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学斌:导线拔除问题不能回避,这是一份责任
图片

种下一棵树最好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2022年4月22日-24日第九届心脏起搏及电极导线管理高峰论坛暨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并发症处理研讨会于线上举办,大会进入第十个年头,从最初的“感染会”发展到普及电极导线管理的综合高峰论坛,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学斌教授像一位“园艺师”,不断精心修剪枝丫,同其他众多专家共同护理这棵大树的蓬勃成长。

微信截图_20220422103530.png

“大会从2013年举办到今年,已经十年,这十个年头我们做了很多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不断出现的新挑战,使我们意识到目前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01

应时而生,因势而变,办会正当时

灵敏地捕捉领域发展的焦点,面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是李学斌教授深耕电生理起搏领域数十年积累出的专业敏感度与职业责任感。

从初始到变迁

十年前,起搏器植入后发生感染及并发症的处理是一项棘手挑战,第一届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并发症处理研讨会应运而生。随着我国起搏器植入数量不断增加,起搏器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治疗疾病越来越复杂,由于起搏器电极导线引发的感染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导线管理问题任重道远。

“电极导线磨损、断裂,电极穿孔以及导线无法兼容核磁共振等许多问题出现;促使我们要从更深处认识、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在第六届的时候,我们就将大会改为心脏起搏及电极导线管理高峰论坛暨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并发症处理研讨会。”李教授介绍了办会的最初宗旨及变迁背景。

紧跟发展趋势,与国际接轨

目前,全球每年有6万以上的患者发生起搏器植入感染,其中60%以上并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导致每年死亡率高达26%-35%,而ACC2022公布的相关试验结果中感染的比例远超60%;同时,国内起搏器植入已突破10万,因此如何识别感染,及时转诊,以及对感染进行正确、积极的治疗管理等是一项全球化问题。

立足全球背景,结合国内发展,大会从举办初始便与国际接轨,每年都邀请国际上众多顶级专家参与;著名华裔专家,美国梅奥医学院查咏梅教授今年也将担任大会主席,分享更多成熟经验;届时,会上各位专家将围绕如起搏器植入后三尖瓣反流等疑难病例及处理策略展开交流,也将对ACC2022所公布的起搏器植入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试验结果进行解读。

02

会议之上,来自临床的思与行

起搏器植入量上升一方面展现了领域内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但也引发了感染率居高不下,死亡率逐渐上升,李学斌教授认为对感染的延误诊断与延误处理是重要原因,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临床医生处理经验少,缺少规范的处理策略。

临床医生应该尽早正确地识别感染并进行规范化处理,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也是我们办会一直所希望传达的声音。”

规范的操作需要依据指南指导,李教授指出目前指南还局限于拔除导线医生,而植入导线医生缺少对指南的关注,从而双方在共同认识中产生了间隙,“这个间隙必须要填补,希望植入的医生和拔除的医生,都要十分了解指南的规定。”

随着器械与技术的不断创新,植入后的感染是否能从源头上得到遏制?

李学斌教授以无导线起搏器与皮下ICD为例谈到,“无导线起搏器虽然是一项新技术,但它的植入还局限在单腔起搏器中;皮下ICD不容易造成心腔内感染,但不能够进行抗心动过速的快速起搏治疗。这些新技术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但都还没有达到主流,因为它们目前还无法实现更全面的覆盖,仍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

在器械技术创新方面,李学斌教授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他所研发的“李氏球囊造影导管”用于CRT治疗,通过加强器械设计缩短手术植入时间,从而能够降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然而降低植入感染并不能仅仅依靠器械技术的创新,加强对临床医生的操作培训同样重要,李教授表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每年都定期开展培训班,旨在规范临床医生的手术操作,“通过改进技术,培训医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使植入更简单手术用时更短;总之,如何有效降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需要一系列的配合。”

03

使命在肩,充分发挥先进中心带头作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在心脏起搏植入及电极导线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且大量的先进经验,每年拔除电极导线超过500根,拥有国内大规模的CIED感染数据库,因此也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心脏起搏器 4S 店”。

取得瞩目成绩的背后是一路发展的艰辛。

“起搏器植入全国很多中心都在做,但导线拔除就只集中在几家,主要因为高风险,死亡率高,对临床医生经验培训的要求也很高,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逐步去摸索。现在,我们能把手术成功率提升到近99%,将死亡率控制到1%以下,可以说所经历的每一个病例都极具挑战,导线拔除问题不能回避,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一份责任。”

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本次大会将公布近年中国心脏起搏及电极导线管理拔除现状及进展,同时也将分享医院所完成的导线拔除疑难病例“目前国内导线拔除手术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完成的,基本能够涵盖国内的大概情况,我们希望把这些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展示给大家,共同交流。”李学斌教授介绍道。

如何看待“全国最大的心脏起搏器 4S 店”这一称谓,李学斌教授有着自己的理解。

“4S的含义很深刻,其中很重要一项就是为患者服务,而好的服务是基于掌握熟练的技术。因此我希望通过科学的教育和普及,促使大家用积极的态度处理临床中发生的所有问题。随着除颤器、三腔起搏器植入量的增加,势必还有更难的挑战在等待着,所以提前做好教育和普及,提高医生的认识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

回忆起二十年前患者在国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的场景,李学斌教授百感交集,在学科发展路上所做的探索最终都回归于拯救患者生命。如今在全国众多专家的努力下,我国电生理起搏事业发展迅速,能够更有力地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先用了二十年时间探索,然后在近十年向大家进行经验的分享和传播,这是我的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也十分具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未来,希望通过合作更多开展起搏器植入感染发生率的相关研究,得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数据库;同时也将加强与政府的沟通,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争取更多地造福于全国患者。”

阅读数: 4891
Online Interactive
Send
Loading...