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私访中常见的主要问题
  微服私访是在不预先通知的前提下以真实患者的身份在就医体验中对申请单位进行考察的过程,是认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别于其他认证或检查的特色环节。从前几批认证的结果来看,微服私访能客观地评价医院的实际工作状况,帮助申请单位认识自身不足,特别是通过整改,能有效促使急诊科与心内科进一步整合与协作,对胸痛中心的规范运作十分有利,应引起申请单位的高度重视。
  微服私访常常在现场核查之前、后或同步进行,申请单位提交完材料后意味着所有准备情况就绪,原则上微服私访可能在此之后的任何时间进行。核查人员陪同真实患者或聘用志愿者模拟胸痛患者就诊,也可能直接观察急诊就诊的真实患者。其主要内容是观察标识与指引,评估能否容易进入急诊科或胸痛中心,内部指引是否清晰明了、引导无误。还会重点观察和记录急诊科的关键诊疗措施的时间节点,例如对自行来院的患者,会观察挂号及分诊、首份心电图、医师接诊、肌钙蛋白报告时间、心内科医师会诊时间。对救护车入院的患者,会观察交接时间、首份心电图、医师接诊、启动导管室时间及机制、进入导管室时间。还要观察先救治后收费及胸痛优先原则是否被落实,特别是心电图、肌钙蛋白等时间要求很高的项目是否能做到先检查后交费,是否必须先交费才进入导管室,抗血小板药物是否能够先服用再交费等。还要观察各诊疗环节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滥用检查及治疗的现象,重点考核急诊医师对ACS及诊断不明低危胸痛患者的处置能力。
 
常见的主要问题有:
  一、 标识不清或临时性标识;有些单位在现场核查之前才匆忙制作各类标识,甚至是临时标识,导致在微服私访时,核查人员无法看到清晰的指引。清晰的标识是提高胸痛中心就医体验和缩短救治时间的第一步,胸痛中心成立之时就应制作完备,不应临时制作,其目的是为不熟悉医院环境的患者提供方便,而不是为专家制作,否则会留下做假嫌疑或胸痛中心运行时间不够长的印象,对通过认证十分不利。
  二、无分诊及急性胸痛优先,急诊不急;急诊科仍按传统模式运行,无法做到急性胸痛患者优先。例如先挂号再分配给诊室医师,缺乏分诊意识。认证标准要求分诊护士必须主动关注胸痛患者,迅速进行危险分层后,将高危患者尽快送进抢救室进行救治,而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交给急诊医师10分钟内完成评估,不能让患者等待过久。在挂号、交费以及候诊环节都应有较强的胸痛优先意识。
  三、诊疗流程不落实或不规范;急诊与心内科分离;急诊科未能正确理解急性胸痛诊治流程或在实际工作中不认真执行流程。急诊科医师要加强胸痛相关疾病的学习,提高鉴别诊断能力,必要时要按既定流程请心内科会诊或进行远程心电图会诊,提高风险意识,避免漏诊及误诊。 
  四、关键时间节点延误;每个环节的关键步骤都有一定的时间要求,例如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从抽血开始20分钟内可以获得肌钙蛋白结果、急诊医师10分钟内接诊、心内科会诊医师能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等;这些时间限制均要求平时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确保在抽查中达到要求。
  五、先交钱后检查;常见情况是先挂号再看病,先开单缴费后再检查等。先救治后收费是胸痛中心的重要原则,要防止由于先缴费带来的时间延误,可在不耽误流程的情况下让家属同时去挂号、去缴费,但绝不能出现所有费用缴齐后再进行检查和治疗的情况。
  六、乱开检查项目或乱用药;胸痛中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避免浪费,对于低危的胸痛患者,应该采用合适的评估手段,而不是动辄就开大而全的化验单、CT检查、MR检查等。另外无适应症的中成药、辅助药要避免使用。
  七、低危患者无健康教育;初次评估为低危的胸痛患者,离院时医师应给予相关宣教,让患者保持足够警惕,并能随时复诊。
  八、未完成再次评估的患者离院时未履行签字手续;胸痛患者病情多变,可能在离院后或家中再次出现危及生命的征象,对于不明原因的胸痛患者,要尽可能按照既定流程严格评估,对于不愿留观或继续检查的患者,应在离院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医患风险降至最低。
  九、无记录或记录不全。急诊科常会出现遗漏记录的现象,例如急诊病历本登记不全,胸痛患者登记本无微服私访患者的相关信息,未将数据登录至云平台或启用时间节点管理表,无时间节点登记意识等,原始数据溯源困难。
  微服私访是促进持续改进的有效手段,建议申请单位不定期自行进行微服私访,对急诊科及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明察暗访,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工作模式,逐步优化流程促进总缺血时间的进一步缩短。
阅读数: 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