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薛玉梅:弦歌不辍,偕行向远,尽一份传播学术发展之责
图片

“通过论坛每年的举办为大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尽传播学术的职责,将领域内新近一年的各项进展进行集中展示与分享,不断进行交流与互动,也许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但是我相信一步一个脚印,一定会在潜移默化间促使我们不断进步。”

——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

学术发展有学术发展的大潮流、大节奏,各细分领域也有自己的小浪潮、小节奏,如何跟着时代奔跑,同时又不失自有节拍——这是每年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心律失常论坛举办期间,薛玉梅教授常常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她必须通过行动来回答的问题。

2022年4月12-17日,第二十三届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2022)将于线上召开;会议期间,4月13-17日心律失常论坛也将同步云端上线。大会主席吴书林教授每年都会参与心律失常论坛整体设计,薛玉梅教授协助完成各项细节筹备。本次大会即将开启学术大幕之时,严道医声网有幸邀请到薛玉梅教授围绕筹备工作的各项细节作了详细介绍。

微信截图_20220412102111.png

01

“会”聚力量,向“新”而行

往往是细微之处,方能考量一场学术会议的真实高度。

以小见大,围绕一个“新”字,即可在本届心律失常论坛的每一个细节之处看见薛玉梅教授在结合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对论坛的精心设计。

“学术会议肯定要充分反映领域内的发展动态,从新技术、药物到新疗法、理念,我们都将有所展示;同时也会关注相关临床研究的进展,指南是否有新变化等等,还对临床中棘手的罕见病例进行征集筛选;从选题到设计都经过我们会务组认真地审核,希望届时能让所有参会者都有所收获。

其中,最有看点的当属本届会议的手术转播环节。

4月13-15日,心律失常手术转播将持续三天,接连呈现76台手术,邀请了国内外众多领域内富有声誉的专家前辈,以及经验积累丰富的中青年术者。房颤消融将作为交流“重头戏”,包括高功率消融、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此外还有房扑、器质性室速、心外膜消融等方面;在心脏起搏方面则聚焦左束支生理性起搏、无导线起搏、ICD等热点话题。既包含基础病例也有相对复杂的病例,通过这些手术的展示不仅展现了新产品、新技术发展的应用,也为广大基层医生和青年术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学习交流平台。

“手术转播中互动的专家非常多,氛围非常好,形式非常灵活,通过实战展开交流,非常有吸引力。我相信,即使是有丰富经验的电生理医生,在看这些手术转播的过程中也还是会有新的启示。”薛玉梅教授话语间的四个“非常”令人不禁对手术转播十分期待。

在专家邀请方面,针对不同板块薛教授同会务组也做了多方考量,例如在全国心律失常研究进展高端论坛中将邀请众多领域内富有声誉的专家前辈,在病例分享中则以手术经验积累丰富的中青年术者为主。

“每一个领域的发展都是在传承前辈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后人再去积累和创新,所以聆听前辈的指导意义非凡;同时中青年专家在掌握推广新技术、新理念方面也有丰富经验和体会。”

02

传道授业,重视基层培训

论坛自举办以来,一直十分重视面向基层医生的培训,“我认为和基层医生打交道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可以感觉到他们非常愿意通过培训进行学习和交流。”本次心律失常的各个论坛中也设置了很多适合基层医生学习的内容,希望通过不同层面的分享和讨论能够加深基层医生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和理解。

薛玉梅教授表示心律失常诊疗培训面向基层的意义在于让基层医生了解到一些大中心团队所开展的工作及进展,学习先进的诊疗理念,更好地守护当地患者的生命健康。以房颤为例,在推进基层房颤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提高基层中心对房颤危险因素的管理,培养基层医生的抗凝理念,期望能让更多房颤患者接受到均质化的管理。

“心律失常的培训并不意味着基层医生一定要去做手术,更重要的是培训诊疗理念,以及日常用药的规范,在基层医院里能够实现这些疾病的综合管理规范化,既能更有效地管理患者,也能为患者的远期治疗提供一些思路,我认为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

03

论坛之上:迎接房颤治疗节律控制时代的到来

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房颤治疗一直是领域内一项热点话题,其中节律控制以及抗凝预防卒中等方面进展不断。

薛玉梅教授表示早期节律控制通过恢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可以延缓患者房颤进展,减少卒中发生率,降低心衰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采用药物和消融两种策略,目前在药物方面,已有可以避免因长期服用而产生副作用的药物,有利于患者的长期耐受性;而消融策略能够使节律控制效果更加理想,“目前药物和消融,或者两者结合都有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目前,欧洲相关指南对房颤的消融推荐级别有所改变,国内学会(CSPE)也对相关共识进行了更新。薛玉梅教授介绍道,阵发性房颤的导管消融作为一线治疗,欧洲指南为Ⅱa类推荐,在中国刚刚更新的专家共识则列为Ⅰ类推荐;在持续性房颤节律控制中,如果患者经过药物治疗无效,则将消融作为Ⅰ类推荐;对于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如果考虑心衰与房颤相关,消融也作为Ⅰ类推荐。“指南推荐级别的提升,是基于消融技术的逐步成熟及一系列的循证医学证据,能够达到临床预期的一些目标,因此更应强调房颤治疗的节律控制。”

节律控制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有所提高,还得益于在抗凝方面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s)的广泛使用,使治疗更加方便与直接;NOACs时代使得房颤患者抗凝率更高,医生无需对患者频繁进行凝血指标检查调整剂量,对医患双方的依从性都表现更好。

薛玉梅教授总结道,通过药物、消融、抗凝几方面的进展,让节律控制更容易实现,其获益也随即得以呈现,因此房颤治疗正进入一个节律控制的时代。

论坛每年都如期举办,薛玉梅教授同会务组也一直在求新求变,不停进行尝试,内容设置越来越精细化,规模上也有更多中心参与。

“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能够在平台上展现才华;更多国内各中心的原创研究成果在此展示;也希望我们能够把握契机,打造一个更开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从大湾区的理念整体上共同努力推动心律失常的新技术向前发展;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期待能够通过每年春季的这场会议展示更多学术领域的亮点。”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412102118.png

薛玉梅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心内科副主任。社会任职: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起生理和起搏分会女医师联盟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委员兼电生理女医师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 委员、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副监事长、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心律失常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FACC)、PACE、JCE、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特别是心房颤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擅长经导管射频消融及起搏器植入治疗各类心律失常。曾赴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访问学习。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多项课题,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授予的“导管消融技术推广奖”,2018年被评为第四届“羊城好医生”,2019年荣获“中国心律学新锐奖”。

阅读数: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