘口长期存在……临床上仍有诸多问题等待回答。

面对这些问题,荆志成教授则强调:

“我们不能再等国外学者写出外文指南后再翻译为中文,亦步亦趋模仿操作,我想很多事可以由中国人来做、再告诉外国人应该怎么做。”

后发先至

携手攻关中国PAH治疗研究

▼▼▼

虽然临床上关于PAH患者诊疗应直接采取肺移植或是先行BAS后再行肺移植手术仍存在争议,但通过对多例因未等到合适供体无法行肺移植手术而死亡的真实世界病例的回忆,荆志成教授则提出,肺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治疗肺动脉高压,目前在我国与患者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却毋庸置疑。

“肺移植的确是治疗重度PAH患者的很有效方式,但它如同沙漠中的一泉水,找到它的确能立马解救一个濒死之人,但真正能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找到水源的人有多少呢?”

荆志成教授以这样一句反问道出了BAS在治疗PAH患者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既然在患者身边有这样一个能改善病痛、延长生命的有效方法,就应该积极去研发这项先进技术。

而对于中国医生来说,不得不面临一项实际问题,即中国医生对于PAH患者的治疗依赖国外指南,而在当下中国面临“卡脖子”危机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如若未来中国医师无法看到来自国外指南,又该如何自处?

因此,为解决上述限制BAS应用的瓶颈,推动BAS术的临床应用,荆志成教授牵头开展的临床研究项目《经皮房间隔造瘘治疗重症肺动脉高压临床研究》正式启动。

该研究人群主要为药物联合治疗不佳、心衰持续加重的PAH患者,拟入组患者80例,分为BAS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随访期限1年,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1年患者的无肺移植生存率,预期实现BAS治疗1年后患者无肺移植生存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的目标。

荆志成教授指出,这是全世界第一个样本量较大的,以无肺移植生存率为观察终点的对照研究,是我国学者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创性工作。

同时,荆志成教授也于报告中呼吁广大同仁共同携手,破除对西方指南、药物和设备的依赖,共同探索重度PAH的治疗方式;实现弯道超车,在未来向全世界展示来自中国的经验和成果,让中国的研究成果指导全世界重症PAH的治疗。

化腐朽为神奇

BAS治疗重症PAH右心衰竭实例

▼▼▼

荆志成教授分享的病例为一名34岁女性患者,因“活动后气促8年,加重3月”入院。

患者2013年因剖宫产后逐渐出现活动后胸闷,未进行规律治疗;2017年前外院确诊为PAH。超声心动图估测PASP 81mmHg,右心导管检查PAP 102/62/80mmHg、PVR 25 Wood U,给予三联PAH靶向药物治疗(安立生坦10mg qd、他达拉非20mg qd、曲前列尼尔 10ng/kg/min sc),后规律随访并反复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但效果欠佳。

2021年3月,患者因胸闷气短加重伴全身水肿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明显增大,左室受压呈“D”字型。右心导管检查提示重度PAH(PAP 138 mmHg)、PVR 40.91 Wood U。

由于患者重度PAH继发右心功能不全,在靶向药物联合大剂量利尿剂、呼吸机辅助通气条件下,临床症状未见好转;同时,肺移植专家评估患者暂不具备肺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条件。

经慎重考虑后,荆志成教授决定为患者行BAS治疗,通过房间隔穿刺后,再采用逐级球囊扩张房间隔造口。

BAS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6mm造瘘口,呈右向左分流。术后48小时左右,患者开始恢复对利尿剂和多巴胺的敏感性,24小时出入量由正转负并维持负平衡,全身水肿逐渐消退。患者胸闷气短症状和低氧血症也得以缓解,解除呼吸机辅助后,逐步改为储氧面罩和鼻导管吸氧,最终摆脱对氧气的依赖。

“患者原来肚皮都是肿的,从脚肿到大腿再到腹部、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而手术过后,患者水肿可谓是迅速消失。”荆志成教授形容道。

术后2个月随访过程中,患者多次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室前后径逐渐缩小、左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虽然肺动脉压力仍然较高,但患者右心衰症状已明显缓解。荆志成教授依据术后随访结果表示,患者BAS术后,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氧合状态和利尿剂敏感性方面,远远优于BAS之前,由此也可看出BAS在治疗PAH患者中的重要意义。

“房间隔造瘘后,原来对利尿剂、吸氧毫无反应的患者奇迹般的出现了对利尿剂吸收越来越好,直至全身水肿消失,患者从大量吸氧到不吸氧即可维持氧饱和度;让我对我们自己的临床研究充满信心!也期待广大同仁积极参与到这项临床研究中来,研发出中国人独一份的、领先世界的、完完全全来自中国人的PAH诊疗指南报告!”荆志成教授最后总结说道。

专家简介

微信截图_20210615103640.png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首批长聘教授;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心脏病学客座教授;已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奖等国家级人才荣誉和奖项。目前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总编辑、《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执行主编,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JACC Asia  SECTION EDITOR; ISTH旗舰杂志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副主编等学术职务。擅长先天性心脏病、肺栓塞、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动脉瓣、三尖瓣等右心瓣膜疾病诊治。

阅读数: 8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