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力起航!开启环北部湾地区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新篇章

图片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合当奋意向前进。

春意盎然的三月,湛江,这个粤西地区和环北部湾的经济中心,这个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迎来了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的春天。

2022年3月12日,第一届环北部湾结构性心脏病论坛(暨湛江市医师协会结构性心脏病医师分会成立大会)、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心源性卒中专业委员会粤西学组2022年学术年会圆满落下帷幕。此次会议的召开,恰逢植树节,是希望、是期许,也是在湛江地区乃至粤西地区和环北部湾地区医生的心里种下的一颗关于结构性心脏病的小小“树苗”。

以此为原点,必将掀起整个北部湾地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的热潮,助力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开启结构性心脏病诊疗的新篇章。

四方来贺,深入交流谋发展

▼▼▼

在湛江市医师协会结构性心脏病医师分会的成立仪式中,会议正式拉开了帷幕。

图片

陈建英教授当选为湛江市医师协会结构性心脏病医师分会主委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专科副主任李果明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与会嘉宾,湛江市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甘少平副局长,湛江市医师协会会长、湛江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陈文清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李明意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张远起教授,湛江市医师协会秘书长万诚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宋治远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分院党委书记、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心源性卒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纯莹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院长、大湾区心脏协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主任委员罗建方教授等省内外专家到场参加了开幕活动,共同庆祝会议的召开。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在线上发来贺词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图片

吴永健教授:会议为区域结构性心脏病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吴永健教授表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发展走在了华南地区的前列,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举办的这次会议作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的结构性心脏病会议,一定能够为区域结构性心脏病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衷心祝愿此次会议能够顺利召开,祝愿参加会议的专家同道能够深入交流,共同提高,促进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蓬勃发展。
图片
陈茂教授:合理化交流,促进技术认识和发展
陈茂教授提到,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尤其是瓣膜领域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可以看到经导管主动脉瓣治疗已经越来越成熟,同时经导管二尖瓣、三尖瓣修复和置换技术也在如火如荼的蓬勃发展,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医生又多了一项治疗的“利器”,对瓣膜疾病的理解和了解也在逐渐加深。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新知识和新观点需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合理化交流,让大家能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和标准化的操作技巧,所以这样的会议无疑会促进技术的认识和发展。预祝第一届环北部湾结构性心脏病论坛的召开取得圆满成功。作为结构性心脏病医生,非常期待有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的会议能够更好地召开。
图片

王建安教授:病人的处理方式,还需不断探讨交流

王建安教授表示,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由于中国和欧美国家病人结构特征的不同,在对病人的处理上也有很大差异,如主动脉瓣狭窄二叶瓣病人占比较高。近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专研越来越深,学术贡献越来越大,对病人处理方式的探讨,也还需要不断交流。在此祝愿第一届环北部湾结构性心脏病论坛圆满成功。

亮点纷呈,探讨结构性心脏病的未来发展

▼▼▼

据悉,此次会议筹备了将近半年时间,阵容强大,内容丰富。

大咖云集。会议特别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董建增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玉顺教授任大会名誉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林纯莹教授任大会主席,并分享学术内容,还有来自不同地区的有经验的专家在会上分别做学术汇报,共同探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聚焦前沿。内容聚焦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最前沿的技术知识和治疗理念。新技术方面,包括已经用于临床的二尖瓣钳夹技术和TAVR技术,以及三尖瓣缘对缘修复、肺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等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新技术;国内原创技术—Liwen术式治疗肥厚性心肌病、水凝胶治疗心衰等新理念,也让大家耳目一新。

内容全面。涵盖瓣膜病、左心耳封堵、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不同病种的从诊断到治疗,从基础到临床再到新技术应用的全部内容,既有学术讲座又有手术演示,既接地气又高大上,极富教育意义。

多学科参与。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此次会议除了有心内科医生参与以外,还有神经内科、超声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医生参与其中,跨学科交流学习,更有利于碰撞出新火花,产生新观点。

“心”“脑”对话,同心同行共促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

此次会议分为“瓣膜病”和“心源性卒中”两大主题专场,两大专场通过线上、线下、手术直播的方式同步开展,涵盖基础培训、新技术推广、新理念进展、手术演示等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方方面面的内容。

陈建英教授林纯莹教授分别做两大主题专场的开场致辞。 

陈建英:引领湛江瓣膜病发展进入崭新的一页

图片

陈建英教授在瓣膜病专场的开场致辞中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瓣膜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经导管瓣膜修复或者置换技术的出现,让许多高龄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成为了现实,近年来已经成为最热门的医学技术之一。相信经导管介入治疗将造福湛江乃至粤西地区的人民,使得他们能够跨越瓣膜衰败这道坎,实现健康长寿的梦想。

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是为了能够让更多湛江本土的医生认识结构性心脏病,更是为了让大家了解领域内最新进展,学习实用的临床经验和技能,对于投身于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医生未来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将共同引领湛江市结构性心脏病领域进入崭新的一页。

