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海医院赵仙先教授团队,通过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 ICM),为一位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精准查明了晕厥原因。随后为患者植入了双腔兼容核磁共振心脏起搏器,消除了患者的后顾之忧。
患者男性,44岁,于2020年10月在驾驶汽车时突发意识丧失,持续约1分钟后自行苏醒。醒后伴乏力,无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反酸,呕吐,无大汗,头晕。2021年3月至2021年4月再发晕厥3次。2021年6月至当地医院就诊,查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脑电图、头颅CT平扫,均未见明显异常。后至上海长海医院就诊,赵仙先教授深知明确病因后再治疗的紧急性和必要性,经团队讨论后决定为其植入ICM以捕捉隐匿性心源性事件。2021年8月,患者症状同前,ICM抓取到十余秒的窦性停搏事件(图1)。找到晕厥“真凶”后,赵仙先教授团队为患者植入了双腔兼容核磁起搏器。至今,患者再未发生过晕厥事件。
图1. ICM记录到的患者心脏停搏事件
晕厥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和身体失控,既而又自行恢复的一组临床表现,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症状。然而晕厥的病因多、机制复杂,前来就诊的患者常常辗转于急诊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多个科室,历经多次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由于晕厥通常无法预知,所以晕厥发作时,视患者所处的环境而定,可能造成各种意外发生,如跌倒,撞伤,溺水,严重时甚至出现车祸等。
研究表明,经过常规检查后仍有 36.6%的晕厥患者无法明确病因¹,其中可能为心源性晕厥的概率最大。且心源性晕厥的危险性最高,预后最差,6个月内死亡率超过10%²,其中有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异常的更差。所以,晕厥的病因诊断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心电监测是筛查和诊断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包括体外心电监测和体内植入式心电监测。目前常用的心电监测装置包括多导联心电图、24~72 h动态心电图(Holter)、体外心电记录仪(external loop recorder)等,但由于监测时间有限,对发作频率低、持续时间短的心律失常事件的诊断准确率低,临床上易出现误诊、漏诊。
相比传统的心电监测技术,植入式心电监测器仪(ICM)是一种植入皮下的心血管电子器械,可较长时间持续监测心电活动,有效地解决了体外心电监测装置监测时间短、监测不连续、依从性不佳等临床问题,具有传统监测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心律失常相关症状和疾病的诊断能力。其诊断率为常规院内心电图监测的6.5倍³,可以帮助78%的患者明确诊断⁴。
以Reveal LINQ™为例,其重量仅为 2.5g,体积为 1.2cc,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微创植入,伤口不到一厘米(图2)。植入场所也不再局限于导管室,门诊手术室、病房床旁亦可完成植入(图3)。植入后可立即接受1.5T及3.0T核磁共振检查。Reveal LINQ™可连续3年监测心电事件,具有59分钟的心电事件存储功能,当ICM的内部存储达到上限后,最新识别或记录的一条心电信号将覆盖已经存储的同一类事件中的最早一条。在患者定期随访,或者出现症状后,及时就诊进行程控随访抓取数据。
图2. Reveal LINQ™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
图3. 床旁进行ICM植入术
上海长海医院在诊疗不明原因晕厥的病人中,有着非常领先且丰富的经验。截至目前,医院已开展20例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手术,并成功为6位患者诊断出晕厥原因,并进行了相应的治疗(其他患者仍在积极随访中)。同时,医院起搏器团队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心衰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治疗,无导线起搏器技术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始终站在第一线为患者守护心脏健康。
专家介绍
赵仙先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军队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质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美国心脏病学会委员(FACC)。
【1】Joy PS, et al. Am J Med. 2017;130:699-706.e6.
【2】Soteriades ES, Evans JC, Larson MG, et al. N Engl J Med, 2002, 347:
878-885.
【3】Farwell DJ, et al. Eur Heart J. 2006;27:351-356.
【4】Edvardsson N, et al. Europace. 2011;13:26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