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面对严峻挑战,搭建一个中国心内、心外科医生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22年3月19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老年心血管病中心史冬梅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的中国心内外科医师沙龙暨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2022年会以线上形式隆重召开,众多国内心内、心外科专家强强联手,护心论道,碰撞出绚烂的学术火花。
群贤相聚,共话心血管诊疗发展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主持了开幕式环节,他表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科交叉交流日益地增多,未来心血管领域一定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而并非以科室为中心的单打独斗。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大家相互学习、交流、渗透,打破心脏内、外科壁垒,打造强强联合的协作环境,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优诊疗方案。
许建屏:交流心内、心外科学术见解,实现共同获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许建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大会自举办以来每年都邀请众多心内、心外科专家展开学术交流,共享新知新见。从各自的诊疗理念、对疾病的认知及治疗方式等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探讨临床中的具体问题,使患者最大获益的同时也增进了内、外科医生对彼此工作的了解,有助于拓宽临床思维及诊疗思路。今年虽然无法线下相见,相信在大会组委会的精心准备之下线上所有参会专家也都将不虚此行。
张宏家:建设心内、心外联合诊疗团队,全面守护患者健康
“衷心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畅所欲言,共享资源,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会也将逐步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
赵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心血管诊疗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强教授说道,针对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复杂情况,需要多学科,特别是内、外科协作探讨更全面、优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更佳治疗效果,从而保障患者健康。通过大会搭建的学术平台,内、外科专家在此碰撞出了许多精彩观点,未来还将持续加强交流,推广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新技术、新理念,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事业发展。
内外争鸣,畅享学术见解
▼▼▼
精彩的专家致辞后,大会进入学术讲课讨论环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沈珠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乐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许建屏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尤斌教授担任了主持。
赵强: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手术指征
据统计,心梗以后不同程度的二尖瓣反流发生率达50%,其中轻度约在38%,中、重度达到12%左右,而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对于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赵强教授围绕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进展,从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级,以及不同级别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凌云鹏:复杂冠脉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与CABG治疗进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凌云鹏教授通过外科视角对复杂冠脉病变的血运重建选择进行了解读,重点介绍了CABG的相关进展,他表示PCI主要治疗冠脉近段的孤立性病变,而病变的复杂性会影响其远期结果;CABG跨越了冠脉近端2/3,正是当前病变的部位或将来可能发生病变的部位,不需要考虑病变的复杂性;因此CABG的远期效果优于PCI。随着各种新型医疗器械开发和技术进步,微创化成为心脏外科发展的趋势,围绕此方面凌教授也做了细致的分享。
陈珏:CABG术后再缺血的介入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珏教授围绕CABG术后再缺血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享。她指出我国每年CABG手术超4万例,近几年则增加至4.6万例以上,术后再发心肌缺血的比例约在4-8%/年,由于针对桥血管病变进行再次CABG难度大且风险高,因此桥血管PCI是CABG术后再发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对于静脉桥而言,PCI发生无复流风险高,且再狭窄率高,所以建议优先选择开通自身冠脉,对于三年以上的静脉桥,建议使用远端保护装置。
钱杰:CTO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选择——CABG PCI or 药物治疗
针对CTO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该如何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认为CTO是否需要血运重建,以及选择PCI或CABG应该对整体血管病变及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CTO-PCI的主要适应证仍是减轻临床缺血症状,患者是否有大量存活心肌及可逆缺血非常重要,目前仍然需要在血运重建指南下进行手术,能否带来心功能和生存获益还需要更多研究证据支持。最新队列研究提示成功的CTO-PCI在高龄、心功能差、病变重患者中获益可能更大,同时CTO-PCI对术者要求高,器械操作与技术学习都很重要,要保障患者安全。
本次大会邀请了国内众多资深心内、心外科专家,会上专家们倾囊相授,分享自身经验,积极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的交流讨论,将会议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