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意味着什么?是少年褪去稚气的长大成人,是那年夏天用浩瀚热情晕染生命的朝气与锋芒,是承载着梦想与信念,可以不假思索的说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可以用热血挥洒自己的青春。
十八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陪伴着我国心脏影像学科茁长成长,见证着我国心脏影像学飞速发展的点点滴滴,一年又一年无数时代的精英谱写着奋进的篇章。
CICI 2021
2021年7月16-18日,CICI的脚步正式迈向“成年”,十八载春华秋实,十八载寒来暑往,本届大会也标志CICI将以“成年人”的身份,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积淀出蓬勃而美丽的青春,迎接大会生命中一个新开始。回首往昔,严道医声网采访了大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陈韵岱教授,听她讲述了CICI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现在促进我国心脏影像学技术以燎原之势遍地开花的“根”与“魂”。
有热度、有深度、有锐度
▼▼▼
谈及2021CICI会议亮点,陈韵岱教授介绍说,本届会议的亮点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办会主体的多样化、办会形式的新颖化以及会议内容的深度与热度并存。
“可以说大会汇集了国内心血管内科众多一线专家和影像团队,大家围坐在一起,就心血管影像和干预工作针砭时弊,贡献智慧与思考,有深度、有热度、有锐度地共赴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交流盛会。”
首先在举办主体上,大会仍旧是多会合办。
会议汇集了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国内三大广受欢迎的学会联合举办,同时整合“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和“冠脉介入沙龙会”学术会议资源,以“华夏医学论坛”为阵地,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学会心血管学术品牌。
CICI 2019开幕式盛况
而在办会形式方面,除了对“线上+线下”办会形式的深度运用,大会也从往届会议手术直播环节所造成的时间和人力相互掣肘中,找到了新思路。会议将采用手术录播而非直播的形式,进行30余场手术录播活动。
陈韵岱教授解释道,一是由于疫情期间,参与手术直播人员及设备会为医院导管室带来不便。二是手术直播时间过长,会影响观看手术直播点评嘉宾的讨论时间。手术录播的形式则能很好的避开这两点,包括现在国际上部分大型学术会议现阶段都倾向采用手术录播的形式,通过盘点典型的手术病例,展示新技术、讲解新术式。
同时,录播的形式也可经过剪辑,有重点、有要素的清晰展示手术内容,极大地空出了讨论时间。据悉大会将安排23场手术点评讨论环节,这是以往大会无法做到的。
此外,手术录播环节中,更有多个我国医生与工程师自主研发的创新手术器械、仪器正式亮相,首次发布。
总的来说,本届大会的手术录播环节将是会议的最大亮点。
最后,大会各内容版块设计上,兼顾了深度与热度。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冠脉介入领域,在心律失常和结构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也不断增多。
因此,会议将围绕冠脉疾病、心电生理和起搏、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介入护理和心电图诊断领域,邀请国内外近百名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出席,开设线下会场,延续前十七届大会的优势,继续关注如何利用先进的影像技术促进心脏技术的进步,关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前后影像技术的最新进展。
与此同时,在结构性心脏病、肺高压与心律失常方面会议也将开设新版块,邀请领域内资深专家展现心血管内科专业新技术、交流新方法,由点到面,全方位覆盖心血管与影像学相连领域的方方面面。
是见证者、亲历者,更是领航者
▼▼▼
本世纪初,我国心脏影像学技术初兴,基本处于弱、散、乱的状态,业内创新能力薄弱,趋同竞争明显。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在技术积累、人才积累,还是在资本积累方面均有待提升。
彼时国内心脏影像技术,可谓放眼望去皆是“绿地”,百事待兴。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承载着老一辈心脏影像学专家寄托与曙光的青年医师,勇敢的踏上了新征程,筚路蓝缕,一步一个脚印,为我国心脏影像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产业化等方面积极奔走。
CICI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应运而生。
回首CICI十八年的发展历程,陈韵岱教授感慨良多。
她认为在时代急速变革与技术迅猛发展的交汇点上,CICI是一个见证者。
它见证了中国心血管介入的蓬勃发展,见证了心血管影像从无到有,见证影像学发展从无创到有创,从结构到功能,从部分到心脏疾病的全面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更是在先进理念与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形式下,共同开启了国内心脏介入技术产品的创新“元年”。
在影像与介入技术的连结点上,CICI是亲历者。
影像给了医生第三只眼睛,是医生临床诊断与手术操作的重要依据。影像技术的每一步跨越,必然带来介入技术的一大跃进。而CICI自诞生伊始,即致力于推广和普及心脏影像与干预技术,从而在整体上间接促进了心脏介入技术的发展与推进。
由CICI所衍生出的高级介入培训班,从2009年开始便开始广泛吸纳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尼及马来西亚术者交流培训,至今对外培养输出了200余名介入术者、技术学员,极大的促进了心脏影像与介入技术的提升与发展。
“它见证着中国心脏介入技术的繁荣发展,同时也是亲历者和推广者,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桥梁。”
在过去与未来革故鼎新的交叉点上,CICI更是领航者。
