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吁钢: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共筑代谢性心血管病诊疗未来
图片

道同气合志相感,前途荆棘亦可赴。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召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能够把代谢性心血管病,在中国从小慢慢的做大,从起步慢慢做得更完善。”

微信截图_20211116145838.png

2021中国心血管代谢大会暨北京精准医学学会年会暨中国检验检测分会年会将于11月20-21/27日北京、江门两地通过线上召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同时也是本次大会广州分会场的执行主席董吁钢教授,作为推动代谢性心血管病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在他的言语之间,投射出一代心血管人投身事业的热情与智慧。

01

现实引发思考,挑战驱动实践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这其中以糖脂代谢紊乱等为表现的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最大危险因素。在我国,因老龄化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导致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逐渐上升,该如何应对这项挑战?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仅仅关注对手的动向远远不够,还要不断深入挖掘,全面掌握对手的信息。

“代谢性心血管病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人数也是逐年增多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存在跨学科的问题,汇集了内分泌科和心血管科的问题,很多这种相关的问题,但对于这种全世界都比较热的话题,相关的研讨大会相对较少,所以2019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带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以下简称“代谢学组”)在沈阳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心血管代谢大会。”

由此,中国代谢性心血管病事业如一只雏鸟待羽翼渐丰振翅高飞。

02

关注自我成长,丰满学科羽翼

勇于迎接外部挑战赋予雄鹰翱翔的力量,而增强内部实力才能丰满羽翼长久盘旋于蓝天。

办这个会议也是为了进一步深化中国心血管医生对代谢性心血管病的认识,我们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为主体,结合精准医学和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汇集这些方面的专家,从多方面来探讨代谢性心血管病的机制、诊断、治疗和进展。”

以董吁钢教授为代表的心血管人身怀勇气的同时更专注于提升自身的实力,脚踏实地,有计划地开展着一项项工作。

“基于成立学组和办大会,我们越来越多认识到代谢性心血管病的问题,学组也因此撰写了《心血管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血管病风险综合管理专家共识》,把目前中国整个代谢性心血管病,主要是对心血管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者的评估、诊断、治疗做了一个规范。”

“目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立了内分泌与心血管代谢中心,这是一个跨专科的学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病结合非常紧密,如果能够把两个不同专科整合在一起,这种新模式对于整个医院,特别学科方面的建设又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向外而行,向内而生。心血管人以勇气为马,实力为剑在探索之路上正稳步前进。

03

精心筹划,心血管代谢从江门整装再出发

据董吁钢教授介绍,大会最初举办地在广州,但恰好与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年会时间相同,经过再三考量,组委会决定将心血管代谢大会转至江门市,大会为何选择在广东?为何是江门?董吁钢授给出了回答。

“首先广东省是代谢性心血管疾病高发地区,尿酸代谢异常合并心血管病人较多,具有展开心血管代谢研究的基础。其次可以乘心血管年会之势更好地推广心血管代谢大会。”

好风凭借力,扶摇上青云。这种合作借势进行推广的做法也展现了组委会的用心良苦与智慧。

“心血管年会召开期间,整个广东省的主要的心血管领域专家,心血管病分会的所有委员都将到场。江门距离广州比较近,只需一小时的车程,把心血管代谢大会和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年会放在一起召开,是最好的一个形式。”

对于大会未来的筹办,董吁钢教授认为可以在不同城市和医院进行,这更有益于在全国提升对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及其影响力。

04

一枝独秀,深入剖析代谢性心血管疾病

董吁钢教授指出,“在这次大会中有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设置了专门针对《心血管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血管病风险综合管理专家共识》的解读专场,这个解读并非仅通过请一两个专家,而是把我们整个代谢学组最核心的成员,把整个专家共识分成不同部分,不同方面,就像逐层解剖一样,把代谢性心血管疾病逐层从不同角度,例如从流行病学、病因病理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等,通过把业内专家汇聚到一起,来进行一个深入解读,这会让心血管医生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这类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一个非常深且全面的认识。”

董吁钢教授还透露,届时大会开幕式将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董尔丹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进行致辞,并且三位专家还将根据各自专长的领域为大会做主旨发言。

05

连点成线,不停向理想之地进发

工作中,你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结合起来。

——马雅可夫斯基

出于一个学者的敏感以及作为一名医者的严谨,董吁钢教授在工作中注重拓宽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视角,结合不同专业展开诸多思考和实践。他以心衰为例,提出了一些看法。

“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最终的一个结局,例如由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导致的心衰,都是跟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交联在一起的。处理疾病时,把代谢性心血管疾病认识清楚,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可以减少心衰的发生。”

董吁钢教授还分享了心血管病学科亚专科团队开展的工作。

“我们心力衰竭亚专科团队的成员们近期主要从事心血管代谢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在基础研究方面,通过研究心肌肥厚调控分子如何通过调控糖脂代谢影响心力衰竭, 以及在临床人群中研究高血压、高体重等代谢异常对心力衰竭的风险。”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术的进步需要交流。在这一点上董教授表示各专科团队经常将一些临床研究发现发布在相关的公众平台,方便同道间的分享切磋。

06

强兵骐骥披荆斩棘,后方阵地强力支撑

独木难成舟,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背后一定有强大的后方资源予以支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就是这样一个划分专业,资源丰富的大阵地。

首先,精细的部门划分体现了院方对心血管事业发展的重视。

“我们医学部分成心内科、心外科、心儿科、心电生理,介入室、心脏康复中心,是这些部门的一个集合体,除了这些按专业来分的部门,我们还有按亚专科分的团队,例如心内科分为心力衰竭亚专科团队、高血压亚专科团队、冠心病亚专科团队和心律失常亚专科团队。”

其次,通过“专攻+整合”的形式大大推动了心血管学科建设工作。

“大家不是零散的做一个小东西,而是通过一个大团队一起合作,基本上通过亚专科团队,把整个心血管科研和临床的方向进行整合。”

术业专攻的高效高产促成了整体的全面发展。在各个亚专科团队成立后,科室在科研方面进步很快,董吁钢教授以心力衰竭亚专科团队为例,“我们目前有一个心衰中心全国示范单位,在医疗方面,从医院反馈的数据可以看到心衰病人平均住院时间在下降,死亡率也在下降。在科研方面,在亚专科团队建立以后,科研产出数量也是比之前明显增加,近2年每年均发表10余篇SCI论文。并且,我们整个心血管内科绝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由这几个不同的亚专科团队完成。

以上种种都体现出董吁钢教授作为医学部主任,对院内心血管专业建设的统筹把握,也彰显出院方、医生对就诊患者的一份关怀,任何一项举措背后的目的都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我们有一整套的培训和规范机制,医生都会按照这个体系来做,一方面不同病区病人的同质性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医生之间的诊治风格差异在变小。实现整体同质化,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07

着眼未来心怀期待

董吁钢教授对于未来工作的建设充满信心,这份信心的底气源自于当前工作取得的成绩。

作为心血管医学部主任,为进一步推动整个医学部的发展,董教授高瞻远瞩,他希望每个亚专科团队都能够持续精进,根据实际需求引进人才,更有利于提升医院整个专科方向发展水平,促使科研更高产高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相信此次会议的召开将为心血管领域的整体发展拓宽道路,同时心血管人对代谢性心血管病的探索还将继续,带着他们的热忱与智慧未来也势必能够振翅高飞。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11116145844.jpg

董吁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卫健委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学会委员兼抗心律失常药物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心衰中心联盟执行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心衰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高血压学组组长,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副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八个杂志编委。


阅读数: 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