林纯莹教授:心脑同治,积极开展卒中防治和诊疗

图片

林纯莹教授代表广东省临床医学会心源性卒中专委会组委对参加心源性卒中专场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

并提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房颤发病率的攀升,脑卒中发生率越来越高。现在医学已经从经验医学向智慧医学、素质化医学过渡,未来更多的是走预防医学之路。预防医学会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的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问题的出现。心源性卒中专委会是一个多学科联合体,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同道一起进行心脑对话,通过学术讨论让大家有所收获,并通过进一步强调心源性卒中诊治流程规范化,促使大家积极开展房颤卒中的防治和质量控制,严格贯彻临床规范,共同为我国卒中防治事业贡献力量。

瓣膜病专场:学术争鸣,从基础临床到前沿创新

图片

线上、线下专家交流

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方臻飞教授二尖瓣、三尖瓣疾病介入治疗进展的分享中,瓣膜病专场开始了一天的学术活动。随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丽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怡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妍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聂如琼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捷教授等近二十位专家就瓣膜病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进展以及经典病例进行分享和讨论,深入了解和思考瓣膜病当前的发展现状,陈建英教授李捷教授还进行了精彩的手术演示,具有极好的施教意义。

心源性卒中专场:加强沟通交流,为我国的卒中防治事业做出贡献

心源性卒中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现在我国有一千多万的房颤患者,房颤和卵圆孔未闭是导致心源性卒中的主要原因。针对心源性卒中的预防和规范化诊疗发展不理想的现状,此次心源性卒中论坛的设置,从神经内科的角度介绍心源性卒中的治疗理念和进展,加强沟通,提高疾病认识和诊断水平。

图片

导管室专家与会场嘉宾就手术策略进行沟通

董建增教授、张玉顺教授、宋治远教授、钱明阳教授、张曹进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同道,从左心耳封堵、卵圆孔未闭、常见先心病、PFO等方面就治疗策略、指南分析、操作流程等进行主题讲课,手术演示也穿插其中,全方位分享交流临床诊疗及管理的方法和经验,探索心源性卒中未来更好的发展。

以此为始,迎接结构性心脏病诊疗进入崭新的阶段

▼▼▼


在会议前夕,严道医声网有幸采访到了大会执行主席、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建英教授、钟望涛教授和湛江中心人民医院陈杰教授,他们就此次会议的召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图片

陈建英教授:共同迎接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春天

“会议的召开是为了改变湛江地区乃至粤西地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相对落后的局面,跟上发达地区的步伐,让广大患者获益,共同迎接结构性心脏病诊疗领域的春天。”

陈建英教授提到,环北部湾包括粤西、广西和海南部分区域,医疗新技术相对一线城市发展较晚。筹办此次会议,就是为了改变湛江地区乃至粤西地区、环北部湾地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相对落后的局面,促进新技术新理念在整个地区的开展和推广,带动整个区域的规范化诊疗,从而达到同质化管理的目的,让广大患者能够享受到新的技术和新的治疗方法。

图片

陈杰教授:种下一粒种子,静待春暖花开

“此次会议是湛江地区第一次专门就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行的一场系统性梳理,填补了地区空白。”

陈杰教授表示,湛江以及周边地区以前从来没有过针对结构性心脏病开展的学术活动,此次会议的召开可以说是填补了地区空白。而且会议内容是对整个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现状、治疗进展以及未来发展的系统梳理,为大家指明了未来的治疗方向。

湛江及周边地区结构性心脏病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基层医生没有接触过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所以此次会议对基层医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也很有帮助。如果说湛江及周边地区前二十年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成长壮大的年代,那么未来的二十年,应该就是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成长发展过程,很多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都应该投入到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来。此次会议的召开就是在湛江及周边地区医生的心里种下一粒种子,必将随着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不断茁壮成长。

图片

钟望涛教授:为患者带来的福音

“会议的召开将会促使湛江地区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水平得到提升,大大降低心源性卒中再发的风险,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造福病人。”

钟望涛教授也表示,此次会议虽然是心脏内科专业性质的会议,但心源性卒中专场的设置,让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心源性卒中是脑卒中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发展并不太理想,还需心内科和神经内科共同努力。而环北部湾地区的整体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水平也不高,所以会议的召开也可以加强区域合作,让大家更加重视心脏结构的问题,有利于促进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对病人来说是很大的福音。

厉兵秣马还强劲,蓄势待发新征程。

不管是第一届环北部湾结构性心脏病论坛的举办,还是湛江市医师协会结构性心脏病医师分会的成立,以及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心源性卒中专业委员会粤西学组2022年学术年会的召开,都表明了湛江乃至整个环北部湾地区,已经做好了准备,鼓起了勇气,厉兵秣马迎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带来的强劲“东风”,迎接更好的诊疗阶段的到来。

正如陈建英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所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推动粤西地区和环北部湾地区心血管领域的发展,促进更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阅读数: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