早年大会在进行基层化培训,在讲技术、讲临床案例特征的同时,便于2008年较早预见到影像学普及所带来的心脏疾病的精准和规范化治疗。会议在推广影像学技术的同时,拓展了多种新技术,如远程医疗,术中超声、OCT等。
历经10年时光,CICI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医疗创新领域“井喷式”发展的现状下,CICI更是助力了我国众多医者顺利搭上了信息革命的快车,迎来更快发展的机遇。
不止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
2012年的CICI大会,陈韵岱教授创新提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最精准的治疗”主题,认为医学影像不仅仅是技术,疾病干预不仅仅是药物或手术治疗,而是要推动技术与疾病干预的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全程的治疗和关护。
“精准治疗”的概念也由此逐渐深入人心。
9年过后再次谈及“精准治疗”,陈韵岱教授言语中更多的是对“精准治疗”概念的深度阐述和错误观念的纠正。
“其实我现在不太愿意用‘精准’这个词,很多人觉得只有把最高端的器械用到位了,就是精准,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陈韵岱教授指出,精准治疗并不意味着高的医疗耗材。相反,精准治疗应更加遵循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的理念。它的实质是一种规范和优化疾病救治的理念,精准的概念应该是贯穿心脏疾病全流程的优化治疗诊断,最后达到所谓的精准效果。
其中规范化是根本,要首先回答为什么,遵循疾病发展的特点,通过了解病人病情、与病人交流问诊,查体,再采用常规的无创手段甚至包括临床医生不太重视的心电图,讨论怎么做,优化诊疗方式,最后评估是否“精准”这一结果。
“其实我们现在大大的低估了一些无创影像学在整个精准治疗当中的作用。精准尤其在心脏领域当中的精准,绝不代表着所有最新的超额技术,应该是一个理念。”陈韵岱教授强调。
透过“精准治疗”概念的解析,陈韵岱教授也结合心脏影像技术发展历程预见了心脏影像技术未来的发展之路。
她认为,从早期心脏影像技术的逐渐精准化,帮助医生更加清晰、精细地查明心脏、血管内结构,让医生在心血管疾病诊断过程中有了一把“利器”,整个世界仿佛拨开迷雾一般,豁然开朗。而久而久之,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陈韵岱教授发现,再精细的仪器也只能精确地判断个案,很难将其拓展成为对一类疾病的了解。
“一项技术再好,也只能解决它所能处理的一个点。比如说医生看到75%的狭窄,甚至85%狭窄,他是否真的需要你去大动干戈进行干预吗?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由此也带来了医学上评价疾病的手段革命——结构+功能,从最早的标准压力导丝,到冠脉生理学的储备FFR,以此基础,衍生了基于冠脉造影的QFR,基于OCT的OFR等多种功能学评价器械。
“现在不仅要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更要挖掘出看清楚结构背后功能学方面的作用。医生要做好导管室的守门人,这是当下心脏影像技术所承担的重要作用。”
而在未来各类影像检查技术研发趋于饱和的设想下,病人术后远程随访器械的研发将是重中之重。伴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病人在医院诊治时间越来越短。而疾病诊疗的效果并不是即刻的,而是“路遥知马力”,只有通过病人坚持术后复查、随访方能明辨远期治疗效果。
但众所周知,复查、随访带来的是时间与人力的漫长消耗,远程穿戴一类的监测设备则能极大地攻克这一难点,给予病人和医生一个真实“抓手”,指导和帮助医生及时解决和处理相关问题。
“ 这些手段的进步,应该会改变心脏疾病整体的一个救治模式。从它的技术到应用,到管理,这些方面也都有非常大的布局,我想这是一个方向。”陈韵岱教授预言。
夯实基础,行成于思,厚积方能薄发
▼▼▼
传承是一项学科不断焕发生机的基石,心脏影像技术也需要一代又一代医生薪火相传的滋养。陈韵岱教授认为,对于心脏影像学科建设和发展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人才的培养。
作为导师,CICI大会的发起者,陈韵岱教授深知医、教是紧紧咬合的。十八年的办会历程,及自身成长之路让她对“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有着独到见解。
她指出,要想成为一位好医生,无论如何都不要忘记基础技能的夯实以及临床思维导向的全面培养。在学生时代学习时、研究生阶段做科研时,不要离开以疾病为中心,培养规范化的临床基本功。青年人要认真对待每一例特殊病例、每一次教学查房、每一份病例书写,包括每一项技术基本功的训练。越走到后面,越能感受到这些基础能力的学习和培训,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如此重要。
“我很羡慕现在这一代的青年医生,他们赶上了创新最好的年代,因为国家国富民强,各方面的基础能力,工程方面的能力,对疾病认知,尤其是我们国家对医疗方面的大力投入,包括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我觉得这一代青年人,30岁-40岁这10当中的这些青年人,创新要尽早,他们赶上了非常好的时代。”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脏介入学和心血管影像学的学术带头人。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主任、全军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SCI 收录)主编。
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1项;牵头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22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6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9年)、省部级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CC、JACC-Cardiovascular Imaging和 J Pineal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43篇,IF最高20.59,主编专著5部。近5年牵头并发布心血管病行业指南或专家共识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