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患者女性,63岁。
主诉
活动后气促10+年。
现病史
10+年前,患者上呼吸道感染,伴咯血,偶尔咳嗽,出现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治疗后好转(具体不详)。期间反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服药后好转,未予以重视。2+月前,患者出现双下肢乏力,行走约500m后感心累,伴气促,不伴胸闷,无胸骨后烧灼感,休息后可缓解,无量厥、黑,无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后于当地医院就诊,经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好转,遂出院。1月前症状加剧,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住院治疗。
超声检查
左室射血分数:59%;
主动脉瓣峰值流速:386cm/s;
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56mmHg
主动脉瓣测算开口面积:0.7cm2;
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中-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轻度狭窄并中度关闭不全;
主动脉CT
难点分析:
*患者为三叶瓣,轻度钙化,法式窦结构可,左冠高度可,但右冠高度稍低,且瓣叶明显增厚稍长。
*心脏角度略大,输送器跨瓣困难,释放瓣膜时,瓣膜与瓣环同轴性差。
制定策略:
经分析研判,拟从右侧股动脉穿刺入路,使用18mm球囊预扩,根据球囊预扩情况确认冠脉风险,必要时行冠脉保护,拟采取downsize手术策略,选用L23号的VenusA-Valve瓣膜,因患者伴有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容易移位,故采用VenusA-Plus可回收输送系统确保瓣膜的稳定释放,如瓣膜释放困难,可使用圈套器辅助瓣膜释放,瓣膜释放后结合造影和超声情况,决定是否后扩。
根部造影
球囊预扩


定位胶囊腔
第一次释放瓣膜


释放位置过深,回收
第二次释放瓣膜


成功释放瓣膜
瓣膜展开形态完美,造影可见没有瓣周漏
手术结果
术后造影及超声探查未见瓣周漏,跨瓣压差术前56mmHg,术后几乎无压差,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圆满完成。
患者
患者男性,72岁。
主诉
活动后喘累不适3月,加重2周
现病史
3月前,患者活动后出现喘累不适,伴剑突下胸闷,偶有下腹壁搏动,无胸痛,无左上肢、肩部放射痛,无头晕、头痛、黑朦,无晕厥史,无发汗,四肢麻木及抽搐,未予以重视。2周前患者上诉症状稍加重,频次增多,遂至涪陵区中心医院就诊,就诊经过不详,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雅狭窄。现患者为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就诊,门诊以“主动脉瓣狭窄”收住我院。
既往史
高血压4+年,最高血压186/?mmHg,长期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10mgqd控制血压,自诉平日血压控制良好,波动在130-140/?mmHg内。
超声检查
左室射血分数:70%;
主动脉瓣峰值流速:512cm/s;
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65.8mmHg
主动脉瓣测算开口面积:0.9cm2;
诊断:主动瓣膜重度狭窄伴中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度返流;
主动脉CT
难点分析:
*患者为功能型二叶瓣,中度钙化,左冠高度稍低,且右无冠窦可见融合,受融合影响,球囊及瓣膜会被向左冠窦推挤,具有一定的冠脉风险。
制定策略:
经分析研判,采用all-in-one极简式TAVR,以右股动脉作为主和辅入路,使用18mm球囊预扩,根据球囊预扩情况确认冠脉风险,必要时行冠脉保护,结合患者瓣上结构,拟采取downsize手术策略,选用L23号的VenusA-Valve瓣膜,选用VenusA-Plus可回收输送系统确保手术安全,瓣膜释放后结合造影和超声情况,决定是否后扩。
球囊预扩
释放瓣膜
瓣膜释放至2/3时造影
受根部结构影响,
瓣膜展开形态欠佳
瓣膜释放至2/3时造影
球囊后扩
瓣膜经球囊后扩,展开形态完美
手术结果
术后造影及超声探查未见瓣周漏,跨瓣压差术前67.8mmHg,术后几乎无压差,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圆满完成。
连续两台TAVR手术的顺利完成,反映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贾锋鹏主任医师团队多学科之间的密切协作,同时展现出对TAVR术式的深刻理解,贾锋鹏教授表示“风心病是导致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常见病因之一,但风心病所导致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其钙化组织生长速度相比其他病因更快、更严重,VenusA以其杰出的径向支撑力,为这类患者的TAVR手术提供了有力保证,而all-in-one极简式手术策略,手术用时短,患者康复快,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