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新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赖应龙教授团队连续完成两例高难度TAVR手术


图片


•心脏大血管外科赖应龙教授TAVR团队•


近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赖应龙教授带领TAVR团队实践实干,应用VenusA-Plus连续完成两例高难度TAVR手术,一例为横位心、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一例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大量返流患者,展示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TAVR领域的丰富经验与技术实力,给周边地区主动脉瓣病患者带去了治愈的希望。



病例1:病史简介


患者


患者男性,67岁。

主诉


活动后胸闷、气紧5+月,加重7+天。

现病史


入院前5+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紧,伴心前区不适,每天频繁发作,活动量加大时加剧。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意识丧失,伴有大小便失禁,约10分钟意识完全恢复,醒后自觉全身酸痛,乏力,遂到我院就诊。


术前检查


超声检查


左室射血分数:42%;

主动脉瓣峰值流速:426cm/s;

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72mmHg

诊断:主动脉瓣中至重狭窄伴轻度返流


主动脉CT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手术策略


 难点分析:

*患者为TYPE1型二叶瓣,左右融合,重度钙化,融合脊难以推开,瓣膜释放后具有一定瓣周漏风险;

*心脏角度为60°,横位心,输送器过瓣难度增加,瓣膜植入同轴性差,瓣膜释放更易移位,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髂动脉走形迂曲,升主动脉明显扩张,术中操作需轻柔;


制定策略:

经分析研判,拟从右侧股动脉穿刺入路,使用23mm球囊预扩,采取downsize手术策略,选用L26号的VenusA-Valve瓣膜,因患者为横位心,瓣膜释放同轴性差,容易发生移位,故采用VenusA-Plus可回收输送系统确保瓣膜的稳定释放,瓣膜释放后结合造影和超声情况,决定是否后扩。

图片

术中影像


图片

根部造影

图片

球囊预扩

图片

胶囊腔定位

图片

瓣膜释放

图片

造影观察瓣膜形态


手术结果


术后造影及超声探查未见瓣周漏,跨瓣压差术前72mmHg,术后几乎无压差,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圆满完成。


病例2:病史简介


患者


患者,女性,67岁。

主诉


活动后胸痛2+年。

现病史


入院前(2+)年,患者重体力劳动后出现胸痛。尤以做农活等活动量加大时加剧,入院前10天于外院行常规体检,心脏彩超结果提示:1.左房、左室稍大,主动脉窦部及升部增宽2.主动脉瓣增厚并钙化,轻度狭窄,关闭不全,重度反流3.二尖瓣增厚并轻度钙化,轻度反流4.三尖瓣微量反流5.左室舒张功能减退6.室壁未见典型节段性运动异常,今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门诊以"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增厚并钙化重度关闭不全"收住我科。


术前检查


超声检查


左室射血分数:71%;

主动脉瓣返流面积:7.3cm2

诊断:主动瓣膜关闭不全(重度返流);

主动脉CT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FEops评估报告


图片


FEops评估瓣周漏


根据FEops量化评估,选用L26瓣膜高位释放会导致8.2ml/s的瓣周漏,而选用L26标准位释放会导致7.4ml/s的瓣周漏,两种释放位置产生的瓣周漏均低于发生中度至重度瓣周漏临界值16ml/s,所以两种释放位置均可以纳入考虑范围,由FEops模拟瓣周漏的3D建模得知发生瓣周漏的主要区域为左右交界处的钙化位置。

1.gif
微信图片_20211227105304.gif

L26号瓣膜标准位释放

L26号瓣膜高位释放


FEops评估瓣膜稳定情况


根据FEops评估的L26瓣膜标准位释放结果,发现瓣膜起始位置与稳定位置有较大的改变,判断发生下滑可能性比较大,建议使用VenusA-Plus®可回收输送系统保障手术安全。

图片
微信图片_20211227105310.gif
4.gif

瓣膜植入前

瓣膜植入后


手术策略


难点分析:

*患者为TYPE1型二叶瓣,瓣膜释放后具有一定瓣周漏风险;

*升主动脉明显扩张,术中操作需轻柔;


制定策略:

经分析研判,拟从右侧股动脉穿刺入路,选用L26号的VenusA-Valve瓣膜,采用VenusA-Plus可回收输送系统确保瓣膜的精确释放,瓣膜释放后结合造影和超声情况,决定是否后扩。


图片


术中影像

图片

根部造影

图片

瓣膜释放完毕

手术结果


      术后造影及超声探查未见瓣周漏,术前主动脉瓣大量返流消失,二尖瓣返流得到改善,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圆满完成。


总结


   连续两台高难度TAVR手术的顺利完成,展现出赖应龙教授对TAVR术式的深刻理解,反映了心脏大血管外科TAVR团队多学科的密切协作,标志着这项国际领先的尖端术式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已经落地生根,显著提升了中心救治复杂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能力,为区域主动脉瓣疾病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选择。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11227101818.jpg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赖应龙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

医学硕士 主任医师

   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德国柏林心脏中心访问学者,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中国医师协会心脏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亚洲心脏瓣膜病学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大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脏瓣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心胸血管外科专委会大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促进会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曾先后赴德国、加拿大、泰国曼谷、北京、上海等心脏中心进修学习。擅长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老年心瓣膜病、冠心病、微创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心脏肿瘤、胸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率先在川东北地区开展了Fontan手术、心脏瓣膜修复术、房颤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Bentall手术、升主动脉置换+支架象鼻手术、超声引导下经胸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及气管隆突切除重建、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成形术和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肺叶切除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主研省市级课题五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获南充市科技进步奖三项。



微信图片_20211227101822.jpg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梅波

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疗组长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党支部书记、国家公派留学德国、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医疗组长。擅长心脏大血管外科微创手术:各种心脏瓣膜病置换或修复术(包括胸腔镜瓣膜微创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偏头痛和脑梗的介入封堵术、冠状动脉搭桥术、主动脉夹层微创Hybrid杂交和血管介入腔内支架修复术、胸腔镜房颤射频消融术、心脏肿瘤切除术以及急\慢性肺栓塞的微创手术。先后负责或主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厅等课题多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 10篇),专利8项。获四川省医学青年科技奖一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微信图片_20211227101825_副本_副本_副本.jpg微信图片_20211227101825_副本_副本.jpg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王亮

心脏大血管医师

医学硕士 主治医师

四川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学专科高级会员。2007年,本科毕业于成都医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医院),获硕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常谦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主动脉疾病外科治疗的研究,毕业后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至今。2013年至2014年继续在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学习,主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及重症监护;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华西医院进修学习,主攻小儿颈胸部疾病尤其是先天性肺气道畸形的外科治疗;2020年6月至2020年11月再次在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学习,主攻主动脉疾病及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与术后监护治疗,对成人心脏病及小儿心胸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擅长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与微创腔内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及重症监护。以第一作者在中华系列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

阅读数: 2011
留言请输入昵称
发送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